王石:善行万里,归来还是企业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4:20 1

摘要:为什么研究王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王石在二十多年间以“超级志工”的身份深度参与了阿拉善SEE、壹基金、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西安市乡村发展基金会等近50个社会组织,他的慈善实践、探索与思考,折射出当代中国企业家以企业家精神践行

为什么研究王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王石在二十多年间以“超级志工”的身份深度参与了阿拉善SEE、壹基金、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西安市乡村发展基金会等近50个社会组织,他的慈善实践、探索与思考,折射出当代中国企业家以企业家精神践行社会责任、开创公益事业的独特轨迹。

今天,我们邀请课题负责人、《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撰文,简要呈现研究结论与核心发现,展现王石以“超级志工”身份和企业家精神塑造的独特慈善影响力。点击文未阅读原文可获取报告全文。

王石拒绝被贴上“慈善家”或“公益人”的标签——“我就是个企业家,既不是公益家,也不是公益人。要做公益人就一定要全心全意,我现在还是三心二意,我得做其他的事,主要的精力还是在企业方面。”这种"拒绝"的态度,恰恰揭示了当代中国一批新兴慈善力量的共同特征:他们致力于打破传统慈善模式,努力以企业家精神让慈善更有效率和影响力,追求社会价值和慈善影响力的最大化。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王石慈善影响力案例研究》报告,通过10个典型案例深度解读王石的公益慈善之路,深入剖析了这位中国商业领袖近三十年来独特的慈善轨迹与思想演变。

王石堪称中国企业家中的“超级志工”。据统计,他曾在近50个社会组织中担任职务,深度参与28个机构的决策与管理。报告统计,在其任职期间,其深度参与的10家基金会公益支出累计超过41.7亿元 。他善用个人影响力,像企业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样,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他认为,“与捐款相比,企业家做慈善更重要的是贡献管理经验和智慧”,并身体力行地将“建机制,定战略,选人才,会放权,重监督,能担责”的企业管理风格带入非营利组织治理中。

王石的慈善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是一部不断突破“此身、此地、此世和此域”的自我超越史。

第一阶段(1999-2010):

从企业家转向公共组织领袖

1999-2010,是王石从企业家转向公共组织领袖的“学习之路”。从珠峰探险中反思生命伦理,到汶川地震“捐款门”风波后深刻理解社会对企业的期待,王石完成了对个人社会价值的重新认知。他被动却深入地参与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创建与治理,在此学会了“妥协”,从一位强势的企业家转变为懂得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社会组织“和事佬”。他坦言,这一时期从发起人刘晓光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包容与豁达。之后在壹基金转型过程中,他建立理事会与执行团队间的"防火墙"机制,确保公募基金会的透明与专业。这些制度创新背后,是王石对"企业家做公益项目,在管理上就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的坚持。

王石说:

真正的慈善家,做公益时眼睛会发光。我自己未必能发光,但我始终坚持去做。

在阿拉善,我学会了“妥协”,从一个强势的企业家转变为懂得运用议事规则的“和事佬”。

第二阶段(2011-2016):

探索中国慈善新路径

2011-2016,王石率先探索了中国慈善"走出去,引进来"的新路径,他突破文化舒适圈,远赴哈佛、剑桥访学,遇见了一大批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为社会贡献财富、智慧和影响力的企业家,看到“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之一是用创新的方式推动公共福祉。他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慈善,企业家精神就不全面,企业家的人格就缺一块。”这让他最终接纳了企业家身份:“就是在那个阶段,我才接受了商人/企业家的身份,认定自己这一辈子就是做企业了。”

语言的精进让他自信步入国际慈善圈,成为WWF首位中国理事,回国后他在深圳团结了一大批华南地区的企业家,发起深圳红树林基金会(MCF),以“社会化参与”战略推动区域性环保行动,并推动MCF成为国际环保领袖机构。

在中国企业家参与国际慈善合作方面,王石是先行者,还是长跑者。2009年,王石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代表中国企业家发布《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提出的减排承诺。此后15年间,王石没有缺席任何一届气候大会。2013年,发改委气候司邀请万科公益基金会参与"中国角"的规划设计,并将其中一天定为"万科日"。王石建议改名为"中国企业日",以此鼓励所有参与环保事业的中国企业家。这一提议被采纳,"中国企业日"从此成为中国馆的例牌。

王石说:

我能,你也能——这是我越来越想要带给社会的影响。

推动设立“中国企业日”,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企业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三阶段(2017-2020):
以前瞻性和专业化管理公益慈善机构

从万科退休后,王石以前瞻性和专业化管理公益慈善机构。他亲自担任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启动基金会首次战略规划,将其聚焦于“可持续社区”建设,以社区废弃物管理为旗舰项目,系统性探索垃圾分类与资源化闭环。

在乡村振兴领域,2019年,王石与冯仑、海闻共同发起成立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该基金会采用"联合创始人"模式,邀请社会各界"能人"如学者、艺术家和媒体人成为联合创始人,共同贡献资金、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基金会与延安大学合作创办"乡村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培养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乡村MBA";开办线上讲堂和课程,启发公众和青年学生关注乡村振兴议题;通过近百位联合创始人的多元背景,链接城乡资源,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植根乡土的创业及运营人才。

2020年,王石与万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将市值53亿元的万科企业股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这笔捐赠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资产源自1988年万科股改时王石及创始团队主动放弃的个人股权。为管理这笔资产,王石在2011年设立了具有社会企业性质的"万科企业股管理中心",通过专业投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最终捐赠时的市值达到52亿元。

王石说:

真正感觉有影响力的时候,要清楚自己对年轻人、企业家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希望这种影响是正向的。

企业家做慈善,一定会计算时间和资源的效率,调配得当,才能撬动更大的社会价值。

第四阶段(2021至今):
开启二次创业

2021至今,王石开启“布局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二次创业。面对国家“双碳”目标,他敏锐洞察到“碳中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创立深石集团,打造“生物圈三号”碳中和社区样本,旨在为碳中和城市社区的建设提供"汇集技术、智库和资源于一体的平台"。他希望通过探索慈善资助先行,为低碳减排寻找解决方案,形成产品与服务模式之后再通过商业力量规模化。王石希望这些创新样本能让更多人看到碳中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真正解决关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王石说:

碳中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情怀的钱是杯水车薪,必须用商业模式才能真正解决全人类的问题。

用企业家的思路解决社会问题,盈利才能让更多人相信减碳是有利可图的。

报告着重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特质中的前瞻性、系统性思维在推动慈善影响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早在2006年,当大多数企业尚未关注可持续发展时,王石就主动拜访绿色和平组织,探讨万科木材供应链的环保问题。这种"从未来观当下"的长远眼光,使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坚持要求万科引入环保标准,因为他敏锐地认识到"这样做会适应将来的社会,不但不会被淘汰,还会成为样本"。同时,王石"积极面对不确定性,提前布局,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基金会管理上"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应对风险"。在珠峰雪豹保护计划中,王石领导万科基金会的团队,不仅开展物种保护,更同步推进社区发展、人才培养和公众教育。这种系统思维同样体现在万科基金会的"可持续社区"建设中,通过"研究-试点-赋能-倡导"的工作方式,摸索出各场景下可复制、可规模化推广的社区生活废弃物管理模式。

报告将王石的慈善影响力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中国环保类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治理进程;二是探索了企业家资源与慈善事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三是搭建了中国民间力量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桥梁。这些实践"为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发起的基金会如何提升治理、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照",也为"正在探索走不同于传统慈善道路的新一代企业家提供学习的样本"。

来源:爆料娱乐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