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这篇文章准备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聊聊知识这个概念。最近我在梳理我个人思维框架和逻辑,数字化知识体系的时候,越发的感觉思维,知识和逻辑三个概念密不可分。
今天这篇文章准备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聊聊知识这个概念。最近我在梳理我个人思维框架和逻辑,数字化知识体系的时候,越发的感觉思维,知识和逻辑三个概念密不可分。
而这三者本身又是西方哲学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关键底层要素和逻辑。所有了解清楚知识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梳理思维框架和逻辑,更好的理解整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
最近和几个热衷中做个人知识库和个人知识管理的朋友聊天,我谈到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做知识管理必须要学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知识哲学的发展和演进过程。
知识本身是一个理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形而上的东西,知识来源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抽象,而找寻到的本质和规律又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因此要做好知识管理,需要系统的学习西方哲学本身的发展演进过程,对于想理清楚思维框架和逻辑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对知识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今天系统的讲知识这个概念,还是要从古希腊事情开始讲起。
1. 古希腊时期-知识的起源和初步探讨
古希腊哲学家,特别是柏拉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知识是被辨明为真的信念。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信念、真、以及辨明。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对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的认识,而感官所感知的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易变的。知识必须是确定的、不变的,而理念世界正是这种确定性的来源。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的各种具体的桌子(木头桌子、玻璃桌子等)都是不完美的,但它们都指向一个永恒的理念—桌子的本质。当我们真正理解桌子的本质时,才算是获得了知识。
对于亚里士多德也同样认为,知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种:理论知识(对永恒事物的认识)、实践知识(关于行为的知识)和制作知识(关于制作的知识)。他认为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原因的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观察相结合来获得。
而对于理论知识本身又包括三方面:
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研究存在的本质数学:研究抽象的数量和空间关系物理学:如何看待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举例来说,要了解植物生长的知识,就需要探究植物生长的原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和本质(生物的生长规律)。这种知识是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的。因此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认为知识既来源于经验,又需要通过理性进行整理和分析。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是否是知识?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感知到的现象并不是知识,因为这些现象是易变的,不确定的,有生灭的。真正的知识是这些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这才是知识。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感知的现象是知识的起点,没有现象就谈不上后面的本质理念。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对事物底层原因和原理的把握。因此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物,必须了解其中四种原因。
质料因:事物由什么构成?形式因: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形式动力因: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动力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目的或功能因此事物的本质是由形式因和质料因构成的。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质料因是事物构成的物质基础。事物的变化和生成是内在特性所决定的。而这个内在特性即事物的本质抽象则是知识。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身又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眼光,涉及到事物的动力因和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获得就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应我们的五官感知,学习,实践,沟通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所有的真理和普遍规律都需要来源于对世界和事物的感性认知,而不是凭空产生,这也是为何现象感知是知识的起点的关键。
所以再简单总结下古希腊事情对知识的观点,即知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是对事物感性认知开始到形成理性抽象的结果表达。是对从现象到本质的一种底层规律和逻辑的探索。
同时逻辑和推理是形成知识的关键,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感性的观察和感知,更加重要的是逻辑推理找到本质,没有逻辑推理就很难真正完成从现象到一般的本质抽象过程。如果我们是研究存在的本质抽象,即是形而上学,也是亚里士多德谈到的第一哲学。
2. 中世纪经院哲学-知识和信仰的关系
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核心议题之一是探讨知识与信仰的关系。经院哲学家试图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内整合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哲学的发展。奥古斯丁将知识与信仰紧密结合,提出了光照说来解释知识的来源和本质。奥古斯丁认为,信仰是知识的基础,而知识是信仰的深化。他提出了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的观点,认为信仰是理解的起点。
奥古斯丁借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理的源头是上帝。上帝的光照是人类理性能够认识真理的前提。正如视觉需要光线才能看到物体,理性也需要上帝的光照才能认识真理。
奥古斯丁将知识分为感觉知识、理性知识和神圣知识。感觉知识是对物质世界的感知,理性知识是对普遍真理的把握,而神圣知识则是对上帝的认识。
再简单点来说,奥古斯丁的知识架构里面,信仰和神圣知识是必须的,这个是理解的基础,神圣知识作为上帝的启示,是信仰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神圣知识,信仰将失去其根基,理性也将失去其指导方向。信仰是理解的起点。如果没有神圣知识,这一过程将无法展开,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模糊不清。如果没有神圣知识,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将失去方向,无法达到对永恒真理的认识。
而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的阿奎那,也试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信仰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阿奎那的知识观强调理性与信仰的互补性。
阿奎那认为知识可以通过理性和信仰两种方式活动。他将知识分为自然知识和启示真理。自然知识是通过理性能够独立获得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启示真理则是通过神的启示获得的知识,如神学。同时提出理性与信仰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理性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信仰则提供了理性无法完全理解的真理。
可以看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普遍认为,知识与信仰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他们试图通过理性来理解信仰,同时也通过信仰来引导理性。经院哲学家强调理性在理解信仰中的作用,但同时也认为理性必须服从信仰。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上帝的启示,但信仰的真理超越了理性的范围。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知识和信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内整合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奥古斯丁的光照说和阿奎那的理性与信仰的互补性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
3. 近代哲学1-知识的系统化
对于西方近代哲学对知识这个概念的论述,我准备分两个部分来讲。这个部分重点选择经验主义先驱培根和理性主义先驱笛卡尔来讲对知识这个概念的贡献。简单来总结就是进一步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给出了通过实验等科学的方式来积累知识的详细方法。
而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让知识从传统的感性经验知识完成到科学理性知识的关键转变。而这个阶段也是从哲学和宗教真正走向科学阶段的一个关键。也是在我谈思维框架和逻辑的时候谈到的形成完整的思维方法论和框架逻辑体系的关键。
再回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认为知识是一种绝对理念和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逻辑。而这个本质又来源于我们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认知,通过抽象后找到的本质不变性。但是现象无法穷举,那么我得出的结论是否是本质逻辑呢?类似于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得出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那么这个是本质逻辑吗?也就是说通过简单观察后的抽象知识往往并不是真理。
包括前面文章我也谈到过,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更多的是演绎逻辑而非科学的归纳逻辑。当我提出人都会死这个大前提的时候,我如何论证人都会死这个命题一定是正确的绝对理念呢?
所以在这里需要先谈培根。
培根是经验论哲学的先驱,他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主张通过观察和收集事实,然后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事实中得出结论,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创了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先河。
同时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完善了形式逻辑里面的归纳逻辑。科学归纳法是一种以个别的事实陈述为据,通过探询和判明客观事物的因果性必然联系,作出关于事物现象运动变化的一般结论,从而提供关于事物形式(即规律)的认识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包括了事实的收集、三表法、排斥法和做出肯定的结论。他通过这种方法,试图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普遍的结论,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通过认知和实践经验获得的,人类只有不断地理解自然,探索自然和大量实践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将付诸于实践。知识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
培根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知识定义,但他通过对知识的来源、获取方法、作用和性质等方面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观。他的思想强调了经验、实验和归纳法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回到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
大家熟知的是他提出的怀疑一切的观点。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当前正在进行怀疑的这个行为本身无法怀疑,这个行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而怀疑这个行为本身存在,那么整个行为的主体,也就是思考者本身也是一定存在的。这一命题成为他知识体系的基石,即思维活动的确定性是知识的起点。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最终确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一最可靠的原理,将思维和存在直接地统一起来。
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先天和天赋的。天赋观念是人类心灵中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观念,例如数学公理、逻辑规则等。这些观念是清晰而明确的,不需要通过感官经验来验证。他将观念分为三类:
天赋观念:如数学和逻辑的基本原理,是知识的来源。感官观念:来源于感官经验,感官是不可靠的。虚构观念:由心灵自由创造,不具有客观性。因此笛卡尔的知识构建思路更多是先天理性通过演绎的方法来推导并获得了知识,这也是和培根观点的最大不同。知识体系的构建从我思故我在这一确定的起点出发,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逐步推导出其他知识。这种方法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即从简单的、无可怀疑的公理出发,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得出复杂的结论。
同时在培根提出科学归纳法后,笛卡尔提出了科学方法论,这两者进一步让知识的积累和获取系统化和体系化。
普遍怀疑:对所有知识进行怀疑,寻找不可动摇确定性。分析分解: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逐步解决。演绎推理:从简单的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归纳观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为演绎提供基础。综合验证:结合归纳演绎,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正确性。追求清晰:确保知识清晰明确,避免模糊性。所有的现象后面都是本质,所有的偶然背后都是必然,但是我们需要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找寻真理。
斯宾诺莎作为近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对知识概念的阐述有独特的贡献,当然其哲学思想本身也是笛卡尔很多哲学思想的一个延续。
斯宾诺莎将知识分为三种类型,即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
对于意见或想象这种知识来源于传闻或泛泛的经验,是不可靠的,容易导致错误的观念。而理性知识则是通过推理和判断获得的知识,比意见或想象更可靠,但其可靠性最终来源于直观知识。而对于直观知识则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知识,是最可靠的,被称为真观念。直观知识是斯宾诺莎哲学中最高级别的知识形式。
斯宾诺莎为了解释其神即自然和泛神论的思想,提出了三个基本范畴,即实体,属性和样式。(这里大家注意看是否和我软件领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中谈到的类,属性和方法的概念类似)。人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认识实体,一是通过把握样式来反推实体,二是在因果链中认识实体。这种认识方式强调了知识与实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的知识来源于对实体的认识,而对实体的认识本身又包括了属性和行为。
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特别是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他的直观知识理论和对真观念的强调,为理解知识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4. 近代哲学2-经验主义到感性理性融合
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思考,先天理性通过演绎的方法来推导并获得了知识。而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知识是通过感知,收集和归纳逐步形成的,没有对世界和自然界的感知,就无从谈后期知识的形成。
比如我们对火是热的这一知识,是通过触摸火而获得的感官经验。没有经验,就无法形成知识。对于经验主义哲学家,在这里仅挑选洛克和休谟两位来说明对知识这个关键概念的阐述。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他强调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否定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同时洛克将经验分为感觉和反思两类,感觉来源于外部事物对感官的刺激,反思则来源于心灵对自身活动的内省。他认为通过这两种经验,人们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普遍性的概念,从而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知识,需要的一定是内在的反思和底层思考逻辑。
人们将感知到的经验转变为知识的过程,正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感性和感知是起点,而理性和归纳则是通达知识的过程。
休谟是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怀疑论的极端,他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但对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他特别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能基于习惯性的联想来形成因果观念。他主张因果关系只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习惯性预期,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
举例来说,我们经常观察到,乌云出现后通常会下雨。但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直接证明乌云出现必然导致下雨。我们只是基于多次观察到的乌云出现后下雨的经验,形成了乌云出现是因,下雨是果的观念。因此这种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心理上的习惯性预期,并非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
也正是这个原因,休谟强调知识的局限性,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超越经验的范围。他对形而上学等超验的知识持怀疑态度,主张哲学应该限制在经验的范围内。即使包括当下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这也是来源于我们的经验,我们并无法判断是否真是一种客观必然。
类似在《三体》这本书中,杨冬是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她在进行超弦模型论证的实验时失败了,多次实验结果与预设结果不相符,且差距甚大。她的导师在实验结束前就已拿到了杨冬的实验结果,随后自杀。这使杨冬深受打击,她开始怀疑物理学的存在。她认为,如果物理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实验结果应该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然而,她的实验结果却显示出毫无规律可言,这让她觉得物理学可能并不存在。最终,在这种信念崩塌和对母亲叶文洁的失望下,杨冬选择了自杀。杨冬的案例表明,她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基于实验结果和心理预期的,而非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她认为实验失败和导师自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是她心理上的习惯性联想和预期,而非客观事实的必然联系。
知识究竟来源于感觉经验,通过观察和归纳逐步得出,还是来源于天赋观念,通过演绎的方式推导得出。对应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者争论不休。而对于两者的关键调和,就过渡到了康德阶段对知识,感性,理性的融合。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康德对知识的阐述融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强调了感性、理性和知识的关系,并通过他的三大批判详细论述了知识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特别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他提出先验知识的概念,认为知识的本质感性经验与先验范畴的结合。
康德认为,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人的感官后产生的观念。知识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但是仅仅有经验是不够的,理性在知识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性通过先天的纯粹范畴,将感性提供的直观材料转化为有序的知识,形成普遍性和必然性判断。
而对于先验范畴即康德谈到的先验知识,他认为先验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他指出,先验知识并非来自经验,而是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这些先验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因果律,以及纯粹理性的概念和范畴。先验知识使我们能够对经验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详细阐述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能力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感性是人类心灵中一种基础的接受能力,能通过外部对象的刺激,产生形象的直观印象。感性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知觉形式,是认知的起始。
知性是主动的认识能力,能将感性提供的直观材料进行整理与加工。通过运用先天的纯粹范畴,知性将杂乱的感性经验转化为有序的知识。
理性是追求最高统一与绝对总体性的能力,试图超越知性所构建的相对知识,探索更为广泛和深邃的无条件理念。理性不仅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有追求,还能指引实践行为,建立道德和伦理体系。
同时他又将理性分为一般理性和绝对理性,认为一般理性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理性能力,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一般理性通过先天的纯粹范畴,将感性提供的直观材料转化为有序的知识。而绝对理性是理性的最高追求,是超越经验的、无条件的理念。绝对理性试图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理性的自我超越。
同时康德强调,知识的范围仅限于现象界,即人类能够经验到的世界。他区分了现象界和物自体两个概念。下现象界是人类通过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认识的世界。而物自体是独立于人类认识的真实世界,人类无法直接认识。
康德通过区分现象界和物自体,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他放弃了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传统观念,主张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这一观点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它将认识的主体置于中心位置。同时康德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形而上学试图超越现象界,去认识物自体是不可能的。因此其更主张限制形而上学的范围,使其专注于现象界。
简单总结,康德认为知识从感性开始,通过知性的加工,最终由理性来追求其统一性和完整性。这一过程体现了康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认识能力的细致划分。康德的知识论强调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相互作用,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知性加工再到理性超越的过程。
康德的知识论通过先验哲学重新定义了知识的本质和可能性。他强调,知识是感性经验与先验形式的结合,依赖于空间、时间和范畴等先验条件。康德的贡献不仅在于调和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还在于为自然科学和数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同时划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如德国唯心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现代哲学-对于知识概念的多元化发展
谈到西方古典哲学或现代哲学一定要谈到黑格尔。黑格尔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对知识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通过他的辩证法,对知识的积累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提出辩证法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不断扬弃而发展的。他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历史性。
而对于知识的形成和积累,黑格尔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通过辩证法的运动,人们可以从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中抽象出普遍的本质,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知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黑格尔同样强调感性认识是知识的起点,但只有通过理性的加工和抽象,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而这里理性加工和抽象的过程和前期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辩证逻辑的内容。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一直强调的辩证逻辑不是简单的正题,反题和合题的事情,它更加重要的就是当我去得出一个抽象概念,并把这个概念通过思维具体化以后,我怎么样去分析这么一个抽象的事物,它具备的属性和行为之间的内在影响,这些行为之间相互的正反作用,这个才是辩证逻辑最核心的一个内容。
黑格尔的辩证法对知识的积累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认识和解决矛盾,知识得以不断深化和扩展。同时黑格尔提出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认为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知识、建立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知识不断更新和进步。同时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深化,知识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黑格尔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割裂,强调理性和经验的统一。他认为,知识的形成既需要感性经验,也需要理性的加工和抽象。黑格尔解决了之前哲学家将知识视为静态的问题,强调知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辩证法的运动,知识得以不断深化和扩展。
如何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构造?
接着我们聊下胡塞尔对知识概念的论述以及现象学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现象学是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意识的意向结构来揭示知识的本质和构造过程。现象学的任务是揭示意识如何通过不同模式构造对象,并分析这些模式的本质结构。胡塞尔认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构造性的过程,意识通过意向性活动赋予对象以意义。
胡塞尔认为对象的存在意义并非独立于意识,而是由意识的意向活动构造出来的。通过现象学还原,胡塞尔试图揭示知识的构造过程,即意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意向模式(如感知、回忆、想象)构造对象。而这也正是知识的本质,即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主动地构造对象的意义。例如,当我们感知一个杯子时,意识通过“看”的行为构造了杯子的形状、颜色等属性。
胡塞尔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知识不仅在当下存在,还与其过去和未来形态相关联。通过现象学的“时间–生成”结构,胡塞尔揭示了知识的历史性和生成性。这种结构表明,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追溯其起源和历史背景。
证伪主义-从知识到科学知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收集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而是通过寻找可能证伪该理论的证据来进行科学验证。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普遍命题,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可以证伪,但不能证实。因此,科学研究的目标应该是试图证伪理论,从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认为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一信条成为了简单易用的科学划界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简单来说,一个理论如果在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即具有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那么它就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
波普尔的知识论有两个基本思想:知识是客观的,本质上是猜测性的。他认为知识的客观性不同于唯物主义的理解,而是置于多元论框架之中,反对一元论。波普尔将宇宙现象分为三个世界,即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通过试错法实现的。科学理论是大胆的猜测,需要通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经不起观察和实验检验的理论必须淘汰,为进一步的思辨的推测所取代。科学通过试错法,通过推测和反驳而进步。只有那最适合的理论能生存下去。
所以结合前面可以看到,近代哲学家培根的科学归纳法,笛卡尔基于怀疑论的可行方法论逐步形成了知识科学化的基础,而现代阶段波普尔进一步通过其提出的证伪主义构建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知识的逻辑和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对知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知识与事实、逻辑哲学之间的关系上,尤其是他在《逻辑哲学论》和《论确定性》中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事实是逻辑上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世界的基础。语言通过命题来描述事实,命题的结构与事实的结构具有逻辑上的同构性。这种观点被称为图像论,即语言是世界的图像,命题通过其结构描述了事物的可能状态。
简单来说,维特根斯坦认为知识就是运用语言来正确表达事实的命题系统。命题的真值取决于其与事实的对应关系。如果命题与事实相符,则命题为真;否则为假。但是有些知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和不可说的(类似当下我们谈到的隐性知识),类似美学和伦理学,这些往往超过了知识的范围。
而在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静态的图像论,进一步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知识应该嵌入到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事实的意义不再独立于语言,而是由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游戏赋予。简单来说语言不是知识,语言+语境结合才是知识。类似当我说你很牛的时候,结合不同的语境,这句话既可能是在真正夸奖你,也可能是在反讽你。脱离了语境单纯看你很牛三个字的主谓逻辑结构,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此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探讨了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对知识的绝对确定性的追求,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依赖于我们的实践和语言游戏。
传统的二元认识论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框架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即知识是主体通过内在的理性或外在的经验来获取客体的信息。
维特根斯坦则认为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反映,而是嵌入在人类的生活形式和实践网络中。他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知识的形成和理解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认识论的二元框架,为理解知识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今天先聊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
来源:人月聊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