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进华在厨艺综艺上因为白切鸡被淘汰那事儿,可把桂粤琼三地人给惹急了——评委说180天的果园走地鸡“肉质偏老”,广东网友直接晒出灶台上刚煮好的老鸡,广西人翻出家里岑溪三黄鸡的养殖记录,海南人更直接,拎着自家养的土鸡拍视频:“这哪叫老?在我们这,没养够一年的鸡,都
全进华在厨艺综艺上因为白切鸡被淘汰那事儿,可把桂粤琼三地人给惹急了——评委说180天的果园走地鸡“肉质偏老”,广东网友直接晒出灶台上刚煮好的老鸡,广西人翻出家里岑溪三黄鸡的养殖记录,海南人更直接,拎着自家养的土鸡拍视频:“这哪叫老?在我们这,没养够一年的鸡,都不好意思端出来做白切鸡!”
说真的,在桂粤琼三地,白切鸡根本不是“一道菜”那么简单,那是刻在生活里的习惯,甚至能说是饮食上的“执念”。你要是在广东菜市场问摊主“有没有嫩鸡做白切鸡”,人家大概率会翻个白眼反问:“后生仔你懂不懂吃啊?白切鸡就得吃走地鸡,最少养够120天,不然嚼着跟喝水似的,哪来的鸡味?”;去广西农村做客,主人家端上白切鸡,准会拍着胸脯说:“这是自家养了一年多的土鸡,今早现杀的,你尝尝这皮脆不脆,肉紧不紧”;到了海南更不用说,逢年过节的宴席上,白切文昌鸡要是用了速成鸡,亲戚们私下都会嘀咕:“这鸡没嚼头,不正宗,主人家也太敷衍了”。
全进华用180天走地鸡做白切鸡,在三地人眼里其实已经是“底线操作”了。广东湛江有个阿婆,煮白切鸡专挑养了200天以上的母鸡,她说:“嫩鸡煮出来皮软趴趴的,咬一口全是油腥味,老鸡的皮才会脆,肉才紧实,蘸点姜蓉酱,越嚼越鲜,那才叫白切鸡”;广西梧州有家大排档,老板每天天不亮就去农村收土鸡,“低于一年的鸡我根本不要,客人都吃惯了老鸡的味,用嫩鸡做白切鸡,下次人家就不来了,砸招牌的事儿不能干”;海南文昌的养殖户更实在:“我们养文昌鸡,最少也得养180天,得让鸡在果园里跑够日子,吃够虫子和稻谷,这样做出来的白切鸡才够香,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破”。
这次争议里,三地网友最不服的就是评委说“肉质偏老”。广东有个叫@阿强在广州 的网友,专门拍了个视频,煮了一只180天的走地鸡和一只30天的嫩鸡对比:“你们看啊,老鸡的皮是金黄的,捏着有弹性,嫩鸡的皮发白,一扯就破;老鸡的肉纤维清清楚楚,咬着有嚼劲,嫩鸡的肉跟棉花似的,没半点味道。评委说老,那是根本没吃过真正的白切鸡!”广西网友@壮乡阿妹 也晒出家里的土鸡:“我们岑溪三黄鸡,得养够三百天才能做白切鸡,煮的时候就放点姜和料酒,不用别的调料,出锅蘸沙姜酱,那香味能飘半条街。30天的嫩鸡?给小孩炖汤都嫌没味,还敢做白切鸡?”
其实三地人对白切鸡的执着,说到底就是认“本味”。在广东,白切鸡讲究“鸡有鸡味”,不用啥复杂调料,就清水煮,吃的就是鸡肉本身的鲜甜;广西的白切鸡爱配沙姜酱,沙姜的辛辣能衬出鸡肉的鲜,选老鸡就是为了肉质有嚼头,不会被酱料盖过味;海南的白切文昌鸡要配酸甜蘸料,老鸡的紧实肉感能和蘸料搭起来,吃着不腻。他们觉得,用速成嫩鸡做白切鸡,就是“偷工减料”,把这道菜的精髓都给毁了。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一道鸡吗,至于这么较真?”但你是没在这三地生活过——广东人过年要是没白切鸡,桌上再丰盛都觉得缺了点啥,年味都淡了;广西人办酒席,白切鸡是“硬菜里的硬菜”,要是用了嫩鸡,客人散了场都会念叨:“主人家没拿出诚意,鸡都不选好的”;海南人招待贵客,头一道菜准是白切文昌鸡,要是少了这道菜,主人家自己都觉得没面子。这鸡哪是菜啊,是三地人的生活习惯,是从小吃到大的记忆,是一家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聊天的热闹劲儿。
全进华被淘汰后,我刷到好多三地餐馆老板在评论区留言,说“兄弟来我这干,我给你提供一年以上的土鸡,保证客人吃了还来”;还有网友私信他,说“我家果园养了几十只土鸡,给你寄两只,你再做一次,让那些评委看看啥叫正宗白切鸡”。其实大家也不是非要跟评委争个对错,就是觉得,咱桂粤琼的白切鸡有自己的规矩,不能随便被说“老”——不是越嫩越好,是得有鸡味;不是做法越复杂越好,是得地道。
要是你以后去广东、广西、海南玩,听我的,别去那些装修华丽的大饭店,找街角巷尾本地人常去的小馆子。跟老板说“要养够一年的土鸡做白切鸡”,等菜端上来,蘸点当地的酱料,咬一口——你就懂了,为啥三地人对这鸡这么执着。那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不管走多远,一吃就想起家里的饭香。至于那些说“老”的评委,可能就是没吃过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白切鸡,没尝过咱三地人对味道的那份认真吧。#白切鸡#
来源:菲儿小星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