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正在嘉德艺术中心火热展出中!9月6日(本周六)14:30,嘉德艺术中心特邀著名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讲解“小物背后的文人生活”。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正在嘉德艺术中心火热展出中!9月6日(本周六)14:30,嘉德艺术中心特邀著名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讲解“小物背后的文人生活”。
“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如火如荼,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茶酒歌赋,呈现文人雅士独特韵味。
明清之际的文人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生活与文房意趣的集大成者。本期讲座,我们特邀著名文化学者赵珩先生,通过展览中的文房用品,结合赵先生家藏的一些珍贵“小物”,聊聊明清文人的书斋趣味、修养体现,及其背后的精神世界。
活动现场,嘉德书店将带来赵珩先生亲笔签名钤印的新书《五十小物》, 敬请期待。
*文章节选自《五十小物》(赵珩 著 三联书店 2025-5)
---
宣德款铜炉
从我记事起,这件铜炉在我家就是用于祭祀摆供的。中国人讲究“ 慎终追远”,春节要祭祖,从前北京过年鞭炮声最密集的时段,不是零点交子时,而是晚上六七点,那正是各家各户祭祖的时间。
在1963 年之前,我家每年春节都还是要摆供的,就是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开始祭祀祖先,直到初一下午才撤供。50 年代搬到东四二条后,我家住房与旧日相比窄小了许多,所以每年摆供就只能利用我父亲的那张菲律宾木的大书桌。摆供时先撤去桌上所有的文具,摆上祖先牌位和五供。中间一个香炉 — 就是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铜炉 — 点上三炷香,两边烛台、花觚各一对。然后由我父亲上香、奠酒(父亲奠酒之前,先由我负责斟酒),再是三跪九叩这套仪式。祭祖的菜品,就是一些凉菜和大件,晚饭时撤去,换成清茶和果品,初一早上起来供年糕、汤圆,基本到下午就撤供了,比旧时的仪式简化了许多。还记得有一年的初一,上午十点来钟,宋云彬先生来到我家。我当时十来岁,正在院里玩儿,看到院门外步入一位老者,仪态儒雅,风度翩翩,问我这里是不是赵家。我立即跑去招呼我父亲。
当时摆供尚未撤去,父亲显得有些尴尬,只好将宋先生让到书房。宋先生一进门,看到家里正摆着供,就频频点头,操着浓重的浙江海宁口音,理解地说:“ 啊,祭祖先,祭祖先。”他当时的语调与神态,我至今回想起来都还如在眼前。
后来,春节祭祖的仪式没有了,这件上香的铜炉倒是一直留存下来。它的形制,是桥耳乳足,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款“ 大明宣德年制”,字体端正、稳重。炉表有片状点金色。整而观之,可称大气端庄,手头也是很沉的。我个人认为应属清早期制品。
说起“ 宣德炉”,其实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泛称,并不仅仅是指宣德年间所造香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在众多的收藏品类中,宣德炉是唯一一个没有公认的标准器的品类,然而又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嗜好者不计其数。宣德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被仿制。明中叶至清早期的宣德款炉,一般被认为是品质较好的,其中尤以器形古雅、质地细腻、款识精致者为上品。自晚明以来,由于文人雅士在制炉、鉴炉等方面的深度介入,宣德炉也从最初的祭祀与焚香并重,逐渐演变为祭祀功用越来越弱化,熏香与欣赏的功用越来越凸显。我家也有几件小型的宣德炉,精巧雅致,那便是专用来焚香、赏玩的了。
---
明代铜鎏金佛像
在我家,从祖父祖母,到我父亲母亲,都不信奉宗教,唯有我的老祖母是很虔诚的佛教徒。我小时候还曾被老祖母带去广济寺,与其时正在北京讲经的虚云法师有过一面之缘。老祖母自己单住,她有一个不大的佛堂,是专门供佛之处,可惜她那里的佛像后来都在“ 文革”中散失了。我家现有的几尊佛造像,不知是上几代留下的,还是祖父或母亲买来的,总之到我家时便是空膛无脏,并不为供奉,而是作为古物欣赏的。
佛教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入我国,魏晋以降,佛教艺术遂成大宗。论造像,有汉传造像与藏传造像两个系统,又有金、银、铜、铁、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种质地。我家的这两尊明代铜鎏金佛像,都属汉传造像,褒衣博带,气韵生动,是很好的艺术品,保存状况也比较好。稍小的一尊,高髻螺发,正中饰髻珠,前额宽广,双目垂视,神态安详。这是典型的释迦牟尼成道像,结跏趺坐,左手于腹前施定印,右手于膝前施触地印。
稍大的一尊,也是高髻螺发,唯其姿态,在佛造像中殊为少见:右足支起,双手扶膝,侧首,双目微闭,嘴角上扬,面露微笑。此佛面容与体态,予人特别和静、安宁之感;外披袈裟之线条,又雕刻得极为明朗流畅;整体造型优美、柔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同款造像一件,为美国实业家、收藏家艾弗里 ·布伦戴奇旧藏。
---
“气死猫”城门柜
印象中是1956 年的一天,我的老祖母带着我去逛后门桥,也就是今天的鼓楼大街一带。当时后门桥有很多卖古玩的铺子,主要是那一带旧王府和旗人宅门儿多,民国后破落了,变卖财产以维持生活。其中也有卖中式家具的铺子,既有坐商(就是有正经店铺的),也有那种临时性的卖古旧物品的摊铺。即便是坐商,一般也都不大,能摆进店里的东西有限,所以也在街面上、马路牙子上摆出好多货物供顾客挑选。这件“ 气死猫”就是我老祖母在街面上一眼相中的。
所谓“ 气死猫”,其实就是一种放在厨房用来储存食物的窗棂状橱柜,猫看得到食物、闻得到香味儿,却进不去、吃不到,当然就很生气,因此戏称“ 气死猫”。这件“ 气死猫”,从造型上来说,叫“ 城门柜”。咱们今天印象中的城门好像都是圆弧形的,其实在宋元时候,城门是方直的,近似梯形。这种柜子的造型也是上头略窄些,底下略宽些,近似城门的样子,所以叫“ 城门柜”。
那时候,我的老祖母心气儿挺高,她在东四十条新买了一所房子,虽然不大,但是格局不错,她找人把房顶整个儿给拆了下来,好的木料仍然使,不好的木料换成新的,这在旧时维修房屋叫“ 挑顶”,算是大工程,她花了很多心思把房子装修了。这房子没有东西房,只有南北房,前后两个小院,是很不错的。老祖母那会儿也高兴,想补充一些家具什么的,就带着我一起去后门桥逛家具店。我那时候七岁多,对老祖母买这件“ 气死猫”的情形,影影绰绰还有些印象。但具体的细节,还是王世襄先生后来告诉我的。原来,当时王世襄先生就在旁边,他也看中了这件“ 气死猫”,只因他比我老祖母晚到一步,买东西不能戗别人行,所以就在旁边等着。当时老板开价八十元,还不讲价。王先生跟我说,他那天很想买下这柜子,就等着老太太说声“ 不要了”。没想到老太太不但拿下,还“ 饶”了两样。他挑起拇指说:“ 老太太真是行家。”我的老祖母,确实精明,死说活说,非要人家再搭上一个红木的杌凳和一只黑漆描金的漆盒,才肯付那八十元。就这样,八十元买了三样东西。那个红木杌凳是正方形的,买回家后我拿它当桌子,在上面写作业。描金的漆盒,大概是清晚期的,很合我的心意,因为我可以用它来装我的小人书,空间很大,搁得下二百来本小人书。
所以说,我和王世襄先生的缘分,跟这件“ 气死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然,我七岁多那会儿,根本不知道旁边那位中年男子是何许人也,一直到三十年后,1985 年的夏末秋初,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我才真正跟王先生认识。那时候,我刚从医院调到燕山出版社,筹办《收藏家》杂志。今天《收藏家》还在刊行,我还是编委,但当时办《收藏家》的初衷跟今天不太一样,今天的《收藏家》档次比较高,专业性、学术性比较强。当时调我过去,是想办一个受众面更宽一点的刊物。我拟了一个方案,叫作“ 中外收藏,古今收藏,公私收藏”,六个方面。谈到古今收藏,那就必然牵涉到收藏家。我就据我所知,在全国范围内,开了一个当时还在世的收藏家名单,大概有一百多人,包括朱家溍、王世襄、徐邦达等诸位先生都在其内。在北京的当然是近水楼台,我就先去一一拜访。王世襄先生当时还住在南小街芳嘉园15 号的老宅中。最初接待我是在他北房东侧的厨房里,屋里十分杂乱,光线也很昏暗。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就问了一下我的家世、原来住哪儿等等。很突然地,王先生就想起1956 年后门桥的那件“ 气死猫”,问我东西还在不在。我说在的,1961 年我父母从东四二条搬到了西郊翠微路,分给我们家的是一套三居室,空间还算比较宽敞,所以当时就把那件“ 气死猫”也搬了过去。要是留在我两个祖母那边,“ 文革”的时候肯定就被抄家抄走了。
大概一个月后,我当时住在和平里,一天清晨,6 点半,“ 当当当”,有人敲门。我心想谁这么一大早的,开门一看,是王世襄先生,手里提着一个大瓜,站在我家门口。我也是自作多情,心说王先生来,怎么还给我送个瓜?其实不是,人家是早上去买菜,买了个大冬瓜,送礼也没有送冬瓜的呀。王先生是骑自行车来的,七十岁的年纪,身体真好。略微寒暄之后,他说:“ 我想看看您家那个‘ 气死猫’。”我这才恍然大悟,王先生是一直记挂着这件“ 气死猫”呢。我赶紧把他让进屋,他就前后左右看了半天,抚摸半天,又说:“ 您能让我拍两张相片吗?”我说行啊。他从一个油腻腻的蓝布口袋里,掏出一个大概是海鸥牌的照相机,前后左右噼里啪啦照了五六张。后来他的《明式家具研究》里面没收这件东西,原因呢,一则东西的所有权不是他的;二则,那天拍的照片肯定质量不行,首先我家光线不怎么好,其次他那相机水平也不灵。所以这件东西就没有收进去,但是王先生对它的评价很高。
它的材质是黄花梨的,两侧镶板都有“ 鬼脸”,里面并有三层躺板。柜门的上半部是“ 万字不到头”的拼花,下半部有浅雕花。当年在后门桥买下来的时候,店家说这四框是元代的,门是清初所配。可是最近这些年,有过几位研究家具的专家到我这儿来,他们都认为是明代的原装,绝对不是清代后配的。不管怎样,这件东西从我七八岁起就一直跟着我,几乎陪伴我一生。对我来说,它一方面是对老祖母的纪念,另一方面也是跟畅老的这么一个渊源。当年他来敲门的样子,如在眼前,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
五十小物
赵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5
ISBN:9787108080028 定价:128.00元
五十小物,涵盖书画碑帖、文房雅玩、亲友遗墨等,皆为赵珩先生家藏旧物。其中既有宋拓缉熙殿本《九成宫》、东里润色砚这样的传世名物,也有祖父的印章、启功赠父亲的书画扇页这样的自珍之物。作者不以经济价值论之,唯以“小物”背后的文化价值为重,细述各物来源,介绍历史背景,解析文化内涵,亲切的叙述中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情怀与人情温暖。
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
赵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8
ISBN:9787108081049 定价:79.00元
《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溯城市百年变迁的同时,亦对表象背后的文化移异有所观照。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