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味视频成为一面社会的镜子:为何我们会深陷其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20:01 1

摘要:土味视频在互联网中往往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深刻的思考。从最初对其定义的模糊不清,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意义,我们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

土味视频在互联网中往往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深刻的思考。从最初对其定义的模糊不清,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意义,我们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

土味视频,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则难以用一个官方定义来框定。它像是一个被打上特定“tag”的文化集合体,涵盖了多种类型。

其中一类,以奥利给大叔为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夸张的表情和戏剧化的语调,喊出励志又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如“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这种充满激情的表达,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

还有一些是生活中偶然捕捉到的搞笑片段,比如某人在街上以滑稽姿势摔倒,这类不经意间记录的瞬间,也成为了土味视频的一部分。

另外,摆拍痕迹浓厚的土味视频也颇具特色,常常在乡村或城镇的场景中演绎。

例如,有人在磅礴大雨中坐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用雪碧浇头,喊着“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样的土味失恋话语,给人带来荒诞又猎奇的视觉冲击。

这些土味视频的拍摄手法原生态,没有过多专业技巧的修饰,发声背景多为乡镇地区,背景音乐也常选择魔性洗脑、节奏感强的神曲,如同广场舞音乐一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而且,它们通常时长较短,在短短十几秒或一分钟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高中时,身边很多人热衷于观看土味视频,身处大城市的周围环境与土味毫无关联,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大家对这些在看来荒诞猎奇的视频如此着迷。

于是,当站在一种带有优越感的视角,对土味视频现象展开研究:部分土味视频存在着违背人伦道德、社会礼仪规范的内容,像一些为博流量吃屎这类行为,导致整个土味视频生态畸形而扭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翔伟混剪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其中将土味视频片段与皇后乐队的经典摇滚乐相结合,这种创新之举又改变了很多人对土味视频的看法。

土味视频并非毫无意义,它或许是一扇窗口,展现了那些原本未被看见的人的真实生活。

李翔伟作为一名行为艺术家,他的创作常常带有现实批判性。除了土味视频混剪,他还通过对照片的拼接裁剪、在墙壁上创作标语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创作的标语“高楼,建得再高也只能看到高楼”,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城市过度关注而对乡村落后地区漠视的社会现象。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生活在乡村和城市边缘的人被看见,获得话语权。但他也对自己作品的意义产生怀疑,担忧人们是否只是沉浸在自我感动中,当土味视频混剪泛滥后,最初的感动和反思还能剩下多少。

再看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它以“被看见的力量”为宣传点,声称让更多底层的人有了表达机会。

确实,在快手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高质量的土味博主,他们传承手工技艺,展现乡村生活的积极一面,像小英夫妇在田野间跳舞,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被看见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支持,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珍贵的生命力。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美好。

采访中发现,杀马特教主罗福星和李翔伟等人对“被看见”持消极态度。快手的推送机制和筛选规则,使得创作者为获取流量,不得不做出博眼球、猎奇的行为,而过于出格的表达又会受到限制。杀马特群体就曾遭遇整顿,“杀”字关键词被限流,他们在平台上的发声机会被剥夺。

这表明平台虽然看似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游戏规则由平台掌控,个体在其中显得无力,平台甚至加固了人们对荒诞猎奇视频的渴求,真正能登上“被看见”金字塔顶端的只是少数人。

杀马特群体与土味视频有着深厚的渊源,堪称土味视频的一代领潮者。在十几年前,QQ炫舞流行时,他们在水泥地上跳舞,制造出独特又荒诞的效果,同时拍摄自己顶着夸张发型和服饰出街的视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潮流。

他们曾被视为中国式朋克,被赋予抵抗主流审美的意义,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单纯觉得这样好看、好玩,能获得归属感,并非有意抵抗。

如今,杀马特群体部分被主流收编,出现了杀马特展览等艺术活动,但这是否代表整个杀马特群体,内部也存在差异。

而这背后,是杀马特作为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商品消费价值在推动,有人借此牟利,也有人试图给他们提供表达空间,但商品逻辑占据了主导。

在土味视频的商业运作方面,现在很多短视频以MCN公司的形式运营,也有专门做土味视频的MCN公司。他们旗下的网红,有些是原生态博主火起来后被签约,公司会帮助他们保持热度;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包装的。

签约前后,博主们的视频内容、风格和制作往往会发生变化,公司会引导他们以更能牟利和保持热度的方式创作。

这些博主的收入来源包括直播、公司签约费用以及各种代言活动,比如会有一些活动邀请土味嘉宾参与,形成所谓的“土味代言”。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真实性。土味视频在被收编、进入主流视野后,其真实性备受关注。但其实在收编之前,其真实性就存在疑问。

一些创作者为迎合观众、获取流量,会刻意做出夸张的情绪表达,采用猎奇、浮夸的方式,很难说这是真实的自我表达。

而在被公司运营、主流收编后,为迎合观众的乡村想象,不仅言辞会被改变,视频背景等也会被控制,导致真实性进一步递减。这种迎合想象的发展,固化了城乡对立的观念。

一种乡村想象是将乡村视为落后、愚昧、猎奇、丑陋的,与城市的高雅、整洁相对立;另一种则是把乡村想象成桃花源般的纯净之地,如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

这两种想象背后,都是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乡村表达受到城市的限制。

那么,城市里的人该如何正确观看和想象乡村呢?我们应秉持一种在场的视角,摒弃将乡村作为特殊消费商品的观念,认识到乡村中的人与我们具有平等的主体性,都是鲜活的个体,彼此的表达应该平等。

在个人生活中,由于环境限制,很多人与乡村真实的人交往较少,存在隔阂。但可以通过聆听真实的乡村叙事来弥补,比如观看像《杀马特我爱你》这样的纪录片,让乡村中的人真实地表达自己,把说话的权利还给他们,避免经过他人的过滤和解读。

此外,通过纪录片、写作项目等,为乡村中的人提供写作辅导和训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表达方法,也是了解和倾听乡村的有效途径。

回顾整个对土味视频的探究:从最初对土味视频的鄙夷,到认识到这是自身优越感作祟,进而正视和关切底层;再到意识到关怀底层也可能成为优越感的来源,进一步反思如何更真切、共情地关怀底层。

这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如同一个宝贵的样本,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时,要保持反思的品质,不断探索真相,追求更平等、真实的理解与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文化的浪潮中,不被表面现象迷惑,真正理解那些被忽视群体的声音与生活。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