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只六个月大的雪豹幼崽“凌小蛰”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从3月4日被发现时的奄奄一息,到如今能够自主进食、龇牙护食的康复进展,这场生命救援不仅展现了专业救护的力量,更深刻地反映了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模式的全新转变。
近期,一只六个月大的雪豹幼崽“凌小蛰”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从3月4日被发现时的奄奄一息,到如今能够自主进食、龇牙护食的康复进展,这场生命救援不仅展现了专业救护的力量,更深刻地反映了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模式的全新转变。
医护人员将凌小蛰送进CT机。图片来源:西宁都市报
在传统野生动物保护模式中,公众往往是被动的旁观者;而“凌小蛰”的网络走红,却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当专业机构与公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与协同行动,野生动物保护正在从政府主导的“独角戏”转变为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技术赋能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3月24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将“凌小蛰”送往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CT检查,通过视频、CT影像、生化指标图表等形式,向公众透明展示救治全过程。这种“可视化”的沟通方式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提升了参与的专业性。
技术还打破了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时空限制。通过监控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观察“凌小蛰”的康复状态。这种“云端监护”模式打破了传统保护工作的地理限制,使千里之外的网友也能产生“共同守护”的参与感。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刷‘凌小蛰’的最新视频,感觉自己也是救护团队的一员”。
情感共鸣则进一步激发了公众从围观到参与的觉醒。与传统保护宣传惯用的“物种数量”“栖息地面积”等冰冷数据不同,“凌小蛰”的救护却充满温馨:救护人员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它剔除肉中筋膜,网友捐赠的东北乌拉草被铺在治疗笼中增加舒适度。这些细节让抽象的“保护雪豹”转化为具象的生命叙事,成功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当网友目睹“凌小蛰”从浑身颤抖到尝试爬行的全过程,生态链的脆弱性不再抽象,保护野生动物的使命感也更加迫切与真实。
公众参与的形式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演进与升级。从最初的观看、点赞、转发,到主动询问救治进展;从了解到救护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少量捐赠后,主动为“凌小蛰”捐赠监护仪等设备,再到面对网络谣言时,主动协助官方澄清事实。这种从情感共鸣到实际行动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正迈入更加成熟与理性的阶段。
虽然“凌小蛰”能否成功康复并顺利回归野外尚属未知,但从长远来看,它的救助故事无疑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野生动物保护不仅是少数人的专业使命,更应成为全民共享的生命课堂与责任担当。当科技的力量打破专业壁垒,当情感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每一份守护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江河,滋养出万物和谐的生态未来。
记者:杨智嘉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