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在举国上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怀柔区全民国防教育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演”,在怀柔文化馆举行。按照安排,原海军部队退役老兵闫海龙同志,给居民们宣讲了
今天,在举国上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怀柔区全民国防教育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演”,在怀柔文化馆举行。按照安排,原海军部队退役老兵闫海龙同志,给居民们宣讲了题为《海口舰上铸军魂》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海军在反海盗的护航编队工作中的部分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现场观众们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现代海军的强悍,也感受到了咱们海军们的无比艰辛。让我们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为无数海军战士们无比的崇敬!
闫海龙同志一上舞台,先给大家敬了一个军礼,随后讲到:大家好!我叫闫海龙,曾是一名在军舰上挥洒青春的老兵,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海口舰服役期间,同战友们一起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提起海口舰,军迷们肯定不会陌生。这是我国第一批052C型驱逐舰,也是我国海军第一代具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防空型导弹驱逐舰。同时、海口舰还有许多外界所熟知的称号:中华神盾、护航先锋舰和时代楷模等等。能够在这样一艘威武的明星舰上服役,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说到海盗,大家想起的肯定是加勒比海盗,是电影和游乐园。而我在海口舰上经历的,是货真价实全副武装的真海盗。对于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外商船来说,有这样一条以汉英两种语言播发的通告,已成为了过往商船最可靠的保障 。“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THIS IS Chinese PLA Navy convoy,if you require any assistance,please contact via VHF CHANNEL ONE-SIX.OUT.)”
十多年间,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成为了中外商船的“守护神”。2017年我有幸随海口舰执行护航任务,正是此次任务,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海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和祖国海军的强大。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舰正在执行护航商船的任务。突然一声预警报告打破了平静:“方位074,距离12海里,发现一批可疑目标。”指挥员立即下达命令:“左舵10 航向180 两进六”,“左舵10 航向180 两车进六”,操舵兵根据指令迅速调整阵位,向可疑目标高速机动,用军舰把可疑目标与商船隔开,同时长鸣汽笛示警。可是、可疑目标并未打算放弃,继续高速向我编队驶近,看来这是一股强硬的海盗。
“一级反海盗部署!一级反海盗部署!”随着编队指挥所的一声令下,官兵们迅速行动,火速奔向各自战位。在反海盗部署中我的任务是操纵雷达、光电对目标进行跟踪监视,听令进行警告射击,必要时进行直接打击。投入到战位后我密切关注可疑目标,不断根据屏幕上的回波上报可疑目标的动态,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舱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要知道在茫茫大洋之中,面对全副武装的海盗小艇,稍不留神就会丢失目标,护卫的商船就有被攻击的危险。几分钟内,搭载全副武装特战队员的直升机陆续从舰上腾空而起,不多时侦查视频回传,是6艘全副武装的海盗快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通过舰、机一体的监控,没有给海盗一点儿可乘之机。相持了几个小时之后,海盗的小船被迫四散而逃。大家可能觉得军舰驱散海盗有些大材小用,其实不然。在舰上每一次战斗部署都是实战,各部门之间通过不断的执行任务融为一体。
近年来,中国海军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明显感觉我们舰艇护航的速度更快了,舰员的战斗水平磨炼得更高了。如今在亚丁湾,中国海军就是品质保障。被各国商船誉为“值得信赖的保护伞”,也赢得了外国海军同行的尊重和仰慕。
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岗位很神秘,每天面对蓝天和大海也很浪漫,是理想中的诗和远方。其实在茫茫大海上的生活很枯燥。我们执行护航任务,时间长的情况下100多天没停靠港口,没见过山川、没见过绿树,其中的苦涩可想而知。可是一旦在国外港口停靠,海外华人华侨给我们的热情支持,又让我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为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祖国而骄傲。
记得一次随舰出访北非,当地华人华侨非常热情的上舰参观。他们打着横幅、标语,挥舞着五星红旗,很老华侨更是痛哭流涕。有的华侨还把自己的子女带上军舰,告诉他们的孩子,军舰的甲板就是祖国的领土,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祖国的强大。在异国他乡,强大的祖国和海军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这一幕幕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新时代海军战士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的我已告别了大海和军舰,但属于水兵的信仰早已注入灵魂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必将传承优秀的军人作风,将红色基因注入灵魂血脉,将报国初心印刻胸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军有我。
部分图片来自作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会务组提供。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