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109年:从包豪斯到“氛围美学”——设计的炼金术与时代精神的容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2:26 1

摘要: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埃尔科莱·斯帕达(Ercole Spada)的离世(2025年8月3日),不仅带走了一位塑造了宝马7系(E32)、5系(E34)等经典(图1),传递现代、清晰、力量与个性的巨匠,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宝马设计百年长河中,那些将冰冷机械升华为精

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埃尔科莱·斯帕达(Ercole Spada)的离世(2025年8月3日),不仅带走了一位塑造了宝马7系(E32)、5系(E34)等经典(图1),传递现代、清晰、力量与个性的巨匠,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宝马设计百年长河中,那些将冰冷机械升华为精神符号的“炼金术士”们。宝马设计总裁霍伊东克(Adrian van Hooydonk)称其为“设计导师”(A Designer’s designer),这赞誉指向的,正是设计领导力中那份定义时代而非迎合时代的勇气与远见。

斯帕达的谢幕,恰逢霍伊东克设计团队新纪元的开启。去年十月,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Maximilian Missoni)的引入与奥利弗·海尔默(Oliver Heilmer)的晋升,不仅构筑了新设计核心,更是“新世代”(Neue Klasse)的设计宣言——“至简科技”(Radical Simplicity)的强力背书。“新世代”之名六十年后重现,绝非偶然,它象征着一次螺旋上升的回归: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洪流中,重新锚定宝马设计的灵魂坐标——那份源自“新世代”(Neue Klasse)初心的纯粹与驾驶本真。

图1 上 埃尔科莱·斯帕与宝马7系(E32)、5系(E34)

图1 下 宝马中高档及豪华车设计总监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左)与宝马紧凑型及中型车设计总监奥利弗·海尔默(右)

图2 自1952年起宝马历任造型/设计总监

宝马(BMW),1916年创立于慕尼黑,以飞机发动机起家。在百年汽车设计史中,宝马始终拥有一条独特而清晰的设计脉络,它远非简单的造型演变,而是一代代设计掌舵者,在时代巨变的风口浪尖,以钢铁为画布,以速度与空间为语言,不断叩问“何以为宝马?”的哲学实践。如图2所示,自1952年起,历任设计总监便是这场持续对话的关键“译者”与“重构者”。他们守护着品牌的DNA密码,更以破茧为蝶的勇气,将无数未公开的概念探索熔铸成指向未来的路标。

理性奠基 (1960s-1990s):包豪斯与现代基因

宝马设计语言的基石奠定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车身设计主管霍夫迈斯特(Wilhelm Hofmeister)引入意大利设计活力(如Michelotti设计的宝马1500,图3),并非仅为美学借鉴,更是对“现代性”的一次集体探索。“新世代”(Neue Klasse)车型(1961)的成功,其双肾格栅、霍夫迈斯特拐角(C柱反弯曲线)、横向线条与简洁大面,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奠定了战后现代风格,助宝马在高级运动轿车市场立足。为适应新型六缸发动机,设计优化了后排视野和车身刚性,意外塑造出“长车头、短车尾”的优雅运动比例,成为宝马DNA。这一时期的宝马,正在从“技术制造商”向“生活方式品牌”过渡,设计上的优雅与雕塑感,折射出德国社会从废墟中重建信心的美学需求。

1970年,法国设计师保罗·布拉克(Paul Bracq)从奔驰转投宝马,成为战后首位设计主管。他力倡包豪斯理性主义,主张线条服务于结构而非装饰,将“驾驶者为中心”的理念引入宝马。在其主导的E12(5系)等设计中,如图4所示,通过精研角度、轮廓、线条及车身比例,将工程感知升华为美学,强化了宝马长机舱、短前悬、后驱姿态的运动基因。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亮相的Turbo概念车,其鸥翼门与兼顾安全与审美的合成橡胶保险杠设计惊艳四座,虽因能源危机搁浅,却深刻影响了宝马唯一超跑M1。

图3

图4a 布拉克调整E12造型前(上),修改后(下)

1976年,德国设计师克劳斯·卢瑟(Claus Luthe)接棒。作为NSU(奥迪)前设计主管,他主张“科技感需克制表达”。在5系(E28)、3系(E30)与7系(E32)等设计中,他深化80年代宝马语言,推动“鲨鱼鼻”前脸,并引入有机三维车身侧面,在极简中注入理性张力,确立了宝马豪华车的比例范式,甚至影响了奥迪等品牌。1983年他启动的8系(E31)项目(如图5),虽因超前未能量产,却以“未完成”的姿态,昭示了宝马设计对突破边界的渴望,并直接推动了“宝马造型”(BMW Styling)向更具战略高度的“宝马设计”(BMW Design)的转变(1987年)。

图4b 1972 Turbo概念车

图5a 卢瑟(右)与设计师Boyke boyer,80年代宝马524td (E28) ,3-series (E30),BMW 750i (E32)“鲨鱼鼻”前脸

图5b 未量产的宝马8系(E31)

颠覆革命 (1992-2009):解构主义、文化延迟

与设计的哲学转向

面对北美市场的激烈竞争、全球化对个性的稀释及年轻消费者对保守设计的厌倦,宝马在1992年做出大胆豪赌:任命年仅35岁的美国人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为设计总监。这位年轻的美国设计师,带来的不仅是“火焰曲面”(Flame Surfacing),更是一场对汽车设计本质的解构主义革命。

班戈的颠覆性在于,他彻底动摇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单向逻辑。他的火焰曲面,以复杂、冲突、充满张力的折面,主动制造视觉的“不和谐”与“未完成感”(如2001年E65 7系的“班戈屁股”,图6)引发用户联名抵制,但班戈坚持“设计应引发情感而不仅是认可”这在强调情绪价值的今天彰显远见。他挑战的不仅是平滑造型的传统,更是公众对“宝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固化认知。

用户的联名抵制,恰恰证明了其设计的“有效性”——它成功触发了强烈的情感(即使是负面的)。他更以地中海式的激情激励团队、说服管理层,其“破坏性创新”为21世纪初的宝马确立了鲜明风格差异。1995年,他力主收购Designworks并允许其独立运营,实质是创造了一个允许“异见”和“文化延迟”存在的设计生态——那些最初不被理解的设计(如X5 E53,图7),往往在数年后被奉为经典。这揭示了设计价值的滞后性:真正的创新需要时间被消化和理解。 班戈的探索远不止于形态。Gina概念车(2008,图8)是其设计哲学的巅峰呈现。柔性布料车身,借助新兴CAD技术实现,从根本上解构了“汽车”这一概念。它不再是钢铁的牢笼,而是“可呼吸的皮肤”,功能随形态动态变化。这不仅是材料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存在论追问:汽车的本质是什么?是运输工具,是身份象征,还是可塑的、与人和环境互动的有机体? 班戈的宝马,是情感与技术的狂想曲。

图6a 班戈与Boyke Boyer设计的 7系对比(上E65,下E38)

图6b 2001年7系(E65)

图7 Designworks设计的新车型X5(E53)

图8 对“汽车”概念探索的Gina概念车

图9a 328 Hommage概念车

图9b Vision ConnectedDrive概念车

图9c M1 Hommage概念车

班戈的继任者,亦是其得力助手的阿德里安·范·霍伊东克,成为“情绪表达”与“形体哲学”的推动者。核心在于为宝马的激情寻找更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连续性。他主导的一系列Hommage致敬车型(如328 Hommage、M1 Hommage,)和未来概念(Vision ConnectedDrive)(图9),绝非简单的复古或科幻,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设计对话。通过现代科技(如数字化建模、新材料)重新诠释历史经典的精神内核,霍伊东克实际上在进行一种“未来设计的考古”,为品牌构建了一个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意义网络。这时期的宝马设计,是情感在理性框架内的精致化表达,是颠覆后的秩序重建。

三.融合超越 (2009至今):技术奇点下的身份焦虑与“氛围美学”的应答

2009年,移动互联网加速全球化,技术飞跃伴随设计符号的廉价复制、电动化逻辑重塑、多元文化冲击单一美学等的“技术奇点”时刻。同年,霍伊东克接任集团设计总裁,提出“科技感、雕塑感、亲和感”的融合体验策略,引领宝马设计从激进回归平衡。

深度文化融合与资源整合: 引入米索尼、海尔默,重用Zagato、Pininfarina(如2023 BMW Touring Coupe,图10a),超越简单的造型合作,旨在汲取不同设计文化(意大利的感性奢华、德国的精密理性)的精髓,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宝马的“高级感”基因。这本质上是一种“设计的跨文化翻译”。

体验导向的产品体系重构: 按“老板、野兽、总裁、未来主义者、摇滚明星”等生动用户画像划分产品谱系,并设立量产车(ED-B)与概念及工程设计(ED-C)部门,标志着设计思维从“造物”向“营造体验”的深刻转变。设计不再只为车服务,更要为车内的“人”及其情感、场景服务。

未来情感美学的i系列试验:采用多层次悬浮结构、半封闭轮拱的BMW i8(2013)(图10b),在营造视觉无重感的同时,通过材、光影和独特的人机交互界面,精心营造一种属于未来的、环保的、却不失激情驾驭感的,未来流线主义的“轻盈氛围”,这是对德国工艺价值(如金属质感代表的质量感)在新时代的超前转译。

历史、技术与未来的三重奏: 卡瑞姆·哈比卜(Karim Habib,2012年)掌管宝马设计,将现代豪华定义为“完美比例、精准质量、优雅细节、技术功能融合的用户定制‘个人空间’”。在Gran Lusso概念车和3.0 CSL Hommage(图10c, 10d)上得到极致体现。后者夸张的宽体与一体式扰流板,以21世纪的工程与美学语言,戏剧化地复现了历史经典的精神内核(竞技、力量、永恒),创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充满张力的“氛围场”。

双轨制与直面新竞争:2017年,约瑟夫·卡班(Jozef Kaban)负责量产车设计(如大胆格栅的G70 7系、个性跨界车X2 F39),多马戈伊·库克(Domagoj Dukec)执掌i与M概念车(如Vision Next 100,图11a)。这种分工体现了对当下市场务实需求(卡班)与未来长期愿景(库克)的并行探索。库克主导的Vision iNEXT、Vision M Next(图11b,11c)到iX,以及最新的i Vision Circular,i Vision Dee、Neue Klasse(图12a,12b,12c)概念车,核心在于探索在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深度渗透的“第三空间”中,如何通过光、声、影、材质交互甚至香氛等“氛围元素”的协同作用,营造沉浸式的数字亲和力与驾乘体验。“Neue Klasse”的重生,是霍伊东克团队对“氛围美学”的终极信心:在最前沿的技术载体上,回归驾驶本真与人车情感联结的初心,营造一种令人沉醉的、数字时代的“篝火时刻”。

图10a 经典优雅BMW Touring Coupe(上)与BMW Z3 M Coupe(下)

图10b 未来流线主义BMW i8与i3

图10c Future Luxury Vision(上)与Gran Lusso概念车(下)

图10d 3.0 CSL Hommage概念车

图12a BMW i Vision Circular概念车

图12b BMW i Vision Dee概念车

图11a BMW Vision Next 100概念车

图11b BMW Vision iNEXT概念车

图11c BMW Vision M Next概念车

“漆黑旷野,一把吉他,漫天星光。友人携冷饮而至,篝火燃起。此刻无关木柴贵贱,不问乐音高低。当星辉、琴弦、火光与笑语完美交融,便成就了令你沉醉不息、不愿离去的特别时刻。”

图12c BMW Neue Klasse概念车

宝马设计的百年变迁,是设计炼金术史诗:从布拉克与卢瑟的包豪斯理性,到班戈的情感与技术共舞,再到霍伊东克的精致氛围美学,其核心动力,始终是设计领导力中那份敢于对抗短期市场噪音、勇于定义而非跟随的时代定力与设计自信。设计,始终是时代的签名,宝马的设计师们,正是那些不懈地为时代精神寻找最贴切物质载体的“签名者”,持续地与文化、与时间对话。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

来源:汽车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