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29、红旗-19就是红旗-9的大杯、超大杯,本质上都没有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2:30 1

摘要:所以,让一个弹道导弹无敌论的的坚定支持者说反导拦截弹有多NB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这件事无关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今天咱们还得对齐一下颗粒度,再来从根上讲讲反导拦截弹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种东西没啥可以说的,在之前也和大家仔细聊过:

但说真的耐不住,W君的文章传播度太低,因此即便是粉丝还会在各种文章中问这些问题:

所以,让一个弹道导弹无敌论的的坚定支持者说反导拦截弹有多NB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这件事无关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今天咱们还得对齐一下颗粒度,再来从根上讲讲反导拦截弹到底是怎么回事。

既然是从根上聊,那么咱们先直面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导弹防空

这个问题看起来其实特别的笨,“防空导弹”不“防空”要“防空导弹”干什么?这其实就犯了一个先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错误了。最本质意义上的防空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摧毁空中目标,是指“所有旨在消除或降低敌方空中行动效力的措施”,所以打下空中目标的方法多了去了。

防空气球阻拦、高射炮射击、战斗机空中拦截、激光武器照射,甚至自杀式飞机撞击都可以打下空中目标。

以至于1960年的美国为了击落轰炸机集群还专门开发了无制导的核火箭弹AIR-2 Genie,

由F-106战斗机携带,在几种特定模式下射向敌方的轰炸机群,以达成范围攻击的目的。

为了拦截对方的轰炸机向自己扔核弹,先射出一枚核弹打轰炸机,乍一看必定嘲讽“这特么天才啊”,但是这里面揭示了一个很直接的防空第一性原理:一切防空手段的本质,都归结为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时间与空间里,把命中概率拉到足够高

为此,在二战期间美国发明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在接近目标的时候引爆,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命中概率。

德国在二战走了另一条路,发明了Wasserfall Ferngelenkte FlaRakete,利用遥控的方式逼近目标在目标附近爆炸。

这两条技术路线都是正途,最终也就结合在一起,利用可以引导改变飞行路径的导弹配合无线电近炸引信就成了目前大多数导弹的核心技术根基。

那么为什么制导和近炸这两件事非得集中在导弹上而不能放在防空气球或者是高射炮炮弹上呢?这件事傻子都能想明白,咱们就不多说了。

回过头看一下,就防空而言,地对空导弹和空中目标来比还有什么优势可以让胜利的天平往地空导弹这边倾斜呢?——这货上面没有人!!!

有人机考虑飞行员的生理极限,9g 已经是上限,超过这个数人会昏厥甚至死亡。导弹呢?轻轻松松拉至 30g、40g,甚至短时间冲击更高也没问题。结果就是:同样的交会角度下,飞机要绕大弯,导弹却能急打急收,直接扑向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空战画面上,一架飞机的航迹永远是“缓慢弯曲的线条”,而一枚防空导弹的航迹常常是“更为锐利的折线”。

而且,正因为飞机的飞行速度要远低于导弹,机动性也远低于导弹,在导弹射击飞机的时候还有另一层“红利”可以吃得到:

导弹未必非得射向飞机,根据飞机的飞行轨迹飞向两者的交汇点(截击点)就可以更快更有把握的打击到目标。这对导弹打击目标的反应速度、突然性是有提升的。

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地对空导弹的性能不断提高,到本世纪初导弹就已经可以打击除了飞机以外的诸如火箭弹、炮弹、甚至是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其他空中目标了。这种提升就来自于“吃红利”而产生的不断的越级打击。

但是,经常吃红利的人都知道“红利”是有吃完的一刻的。

防空导弹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的“神奇越级”,其实都是踩在目标的短板上:飞机速度有限、巡航弹飞得慢、战术弹道导弹不机动。这些都是天然送上门的漏洞,防空导弹靠着机动性更强、制导更灵活,才能不断“升格打击”,看起来像是进化成了全能型武器。

可一旦这些红利被吃光呢?当对手的弹道导弹速度上到每秒 7 公里,当再入体开始机动突防、释放诱饵、控制特征的时候,防空导弹原本赖以取胜的物理学优势就瞬间消失。你再怎么做大射程、再怎么加推力,也不过是把“命中概率的小数点后两位”往上挪一点。

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看红旗-9系列导弹了。

到了我们的红旗-9就已经几乎碰到了地对空导弹发展的一个天花板了。

这东西对飞机、巡航导弹、战术导弹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原因也是在于它吃尽了地对空防空导弹的红利。通过足够大型的火箭推进器,让红旗-9在速度、机动性、射程、射高上对目标具备了碾压性的优势。

即便是出口版本的红旗-9(FD-2000)

对于区域防空作战也是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在W君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防空导弹——没有之一。

但对于加大号的红旗-19和红旗-29只能说是大杯和超大杯了。其原因在于红旗-9 已经把所有能吃的红利都吃干抹净了。同时不是我军不努力而是对手太狡猾。但并不是对手有多神通,而是物理规律本身就已经越过了红利线。

飞机、巡航弹的速度在马赫 2–3,哪怕是马赫5,红旗-9的速度优势还在。但当目标变成马赫 10 以上的再入体,拦截链路的时间延迟直接把你踢出局。

而我们对红旗9的增量改进出的大杯超大杯都干了什么呢?

本质上讲就是加大了导弹的尺寸使之可以打击更远更高的目标。

在很多军事装备的演化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原本的技术路径已经逼近物理极限,继续往上走就只能靠“堆料”来延长参数曲线。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所谓的“大杯”和“超大杯”。红旗-19与红旗-29正是这样典型的产物,它们的本质并不是一条全新技术路线的开创,而是对红旗-9这个平台的“量化升级”——把尺寸做大,把推力做强,把射高和射程往上拉,看上去就像是饮料从中杯换成了大杯、再换成了超大杯,杯子确实更显眼了,但内容物却没有质的变化。

红旗-9的成功,来自于它踩准了防空导弹能够“吃红利”的最佳区间。飞机速度有限、巡航导弹飞得慢、战术弹道导弹机动不足,这些目标都存在明显的物理短板。红旗-9凭借更高的机动性、更灵活的制导方式和更强的速度,正好在这一类目标的性能天花板之上建立了优势。因此,红旗-9 成为最好的防空导弹之一,它在区域防空作战中几乎无可替代。问题在于,这样的“红利”迟早会吃完。当对手把速度推到每秒七公里以上、当再入体开始机动突防并释放诱饵,防空导弹原本赖以取胜的物理学优势就会彻底消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红旗-19 与 红旗-29 被推上舞台。红旗-19可以看作是红旗-9的“大杯”,它把导弹直径扩大到0.8米,全长超过7米,飞行速度抬高到马赫8左右,射高延伸到百公里量级,理论上具备了拦截中近程弹道导弹的能力。再往上,红旗-29则更像“超大杯”,直径超过一米,全长超过十米,采用三级固体推进,把末速提升到4至5公里每秒,拦截高度触碰到三四百公里,直追美国的SM-3 Blk IIA。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飞跃,仿佛我们依靠红旗-29就已经完成了从末段防空到中段反导的跨越。

可问题在于,这些提升都还停留在“堆料”的范畴。增大尺寸,能让导弹飞得更快、更高,但却无法解决中段反导的根本悖论:链路延迟无法消除,诱饵云无法可靠识别,再入体的随机机动无法提前预测。换句话说,红旗-19和红旗-29并没有打破概率学的牢笼,它们只是在失败的小数点上做了微小的挪动。原本命中概率是0.01,现在可能是0.02,看似翻倍,但在实战对抗中依然接近于零。

在防空导弹的发展逻辑中,红旗-9 已经处于一个较为完备的顶点:它充分利用了目标飞行速度有限、机动不足的“物理红利”,凭借更高的末速与机动过载能力,在概率意义上建立了压制性优势。然而,当对手导弹速度跨越每秒 7 公里、具备中段机动能力并伴随大规模诱饵释放时,这一类红利即刻消失。于是更大尺寸、更高推力、更快末速的“超大杯”拦截器(无论是中国的 红旗-29,还是美国的 GMD/SM-3 Blk IIA)便被提出,以期通过能量堆叠延长拦截有效区间。但从工程和作战规律上看,这一途径难以成立。

最重要的是反导系统延迟不可消除。中段拦截需要依赖天基红外预警、海基/陆基 X 波段雷达以及数据链的多点融合。任何一次轨迹解算,都需跨越多层通信与计算环节。典型延迟在 0.15–0.25 秒之间。对于速度达到 7 km/s 的目标,这一时间对应 1–2 km 的空间位移。考虑到拦截窗口仅在数十米级,任何链路延迟均直接导致拦截概率趋近于零。即便拦截器末速提升至 5 km/s 以上,延迟误差依然存在,导弹增大并不能抵消这一系统性缺陷。

再有,诱饵云判别难题无法突破。中段再入器可释放数十枚轻量化诱饵与反射器,其形成的有效散布区域直径可达 1–2 km,长度可超过 10 km。真实弹头与诱饵在雷达散射截面、红外特征上经过刻意设计后几乎不可区分。拦截器在极有限的时间窗口中完成自主识别与锁定的概率极低。导弹尺寸和速度的增加只会让其更快进入诱饵区,而不会提高其目标甄别能力。

还有,中段机动导致轨迹不可预测。现代弹道导弹的后推进段与姿态控制发动机能够在中段随机启动,以小幅度、间歇性机动改变预定抛物线。这种随机扰动的引入,使得拦截器必须实时解算一个非确定性轨迹。考虑到计算能力与链路延迟的限制,这在工程上几乎不可解。结果是,即便拦截器拥有更大的能量储备,其飞行轨迹仍然无法保证与目标的有效交会。

最后,成本效益严重失衡。进攻方可以低成本投送大量突防弹头与诱饵,而防御方的每一枚“超大杯”拦截器都需要高能推进、复杂制导与精密杀伤器。以美国 GBI 为例,单枚造价高达数千万美元,却必须面对数量级更大的攻击饱和。以美国 GBI 为例,目前实战部署的数量仅 44 枚,即便按照计划增加,也不过是 64 枚。面对中俄任何一个国家上百枚的洲际导弹投送能力,这样的拦截弹数量在战略上形同虚设;其实,我们的红旗-29 在逻辑上亦会面临同样困境。这使得中段反导在经济学层面同样缺乏可持续性。

而且,即便是目前的中段反导大家都能搞成,其实最终只能造成另一个效果——弹道导弹仅仅需要做很小的技术升级加快再入速度,中段反导的想法就又会沦为新的笑话。这也揭示了所谓“超大杯”方案(无论是中国的红旗-19/29,还是美国的 GBI/NGI)的根本悖论:防御一方必须以指数级的成本堆叠来维持有限的拦截概率而进攻一方只需做线性的小幅度改进,就能让整个防御体系沦为笑话。

那为什么这么没用,各个国家还在搞呢?

各国明知中段反导的实战意义有限,却依旧在这一领域投入巨资,其背后首先是强烈的政治与战略需求。反导系统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种“信心工程”。无论是美国的 GBI,还是中国的红旗-19、红旗-29,它们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拦截成功率,而是能在宣传层面营造出“拥有最后一道屏障”的形象。哪怕真正开战时拦截率低得可怜,但只要能让对手在决策时多一分犹豫,这套系统就已经达成了战略威慑的目标。换句话说,反导并非“拦截”导弹,而是拦截对手的信心。

另一方面,反导体系的研发带来了极高的科研牵引效应。雷达的探测距离、红外成像的分辨率、数据链的实时性、拦截弹的高机动控制,这些前沿技术不论拦截成败,都会沉淀为可复用的技术资产。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被证明是失败的,但它直接推动了大规模的微电子与航天器控制技术突破。今天美国继续烧钱发展 NGI,中国发展红旗-19、29,本质上也是通过“反导名义”来维系国防工业体系的高水平运转。这些钱投入到反导项目里,未必能换来拦截成功,却能转化为雷达、卫星、火箭、甚至民用科技的跨越式进步。

反导系统依旧在有限场景下具备实用意义。它不可能应对中美俄这样的核大国,但在面对中小型核力量时,例如某某、某某某和某某哪怕只能提供 3%–4% 的拦截概率,也能在政治层面被包装成有效的“安全阀”。以美国为例,数十枚 GBI 拦截弹根本无法抵御咱们大规模核打击,却足以作为防范“孤立一击”的保险单。只要在极端情况下拦下一两枚导弹,就能避免一座城市的毁灭,这种“低概率的高收益”对于决策者而言依然值得投资。

所以说,中段反导的价值并不在于战场的实效,而在于它塑造的战略幻觉、牵引的技术红利与有限场景的心理安全感。

那最后一个问题,啥才是有用的?

93阅兵的最后一个方队!

当我们举起40米长的大砍刀,不知你那小圆盾牌是否挡得住?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