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书记”许志忠:假如乡村振兴有考题 桥头村和他是最好的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2:08 2

摘要: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村庄——桥头村。曾经,这里的村民守着滩涂望海兴叹,臭水沟横亘村头,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如今,这里的沙虫干货远销各地,年产值突破3亿,网红打卡地拔地而起,外出青年争相返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桥头村

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村庄——桥头村。曾经,这里的村民守着滩涂望海兴叹,臭水沟横亘村头,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如今,这里的沙虫干货远销各地,年产值突破3亿,网红打卡地拔地而起,外出青年争相返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桥头村书记许志忠。

始于情怀的“逆行”

“看谁不爽就叫他来当村书记。”许志忠这句玩笑话,道尽了乡村工作的不易。

作为土生土长的桥头村人,许志忠早年在外经营服装生意,把品牌做得有声有色。但每次回乡,看到家乡守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却发展缓慢,他心里总不是滋味。“我一直在外面经商,就想着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事情。”这份朴素的情怀,成了他后来投身乡村振兴的初心。

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镇党委和村里的干部多次找到许志忠,希望他能回村主持工作,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面对这份邀请,许志忠却陷入了两难。一边是自己苦心经营多年、前景大好的服装生意,一边是底子薄、问题多、没人愿意接的“烂摊子”;一边是家人的强烈反对,一边是村民们期待的眼神和家乡发展的迫切需求。

许志忠把回村任职当成了一场“公益事业”,他告诉家人,自己在外面积累的人脉、资源,或许能为桥头村的未来带来改变。最终,家人被他的坚持打动,而他也带着“为家乡干实事”的决心,正式走马上任,成为了桥头村书记。

如今回想当初的选择,许志忠坦言:“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回来。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村民,都值得我全力以赴。”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刚上任时,许志忠本想凭借在商海积累的资源和经验,3年内搞定招商、发展产业,让桥头村旧貌换新。可真正扎根乡村后他才发现,乡村治理远比管理企业复杂——“企业管理靠制度、讲效率,乡村工作却要讲人情、磨耐心,村民思想各异,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面对眼前的困境,许志忠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摸家底、听诉求。他带着村“两委”干部,走遍了桥头村的每一寸土地,测量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浅海滩涂资源,登记闲置房屋状况,甚至连沙滩的面积、闲置土地的位置都一一记录在案。“只有知道我们有什么,才能知道我们能做什么。”

摸清了“家底”,许志忠又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民诉求。他发现,村民的期待很简单:一是把环境卫生搞好,二是能在家门口赚钱。其中,村头那条常年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成了最紧迫的“民心工程”。

为解决臭水沟问题,提出“村民捐一点、村里出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的资金解决方案。让他没想到的是,村民们纷纷主动捐款。“他们说,这么多年没解决的问题,你们年轻人回来敢干,我们肯定支持!”

最终,在村民的支持和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下,臭水沟被彻底清理,污水管也重新铺设。除了臭水沟,许志忠还解决了村里另一个“老大难”——转角路不通的问题。这条小路因土地纠纷,几十年没能打通,导致周边危房无法翻建,村民出行也受影响。许志忠一边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一边跟村民协商让地,最终仅用一个多月就打通了这条路。

许志忠说,乡村治理的核心是“聚人心”,只有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才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产业振兴破圈之路

解决了“环境”和“人心”的问题,许志忠把目光投向了产业发展——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桥头村靠海吃海,世代以捕捞、晾晒海鲜为生,其中沙虫干货是当地特色产品。可长期以来,村民们“单打独斗”,没有统一标准和品牌意识,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沙虫干货“好货卖不上好价”,村民收入始终上不去。许志忠决定把企业管理思路引入乡村产业发展,从沙虫干货入手,打造桥头村的“拳头产品”。

第一步,成立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许志忠牵头成立产销合作社,把散户集中起来,统一制定生产标准、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品牌销售。建设现代烘干房和冻库,保证产品卫生和品质稳定。

第二步,引入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许志忠深知,传统工艺要想“破圈”,必须结合现代技术。他主动联系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引入食品级低温烘干设备,延长保质期。同时,研发即食沙虫、沙虫调味料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

第三步,打造IP,拓宽销售渠道。“好产品也需要‘吆喝’。”许志忠借鉴自己做服装品牌的经验,打造了“桥头许村长”IP,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向网友展示桥头村的海景、沙虫晾晒工艺、村民的劳动场景。近期村里投入近100万元建直播基地,聘请专业机构为村民培训短视频拍摄、直播话术等技能。

他还积极对接外部资源,争取镇政府采购订单和港口集团工会采购。如今,桥头村的沙虫干货年加工500吨,产值突破3亿元,净利润达10%,产业发展不仅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

除了沙虫干货,许志忠还在布局其他产业:100多亩基本农田将种植经济作物,商船运输业稳步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也在推进,“海峡明珠塔”正在建设,网红打卡地、网红餐厅、民宿陆续落地,“赶海”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把桥头村建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滨海特色村。”

文化传承铸魂乡土

许志忠深知,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文化传承,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能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

“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在村里,他发起“孝亲敬老”活动: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发生活补助,老人过生日时,组织幼儿园孩子唱生日歌,鼓励子孙、儿媳为老人洗脚。“有一次,一位老人握着我的手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让儿子给自己洗脚,眼泪都流出来了。”许志忠说,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让孝文化在村里慢慢扎根。

同时,他计划建设“村史馆”,收集老工具、老照片、老故事,记录桥头村发展历程:“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村里的历史,不知道祖辈怎么靠海谋生。村史馆能传承海洋文化,让年轻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此外,村里还组织传统渔歌比赛、赶海体验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未来可期: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我们的目标,是把桥头村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海产品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村。”许志忠规划清晰:未来,桥头村将继续深化海味干货产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快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

许志忠还计划加强数字化乡村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他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让桥头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许志忠说,“只有真正热爱乡村的人,才能找到乡村的价值,坚持下去,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

结语

从商人到村书记,许志忠用4年时间,让桥头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产值破3亿的示范村”。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逆袭”,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只要有真心、有决心、有方法,就能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更多像许志忠这样的“领头人”:他们有情怀,愿意放弃优渥生活回到乡村;他们有能力,能把商业思维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他们有担当,能直面困难、破解难题。

来源:品牌农业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