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自媒体大V“龙猪-集车”的201万赔偿款被强制执行到账时,比亚迪法务部正对“彭彭在吗”等账号发起新一轮300万索赔。车企与自媒体的战争从零星交锋升级为规模化打击,这场博弈中究竟谁在“裸泳”?
当自媒体大V“龙猪-集车”的201万赔偿款被强制执行到账时,比亚迪法务部正对“彭彭在吗”等账号发起新一轮300万索赔。车企与自媒体的战争从零星交锋升级为规模化打击,这场博弈中究竟谁在“裸泳”?
9月4日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公告显示,“彭彭在吗”“生活家林小北”等账号因“多平台扩散诋毁内容”被起诉,而三天前“龙猪-集车”案201万赔偿刚执行完毕。两起案件共同指向三个关键词:长期性(持续发布不实信息)、矩阵化(多账号协同传播)、高赔偿(判赔额超行业均值)。
对比亚迪而言,这种诉讼已非个案维权,而是系统性反击。其法务声明中特别强调“同步反馈相关线索至有关部门”,暗示可能涉及刑事诽谤——这解释了为何车企宁愿耗时两年诉讼,也不接受调解。
企业胜诉率碾压:车企作为原告胜诉率超90%,败诉多因证据链瑕疵(如未公证存证视频);赔偿金额两极分化:民事侵权案通常判赔5-50万,但若坐实商业诋毁(如比亚迪201万案),赔偿可跃升至百万级;调解窗口期有限:约40%案件在证据交换阶段调解成功,但一旦进入庭审,头部企业更倾向追求判决书而非和解。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发布”成为加重判罚关键因素。比亚迪“龙猪-集车”案中,法院特别认定侵权内容“持续两年以上”,这直接推高了赔偿基数。
“我只是合理质疑”:法院要求质疑必须基于可验证事实(如对比亚迪电池数据质疑需引用工信部文件),主观推断如“疑似偷工减料”即构成侵权;“我在行使监督权”:裁判规则明确要求内容须与重大公共利益相关,单纯对比车型性能不属此列;“未直接点名企业”:通过车型代号(如“某国产新能源龙头”)或行业共识性指代,同样可能被认定为特定对象。特斯拉2021年起诉自媒体案曾确立重要判例:即使用“某品牌”代称,结合上下文能让受众锁定具体企业时,法律仍认定指向性明确。
信源标注三重验证:直接引用需注明原始出处(如比亚迪财报数据标年报页码),二手信源需至少两个独立信源交叉印证;事实与观点物理隔离:用“根据…数据显示”“笔者认为”等句式严格区分,避免用“事实证明”包装主观猜测;48小时纠错机制:发布后两天内发现事实错误立即修正,并在原文首部添加醒目更正声明,此举可援引《民法典》第1196条减免责任。当比亚迪们用201万判例划出红线时,自媒体从业者更需清醒:质疑的边界是证据,监督的前提是核实。附实用工具包:中国裁判文书网案号检索指南(关键词“名誉权纠纷+汽车”)、电子存证平台操作手册。记住,法律从不保护“无知者无畏”。
来源:汽车养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