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摘自《济宁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5年3月),申登麟根据县政协文委会召开的“孙桐萱驻兖六年情况座谈会”及有关人士提供的史料整理而成,原标题《孙桐萱驻兖记事》
引子
*本文摘自《济宁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5年3月),申登麟根据县政协文委会召开的“孙桐萱驻兖六年情况座谈会”及有关人士提供的史料整理而成,原标题《孙桐萱驻兖记事》
正文
孙桐萱,字荫亭,一八九五年生于河北省交河县,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病死于北京。孙逝世后,人民日报曾以“孙桐萱先生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为题,发表了消息,称他为“爱国人士”。中共中央统战部、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悼词中说他“早年就与我党有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和影响下,他同情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由于他不满蒋介石的卖国内战政策和反动统治,曾被蒋介石长期扣押和监视,几遭杀害。”(见1978年 9月30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他生前,曾任冯玉祥将军所部师长、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等职。一九三一年秋,率国民党第二十师来兖州驻防,历时六年有余。下面就他驻兖期间的几件事叙述如下:
兖州古城历来为屯兵重镇,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的复修,使周长十四多华里、青砖砌成的城墙,变得更加高大、坚固,而且城外有一丈多深的护城河环绕。可是,一个这么大的城镇,当时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供人通行,而津浦线上的兖州车站又坐落在城外东北郊。孙桐萱来兖州后,将师部设在原充州镇守使官署里边(即现在第四粮站)。他目睹居民、旅客交通不便的情景,于是便亲自察看地形,与火车站站长商议,一九三三年春,派部队在火车站西凿透城墙,开辟了新东门,接着又开辟了新西门,并在护城河上架起石桥,从火车站往西,修筑了一条较为宽阔平坦的马路,与邻县的公路相连。现在,城内的建设路,就是在那条路基上扩建成的。
当时,新东门到火车站之间是一片荒地,由于多年战乱,低洼不平,野草丛生。孙桐萱为了美化市容,便将它购买下来,决定创建一个居民新村。所谓创建“新村”,就是叫没有宅基或买不起宅基的当地人,以及许多想在兖州定居的外地人,在那里盖房安家。由于他同情穷人,乐善好施,很快就有近百户人家由本人申请,经他人介绍,报当局批准,在那里盖房垒院居住下来。不久,孙桐萱又叫士兵在那儿建起石门一座,嵌以刻石“新村”两个大字。这个新村的地址,在现在建设路北、岗子街西。
孙桐萱驻防兖州时,创办过一所被人称誉的孤贫学校。办这所学校的缘由是这样的:一九三三年春的一天清晨,孙由侍卫人员陪同,到城东北郊去察看地形,以便研究如何开凿新东门。当走到原声神庙北时,发现庙墙后的路沟中,有一个十余岁披麻袋的乞儿,奄奄待毙。孙问他是干什么的,小乞丐战战兢兢,慑喘无语。孙的侍卫对他说:“这是我们的师长,心眼善良,是有名的孙善人,有什么事跟他说说,没亏吃!”那个小孩回答说:姓万,名叫小义,家住河南省,父母双亡,听说当兵的哥哥驻在兖州,就要着饭来到这里。因找不到哥哥,只好白天要饭,夜晚住在庙里。昨晚回来时,庙门已经关闭,就躺在路沟里睡着了。
说着,泪流如雨。孙桐萱听后,遂生怜悯之心,令人将他带回师部。此后,他又见到不少衣不蔽体的穷苦儿童,沿街乞讨流浪,便逐渐产生了出资办学、收容孤贫儿童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与地方官绅(即当时的具长,商、农会会长等人)一商议,都赞不绝口,表示积极切护。于是,就由地方士绅组成了一个校董事会。十来天就在城内收容了三十多名孤贫孩子,随后又从农村招来二十多名。初聘周爱周为校长,后又改聘北师大毕业生苏溪之(号雪萱)继任,再后又换成了只我愚任校长。初聘教员王酒泗、王干忱、魏义山,后又增聘东平人高世长、滕县人张玉璞、张炳乾等人来校任教。
值得说明的是,在当时办一所小学必须具有两万元的资金,才能得到省府认可,给予备案。而孙桐萱为创办孤贫学校,竟慷慨解囊两万余元。这里面还有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原因:孙桐萱辖三个正规旅,还有直属师部的炮兵团、辎重营、骑兵营、工兵营,共计十一个团,约一万四千余人,是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所辖五个师中,最有实力的甲种师。蒋介石为了控制韩复榘,便竭力拉扰孙桐萱,于是就授意孔祥熙,让韩复榘把山东省的一部分黄烟税收,交给孙师管理。这是一个很有油水的美差,每年除将部分税款上交外,孙桐萱从中能获得多少万元的好处,外人是无法知晓的。但是肯定他从中得到很多钱,是无容置疑的。譬如:有的乞丐在街上遇到他,给他磕个头,喊几声孙善人,他有时就施舍给一元八角的。他出资办学的原因之一,是与他错办黄烟税收管理人,有一定关系。
一九三二年,有人出于嫉妒,上告黄烟税收管理人,贪污二万五千元。孙桐萱听说此事,大发雷霆,立逼那人交出赃款,那人深知孙的脾气,只好筹足二万五千元交上。事后,经过调查,那人并没有食污这么多钱。可这件事已木已成舟,众人皆知,作为一师之长的孙桐萱碍于威望、面子,又不便把钱退还那人,正当他为此事懊悔之际,遇到了万姓乞儿,在恻隐之心的促使下,遂打算办一所收容孤贫儿童的学校。
在当时,孙桐萱倡办孤贫学校,总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好事。许多无依无靠的孤贫儿童入校后,学校除管吃管穿外,还能学文化、学技术,该校所设课程与当时的普通小学大致相同。学制四年。采取复式教学法,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各编在一处。校址即在现在的县委大院里。
办起孤贫学校后,孙桐萱为增加学校经费来源和实插毕业学生,又创办了“雪茄烟厂”、“浴德池”和“花园饭店”。一九三四年冬办起雪茄烟厂,当时烟厂的正式名称叫“孤贫学校习艺所”,厂址在现在的县委机关第一招待所内。孙桐萱为办这个烟厂,曾拿出一万元做为垫基金,盖了厂房十余间,聘请上海技师来厂传授卷烟技艺。当时在烟厂上班的,除孤贫学校的学生去轮流劳作外,还招收了三百多名卷烟女工。产品有“力争”牌、十支装的“木铎”牌,五十支装的“兴隆塔”牌、十支或二十支装的“英女”牌。这些产品行销国内外。其原料除在当地购买外,还从南洋吕宋岛、安徽桐乡等地买进一些质量较高的烟叶。
浴德池澡塘的地址,即现在的铁路医院东边,澡塘门口的“浴德池”三字,是孙桐萱亲笔所书。花园饭店的地址,即现在铁路小学的北半部。在澡塘和饭店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员,除雇聘少数专门人员外,由孤贫学校的学生轮流担任。上述几项工商企业,皆为学校提供了不少经费。另外,孙桐萱还从沾化、利津一带的军垦田地中,划拨出百余亩,将其种植收入作为学校资金。
孙桐萱规定,孤贫孩子入校后姓氏不变,但须按一定的行辈另起新名。孤贫学校的行辈次序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字。这八字行辈的出处,是来自古书《大学》中的语句:“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孙桐萱驻兖期间,曾收过“格、致”两辈学生,如万格义、黄格抱,
陈致宾、郭致才等。孙师撤离兖州后,该校又延续了多年,直到一九四九年六月,经鲁中南行署研究,决定停办后,才宣告结束。
在车站西边,因宣统年间修筑铁路用土,留下了三个又深又大的土坑,内积污水,蚊蝇孳生,委实有碍观瞻、卫生。孙桐萱在开辟了新东门后,就与铁路工务段段长(兼工程师)安文澜商议,决定改造这片肮脏的环境。一九三三年冬,他督催士兵开始挖掘修建,到一九三五年,一座美丽的“津浦花园”就建成了。
花园水陆面积约数十亩,四周围墙环绕,墙的下半部用石头垒砌,上半部用空心钢管焊接成花棂,显得美观别致。花园的大门坐落在东北部,与火车站的票房相隔不远,门外有两个高大逼真的石狮子分踞左右。大门上面有“津浦花园”四个横写的大字,背面是“游目骋怀”四个篆字,这八字皆系孙桐萱的夫人张伯苓书写。大门以南有銅碑一座;铜碑以南数十米处,有一座高大的尖头碑,碑上刻着“德洽群黎”四字;由此再往南,有造型优美的四维亭,亭上面用琉璃瓦覆盖,四个如鸟翼的角上,分别刻着“礼、义、廉、耻”四字。亭北树有石碑两座,一座是孙桐萱所立,叙述花园创建情况;一座是原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邱炜所立,碑文颂扬孙桐萱功德。
上述景物的西边,是一潭碧波清澈的池水,从南往北,大致情况如下:当时花园南墙外修筑了一条东西路,命名“花园路”。横跨花园路入南门,花园水池的南岸,镶嵌着两个白石雕凿的水龙头,龙头中空,汨汩流水,哗哗作响,人称“龙泉”。龙泉东北的池水中,有用太湖石筑建的假山一座,玲珑剔透,秀丽雄奇,上面还刻有“峭洞”二字。此山虽不大,但可供人登临。往北。
过“飞虹桥”,有用土、石在水中筑起的高台,台上修建了一个漂亮的亭子。亭子横匾上写着“荫亭”(孙桐萱,号荫亭)二字。亭内设置石桌、石凳供游人憩息。亭子周围,孙师士兵还用护路小草精心栽植成“与民同乐”四字。亭南不远处,有两尊石美人从水中飘然而出,亭亭玉立,在绿柳红辈的映衬下,风采奕奕,引人注目。
花园西侧的主要建筑物有进德会,院落颇大。北屋是会员室,屋门上方横匾上题有“进德会”三个金字;楹柱上挂着木刻对联,上联是:“进退有常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下联是:“德业无止境,小之克正一己,大之以正万民”;室内横匾上书写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金字。西屋是一座大礼堂,曾在此处放映过无声电影,当时许多军官、会员常来这儿聚会。
院内曾放置过洁白夺目的“自由女神”雕象,石雕刻得很精致,雕象端庄俊秀,头挽发髻,身着飘然欲举的轻纱,手捧鲜花,含情脉脉。后来,雕像挪往他处。此外,院内还种植了许多草木花卉:有孙桐萱用五十块银元购买的桂花树一棵,每年八月桂花怒放,馨香阵阵;再者,仅菊花一样就有二百多个品种,每到盛开之时,争奇斗艳,煞是好看。“德会”南边有宾馆一处,东边有:一座三孔“卧波桥”,一座滕县翰林高熙哲撰文的石碑。这些就是花园西路的主要景物。
花园内还放置了许多石凳、联椅供游人歇息。整个花园的主要建筑分为一亭、三台、五路、七桥,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花园北墙外,有石桥一座,取名“通津桥”。桥北的水坑,当时修成了长方形,中间建起“茅亭”一座。亭上有名人书写的对联,亭内有石桌、石凳,亭东碧波粼粼的水上,架起一座小桥与陆地相通,岸上植有婀娜多姿的绿柳,水中有追逐跳跃的游鱼。那儿也变成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花园路以南,从西至东建有:浴德池、花园饭店、劳工休息室。劳工休息室,是孙桐萱为劳动群众建造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在那儿有他在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立的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他手书的“劳工休息室”五个大字。此外,还有刻着“劳工神圣”、“寓健康于劳动,以生产求建设”等碑碣。
花园以南的大水坑,孙桐萱也令士兵修成了长方形的池塘。池塘南面有地下水道与府河相通,北面有地下水道与花园内的石龙头相连,四周栽满花草树木。池内养鱼植藕。池中央还以土石垫基,建了一个宽敞雅致的图书馆(至今在铁路小学内尚存),面积约二百余平方米,设六室八门,前后两面有东西走廊,中间有南北过道与门外的两座小桥相连,小桥又与陆地相通。每到春夏,这里草绿树茂,芙蕖满池、金鳞游泳,风光瑰丽、美不胜收。
经过三年的修建,车站西边的三个污水坑,变成了一个花木竞秀,亭台交错,遍布名人石刻的游览胜地。当时为管理好这个风景区,孙桐萱还组织了“津浦花园董事会”,他自任董事长,安文澜任副董事长。董事有贾开基等人。
另外,孙桐萱还派士兵治理过府河。府河被疏浚后,潺潺流水,清澈碧绿,两岸栽植杨柳,既方便了居民饮用,又美化了城内环境,还灌溉了城西许多农田。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名胜古迹颇多。不少中外人士,常由兖州到曲阜游览。可是,当时兖、曲之间没有公路,交通甚为不便。为此,孙桐萱在一九三三年冬,令士兵从兖州火 车站、经金口坝、至曲阜南门,修筑了一条公路,命名“孔道”。路面平坦宽阔,路两旁等距离地栽种了杨柳树,还树立了许多石碣,上刻:“爱惜树木”、“保护道路”、《孔子家语》中的语句及路程里数等文字。
修路竣工后,为供游人途中憩息、观瞻,又在公路两旁,自西往东修建了一坊五亭:
在今铁路俱乐部东,建了“孔道坊”。此坊下部用方石垒砌,上面是琉璃瓦覆盖,四角飞檐斗拱。坊上面中央处刻有“孔道”两个大字,东西两边分别刻有“孝悌”、“忠信”四字;坊背面,东西两边分别刻有“礼义”、“廉耻”四字。四角飞檐上各系铜铃一个,风吹铃响,清脆悦耳。
过金口坝,在公路北建“向方亭”一座。此亭系韩复槃捐款兴建。韩复渠字向方,所以起名向方亭。亭子建在高台上,台下修筑石级多层,顶部是疏璃瓦覆盖。
在时家庄公路南,建“斐卿亭”一座。此亭是宋斐卿出资修建。亭呈长方形,顶部是琉璃瓦覆盖。亭子东北方向,不远处。
树立四方石碑一座,碑文是王小隐撰稿,孔德成书写。
往东,在李家店以南,建“明哲亭”一座。此亭是宋哲元捐款修建。宋哲元、字明轩,所以取名为“明哲亭”。亭子建在平地筑起的高台上。亭呈六角形,顶部覆盖琉璃瓦。亭内高悬一匾,书写着“明哲亭”三个金字。亭四周有雕花石栏杆环绕。
往东,在苗孔村路北,建“恺亭”一座。此亭是宋子文捐款修建,建筑面积颇大,地基铺筑石台三层。亭呈方形,顶部覆盖琉璃瓦,四周有雕花石栏杆环绕。亭内高悬一匾,上书“恺亭”二字,并有跋语,末尾几句是:“取恺悌君子,来游来歌之意,并以纪念先烈廖仲恺也。”
再往东,于曲阜城南门外的公路北侧,建“大道亭”一座。此亭是孔祥熙捐款修建。亭呈方形,建在用方石垒起的高台上,
顶部覆盖琉璃瓦。亭下部高高的石台正面,有石刻涂金横批“此天下之大道也”七个大字。
沿途五亭内,都设置了石桌、石凳,为旅客休息提供方便。
孙桐萱的二十师,除有一旅人马驻滕县外,其余的皆驻兖州。军队在兖州不占用民房,而是按编制,有组织地驻扎在铁路东和西关外修建的营房内。起初,张树林的五十八旅驻在西关外的营房(即今农技校与中匈友谊拖拉机站附近)里,赵心德的五十九旅驻在铁路东的营房(即今“九一”医院处)里。一九三二年底,赵旅与驻滕县孙学法(孙系兖州坝东马家村人)的六十旅换过一次防,此后再无大的变动。
孙桐萱平时对部属管束较严,无事不许擅白走出营房,有事请假也必须按时而归。因此,街上无游兵,更无寻衅闹事者。由于军饷发放及时、充足,官兵在市场上买卖公平,无有欺压百姓之事。军官家属租赁的民房,也无拖欠房租之事。群众反映,孙师与以前驻兖的其他军阀部队相比,堪称纪律严明。
孙桐萱在部队操练的闲暇时间,除从事上述各项公益劳动外,还在农忙季节,派他们到离城不远的农村,帮助农民进行夏秋收割、播种的劳动。部队在农村劳动时,以连队为单位,自带干粮,只饮用农户的茶水。干活时,不分大户、小户,都可以得到帮助。并且,他还通知师部直属的炮兵团、骑兵营、辎重营,无代价的把骡马借给农民使用。
孙桐萱驻兖期间,城内外有不少穷苦人家,以扫碱土熬硝,来养家糊口。当时的税收机关,不顾穷人死活,突然强行加税,以致硝无法出售,使不少人生活无着。于是,有些人便在路上拦住孙桐萱诉说困苦与不满,恳求豁免重税。孙听后,深表同情,并对他们说,收税是财税部门管辖的事,我作为军人不便过问,不过要想解决这事,只有在税务部门来人收税时,你们就纠集妇女前去吵闹、哭骂,有事我给你们撑腰,这样一来,我对免税之事也便于过问。事后,人们照此去办,果然免去了所加重税。
因此,在兖州有不少人称孙桐萱为“孙善人”。他在治军余暇,也乐于处理一些民事纠纷。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城内兴隆街上的褚景新在路上拦住孙桐萱,诉说其外甥赵百岩对他肆意侮嫚,孙听后好言劝慰。随后,他又把赵百岩叫去,向他讲了一番要尊敬长辈的道理,并对他开导说,你每月收入不少,要经常给你舅点钱,他也就不会再找你的麻烦了,人生在世,应当留个好名声啊!赵听后点头称是。不久,孙桐萱派副官包了一桌酒席。把褚、赵二人叫去。副官对他俩说,这是孙师长为促进你们舅、甥之间的和睦,特意让我这样做的……。他们听后,都深受感动。此后,他俩消除了隔阂,较前更加和睦了。
另外,孙桐萱率部初来充州时,曾发生了城内“义茂恒”杂货店的田士珩被人绑架,不知下落的案件。孙桐萱得知此事后,自觉驻防兖州,治安有责,便立即派人封锁城门,到处搜查,希图迅速破案,安定民心。当夜,在城内烟地里,搜出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人。经军法处审讯后,得知此人姓赵,家住兖州娘娘庙街。经过几次过堂提审,在恫吓之下,竟屈打成招。随后就被公开杀掉了。此案平息数月后,有人给“义茂恒”来信说,田士珩现在济南,要想让他活着回去,须交八千块钱。此事原来是谷良民二十二师的人,趁与孙师换防之机,架了田家的“肉票”。田家以钱赎人,安然归来。而赵姓青年却含冤死去。对这件事,至今有人仍为孙桐萱感到很遗憾。
一九三六年,孙桐萱看到强敌压境,国势日蹙,便想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军队。着手扩军,又深感兵源不足。于是便向韩复榘请示,打算在当年冬、次年春,利用三个月的农闲时间,对滋阳县(今兖州县)境内的青年进行一次军事训练。此事经韩批准后,即以我县的三区(当时区部设在颜店)和五区(当时区部设在薛家庙)先行试办。
就三区情况来说,孙桐萱曾指派他的五十八旅副旅长到颜店坐阵指挥,从部队中抽调出部分副连长进驻各乡担负军训任务。乡中各村皆由二十师学兵连的一名士兵担任军训教练员,并指令受过军训的退伍军人当班长,带领青年进行操练。每个受训者需自制木枪一支。军训时间是,每天上午六点至九点,下午从午饭后至黄昏,训练科目是队列、刺杀、射击之类。
一九三七年二月,在三区青年受训快满期时,孙桐萱曾派二十师的梆子剧团赴嵫山演戏四天。在第一天演戏前夕,他命令五十八旅三个团的步、炮、工、骑、辎重各营,装备整齐地向嵫山进发,途中进行了各种军事演习。随后,他率领随从人员也到了嵫山,并登上戏台向接受军训的青年及前来看戏的群众讲了话。
此后不久,在三区、五区的青年受训期满时,孙桐萱曾派人在五区的薛家庙村外,筑起一座高大的阅兵台,并布置了庄严的场面,令上述两区受训青年,在指定的时间前去接受检阅。当时,他还邀请了省的军政官员、曲阜的孔德成、兖州知名人士王小隐等人,参加了检阅仪式。会场上,受训青年皆持木枪,排成整齐的队列,肃立无语,等候训话。孙在会上首先讲了话,接着省的官员讲话,然后孔德成作了一番孔孟之道的演讲。讲话结束后,三区、五区各抽出一班受训青年,进行了队列、枪法表演。临散会时。
孙桐萱还向受训青年馈赠了食品,由各村教练人员上台领去分发。
孙桐萱爱好书法,驻防兖州时,只要有空,每天都要写毛笔字。他还经常将自己练字时,写得较为满意的字幅留出来,存放一边。字虽写得不算好,但只要有人向他索取,他便很高兴地馈赠一幅。
孙桐萱的原配夫人张伯苓,也很爱好写字。她曾跟孙桐萱的秘书高道天(当时较有名气的书法家)学习书法。孙的二姨太叫肖艳芬,当时常住济南,是他在周村娶的一个戏班演员。孙的三姨太,当时有时住济南,有时住兖州。
孙桐萱在兖州时,任用一位私人应酬秘书,是前清的老拔贡,徐州人,当时已有七十多岁。那人行走蹒跚,胡须拉碴。孙的部属看他老态龙钟,又不太干净,便提议不让他与孙同桌就餐。可孙树董却说:“不妨事,不妨事!”仍然一如既往。
孙桐萱驻防兖州时,也把他父亲孙锡荣接到了兖州来。此人体形肥胖,颇有学问、颇有个性。来兖后,韩复榘提名让他当了山东省府参议,对这个职务他只是挂名而已,是很少去济南履行公务的。当时,他常到津浦花园中进德会里去玩,在那儿与人谈古论今,有时还表演个小魔术之类的游戏,逗人发笑。一九三五年,蒋介石在庐山搞军训时,自任军训团团长,委任孙桐萱为军训营长,并发请帖,派专车将孙锡荣接上庐山。蒋对他热情接待,并把自己的照片送给他一张,照片背面写着“锡荣老伯鹏存”,落款是“小侄蒋中正敬赠”。其目的无非是想拉拢孙桐萱,以便控制韩复榘。
孙桐萱兄弟三人。二弟孙桐峰,曾在山东聊城担任过县长。
三弟孙桐岗,是中国早期的空军飞行员。在孙桐萱驻兖期间,孙桐岗曾驾机从柏林起飞,横跨地中海、印度洋飞到国内,这在当时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事。在悍匪刘桂棠由河北窜回山东时,孙桐岗驾机对刘匪进行过侦察和轰炸。一九三七年秋,孙桐岗驾机在天津等地,对日军进行过空战。
在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有人从中作媒,提议孔、孙两家联姻,即把孔祥熙的大小姐孔令仪嫁给孙桐岗为妻。对这件婚事,孔祥熙、孙桐萱都没有意见,可就是老太爷孙锡荣很不赞同,他说,成功成名应靠自己的努力,绝不能去攀高结贵。授意孙氏兄弟以“在天津已经定亲”为由,拒绝了这门亲事。
一九三七年八月,由于日寇逼近山东,孙桐萱的二十师奉命调往济南。临走前,孙桐萱为保护孔道建筑物及曲阜的名胜古迹,曾以孔德成的名义成立了一个“胜迹保管委员会”。孔德成任会长,委员有唐毓尧、马崇璋、苏子诚等人,郭子中、施警晨等人任干事。
不久,孙部又从济南折回兖州。因日军继续南侵,一九三七年秋,孙桐萱奉命把奉祀官孔德成送往武汉旋赴重庆,并命令部队南撤。当其部队撤完后,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二日夜,令工兵把泗河上的铁路大桥炸毁。自此之后,孙桐萱及其部队就再也没有来过兖州。
原注:此文系根据县政协文委会召开的“孙桐萱驻兖六年情况座谈会”及有关人士提供的史料整理而成。
来源:夕阳红似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