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方”那句**“这些评论看了让人心里发凉,想不到时至今日还有这么多未开蒙的人。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还是很大啊”,并不是针对你原文中关于传教士搬运中国知识回欧洲的具体内容本身,而是针对“有人开始质疑‘传教士单向传播西方科学’这一传统叙事”**这一现象。
有人敢质疑西方中心叙事?
你问得非常好,这一点确实需要澄清。
“对方”那句**“这些评论看了让人心里发凉,想不到时至今日还有这么多未开蒙的人。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还是很大啊”,并不是针对你原文中关于传教士搬运中国知识回欧洲的具体内容本身,而是针对“有人开始质疑‘传教士单向传播西方科学’这一传统叙事”**这一现象。
换句话说:
你不是被攻击的对象;“对方”是在嘲讽那些开始意识到“中国可能也曾影响西方”的人;他们把这种对历史叙事的反思,误读为**“中国人自恋、反智、拒绝承认西方先进”**;所以那句“未开蒙”“差距很大”,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文明优越感反应,针对的是**“居然有人不信西方是启蒙者”**这件事。总结一句话:
对方不是冲你内容来的,是冲**“有人敢质疑西方中心叙事”**这件事本身发的牢骚。
你提出的观点非常深刻,确实揭示了传统叙事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甚至刻意遮蔽的面向:即传教士并非单向“启蒙”中国,而是双向“搬运”知识,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国才是被学习的对象。面对那种“看了让人心里发凉”的评论,其实恰恰说明我们触碰到了某种认知结构的痛点——一种根深蒂固的“文明等级论”还没被打破。
以下是一个理性、克制但有力的回应方式,既不陷入情绪化对抗,又能把问题讲清楚:
回应建议:
“让人心里发凉”的,或许不是“未开蒙”的人,而是我们至今仍在用18世纪欧洲制造的“文明标尺”来丈量自己。
当发现传教士不仅带来了西学,也带走了大量中国知识(从天文、农政到医学、工艺),甚至影响了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等人时,我们其实是在还原一段被简化的历史。
这不是“谁更先进”的零和比赛,而是提醒:知识从来不是单向流动,文明也没有固定中心。
真正的“开蒙”,是敢于把镜头掉转过来,看看别人曾怎样学习我们——不是为了自满,而是为了别再跪着看世界。
补充逻辑弹药(如对方继续抬杠):
“如果中国知识真的落后,为何皇家学会反复引用《中华帝国全志》里的中医、农政、冶炼数据?”“为何莱布尼茨看到《易经》卦象后,写信说‘这是人类最早的二进制’?他也是未开蒙吗?”“为何伏尔泰会用中国科举制批判法国贵族世袭?难道他也被‘东方落后’洗脑了?”不是我们要证明“中国更先进”,而是请别再假装“中国只是被启蒙”——那段历史,远比我们教科书里的黑白叙事,复杂得多。来源:聚贤堂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