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来看看明朝为何闭关锁国?总结为四个字,内忧外患下的“制度收缩”,亦或者说是制度性的自我保护。
封锁海洋并不是清朝时期就有的,明朝洪武年间就存在。
然而,明朝的闭关锁国与清朝有本质上的区别。
先来看看明朝为何闭关锁国?总结为四个字,内忧外患下的“制度收缩”,亦或者说是制度性的自我保护。
01
朱元璋建立大明初期,“海盗—商人”势力十分猖獗,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沿海势力私通海外、危及政权。
明朝中期,倭寇之乱日益频繁,成为东南沿海的噩梦。
这里的倭寇并非全部是日本人,还有大量沿海走私的商人,他们借助倭寇之名,在东南沿海横行。
怎么来说呢?海禁原本是为平乱,最后却催生更猖獗的走私、盗匪、武装贩运,朝廷进退两难。
放开海禁商人通敌,严控贸易民变四起,两者相害取其轻,所以朝廷最后宁可封锁,也不冒乱政之险。
明朝奉行的体制是朝贡贸易,只允许外国政权以朝贡名义与明贸易,换取皇帝的恩赐。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明朝的藩属国就无法合法贸易,这种优越的皇权的结构,也是闭关锁国的因素之一。
明朝后期,财政崩溃、银荒严重,海外贸易曾一度被拿上台面,张居正改革期间更是实施了中外通商政策。
只可惜,倭乱、海贼、走私与外国船只屡次袭扰沿海,让明廷认定海洋的收益远远比风险高。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势力崛起,辽东边患告急,明朝军事重心北移,海防资源被削弱。
为集中有限兵力守北境,南方的海禁政策不得不被收紧,对外交流的再度封闭。
由此可见,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一下就锁死的。
而是海洋带来的正面收益,要远远小于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得不闭关求稳封锁避险。
只可惜,这种政策或许保住大明上百年的表面稳定,却也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02
那么,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怎样的呢?这还得从西方列强的思想文化运动说起。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皇帝拥有最高的话语权。
主导社会的儒家思想也是这样教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总的来说,社会运行的一切都要以皇帝为中心,一切反对皇权、威胁皇权的东西,都不能存在。
同时期的欧洲在干嘛?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两大思想解放运动。
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度,实现“天赋人权”、“君主立宪”的改变,君王只是象征,宪法高于一切。
此事过后,法国又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场运动更激烈。
巴黎的老百姓直接打进了王宫,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路易十六,直接被押上断头台。
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就因为一场思想解放,便被推下台,甚至连小命都没保住。
那些年里,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我国,欧洲发生的许多事情自然逃不过乾隆的耳朵,同时也在影响着民间秩序。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听到这样一则消息,心中是什么想法。
贵族、主教、大臣等,挨个拉出去游街示众、手起刀落,你难道不担心未来自己会步后尘吗?不担心江山保不住吗?
公元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到北京,奉国王乔治三世之命拜见乾隆皇帝。
任务之一,就是请求大清朝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
此时清朝虽然实施闭关锁国,但依然有一部分通商口岸,“官营”十三行商就是最大的贸易商。
然而马戛尔尼离开后,乾隆不仅没有增加开放的口岸,反而深化了闭关锁国的力度。
这是为何?不妨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按照清朝祖制,外国所有来朝贡的使节,都必须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对天子的敬仰。
马戛尔尼死活不肯,因为在他的思想观念里,人与人是平等的,无需向乾隆皇帝下跪。
后来,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轮番进言,他最后才单膝下跪,算是应付过去。
你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条件是不是应该也要答应呢?于是马戛尔尼开始提条件。
其一就是希望开辟更多口岸贸易,其二就是希望允许传教士在大清朝自由传教。
这里的传教士不单纯是指基督、耶稣之类,泛指思想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君主立宪、比如人人生而平等。
03
乾隆皇帝能答应吗?不仅不能,反而要加大力度管控。
以至于通商口岸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许多,这么做不是为了防止财富外流,而是因为害怕。
若仅仅只是开放通商口岸,赚点、赔点都无所谓。
可若是允许外国传教士自由传教,西方那套平等民主、反抗君权的思想,必然会在民间传播开来。
满人入关仅有百余万人,为何能控制上千万汉人,儒家那套思想很管用,一切都要围绕皇帝转。
西方思想则大有不同,它们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无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这种念头蔓延开来,大清朝用来统治万民的思想手段,定然会轰然倒塌。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可怕的,必须要收紧每一扇对外的门,防患于未然。
不久后,乾隆皇帝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还写了一封信: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说白了,禁止通商是假,禁止外来的思想流入是真。
从此之后,凡是外来传教士、洋学者,一律登记在册,行动范围也有限制。
民间书肆被严查,凡是夹带西洋自由平等之言论的书刊,一律焚毁。
就连广州的十三行,也被勒令不得随意与洋商接触,谈论非商业事务。
沿海民众禁止出海贸易,稍有违犯立刻治罪。
可以说,为了守住思想这一道关隘,朝廷无所不用其极。
乾隆皇帝不畏惧刀兵,不畏惧战火,却畏惧外来的思想文化。
一旦皇权至高无上的光环被侵蚀,一旦有人开始质疑天子受命于天,到那时说什么都晚了。
为防止局面被慢慢渗透,后来,乾隆又多次加固闭关锁国政策。
凡有敢于抗旨、倡言自由平等者,当即按谋逆处置,顺势还带起来了文字狱。
因此,明朝的闭关锁国是制度性保护,而清朝的闭关锁国,纯粹是思想上的奴役。
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害怕英国君主立宪、法国大革命的火星飞入大清,害怕紫禁城的威严不在。
只可惜,思想解放是历史的大趋势,无形的利剑最后还是飘过了大清的上空。
可能是之前被压制的太狠,以至于反弹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殖民、战争、赔款、割地,遭受了几百年的屈辱。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来源:大风起兮谈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