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协会发声:呼吁对无底线汽车广告营销踩刹车,会有用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1:14 1

摘要:「中国广告协会」对于汽车爱好者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称,相较而言,协会里的汽车流通协会和汽车工业协会或乘联会总是经常能听到的名字;搞广告的怎么也来对汽车行业进行呼吁了呢?原因为该协会注意到智能网联汽车细分领域屡屡出现无底线营销。

「中国广告协会」对于汽车爱好者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称,相较而言,协会里的汽车流通协会和汽车工业协会或乘联会总是经常能听到的名字;搞广告的怎么也来对汽车行业进行呼吁了呢?原因为该协会注意到智能网联汽车细分领域屡屡出现无底线营销。

协会认为:

汽车厂家、经销商和营销机构(公司)不能忽视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底线,要给正常的广告和营销传播系上法律和道德的“安全带。”汽车厂商和社会要对无底线的广告和营销传播踩下“刹车踏板。”

安全是汽车产品的底线,也是汽车广告和营销传播的底线。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底线营销是行业内卷的表现,是在破坏市场秩序,是对多方都不利的“多输。”

笔者认为中国广告协会的点评是相当精准且犀利的。

在汽车行业里的智能网联汽车细分领域里确实存在无底线营销的情况,而且在多部门点名之后,近期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比如在上半年里被重点点出的“组合驾驶辅助”的相关问题,有一些汽车厂商完全不基于客观事实,对基础的2级辅助驾驶功能进行夸大包装;将其包装为“智能领航”或者“高阶辅助”等不切实际的智能系统,结果在近几年里误导了诸多汽车用户,使其因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而引发交通事故,其中有多起造成超过两人甚至三人死亡的严重交通事故。

可是在相关部门没有重拳挥出之前,相关汽车厂商不过是自说自话,用冷处理、集中投诉媒体账号、搞文字研究找漏洞污蔑媒体以转移视线,抑或者通过法务机构向媒体示威的方式来掩盖事实真相。

相关夸大描述的营销物料依然在持续传播,直到被工信部等权威部门批评之后才有所收敛。

其次,汽车无底线广告营销的现象还包括虚假数据;比如在缺乏监管的汽车“小订”的订单量方面,存在一部分汽车厂商明目张胆作假的情况,近期有业内人士不点名批评,进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除此以外,任何以“多少万内最好”“领先于全行业”“掌握某某价格带产品主导能力”等等描述,客观上都是违反广告法的;也都属于不公平竞争或不正当竞争;因为类似的描述等于间接否定部分或全部竞争品牌与产品,相关竞品如果不以相同方式回应的话,品牌评价和产品销量难免会受影响,但如果以相同方式回应则同样违反广告法,重点是以此种方法展开竞争又难免会让部分用户对品牌的做法产生质疑,至此陷入两难的境地。

可是如果这些违反广告法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最终所有企业都只能主动或被动的展开不公平竞争。

本应当以技术为筹码的竞争逐步演变为“口水竞争。”

而“口水竞争”又能为汽车厂家带来订单,那么届时又有多少车企还会专注研发呢?此时的行业难免要掉头往回走。

只是呼吁没有用。

中国广告协会的呼吁没有用!就像是汽车工业协会和汽车流通协会在上半年里的呼吁一样,如果呼吁有用的话,还要监管部门做什么呢?汽车厂家要的是订单,是销量,是营收;不是成为行业里的道德模范;而且即便其广告营销存在违法行为和违背商业道德的行为,这些品牌也能把黑的描成白的,反正已经在无底线广告营销,又何尝不能用一个谎言去包装另一个谎言呢?

所以呼吁是没有用的,相关协会应当起到监督的作用。

究竟是哪些汽车厂家在搞无底线广告营销,对于业内人士而言,这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只要不是主观上刻意装作看不见的话,那就会清晰的发现,随后能否向相关部门反馈呢?这件事情只有相关协会才适合去做。传统媒体无法仅关注某一领域,新媒体和自媒体在力量上与汽车厂商存在巨大的悬殊,其无力与汽车厂商正面对抗,面对存在的难题也只有无奈。所以只有行业协会在此时可以发挥作用,此时应当做的是联合如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或向其反馈,将过程全程公示,如此才能让汽车厂商有所收敛。

相关部门也应当重视起来了,不能让汽车厂商背后的产业资本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当这些企业成为寡头的时候,汽车产业也没有未来可谈。

来源:天和Aut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