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梦想启航。在满怀对未来美好憧憬之际,我们迎来了 2025 年秋季新学期。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鹤壁市淇滨区黎
河南经济报记者刘国伟 通讯员李亚文
金秋送爽,梦想启航。在满怀对未来美好憧憬之际,我们迎来了 2025 年秋季新学期。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鹤壁市淇滨区黎阳小学精心组织全体学生家长参与了家庭教育名家讲坛“秋季开学第一课”——《夫妻同频养娃省心,养出自带“优秀基因”的孩子》专题培训活动。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在家庭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殷国辉。殷国辉是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马来西亚汉文化培训中心特聘讲师。他拥有华师大心理学应用硕士学位,并且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学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中心、中山大学 EDP 中心、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的特聘讲师。同时,他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以及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讲座围绕孩子成长的多个关键方面展开,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极具价值的知识盛宴。
孩子成长的“隐形基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一方过于严厉,另一方又过度溺爱,孩子很容易陷入“认知混乱”,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焦虑或叛逆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相反,在夫妻教育理念和方式同频的家庭中,孩子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母是一个共同体”,这种稳定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助力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从“控制”到“赋能”的三把钥匙
1. 阶段性放手: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显示,有过失败经历的孩子,其抗压能力比那些被过度保护、从未经历过失败的孩子要强 3 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尝试和探索。例如,在孩子 3 岁时,鼓励他们自己扣纽扣,以此培养精细动作能力;7 岁时,让孩子参与制定周末计划,锻炼时间管理能力;15 岁时,允许孩子管理压岁钱,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这种“脚手架式”的支持方式,既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又能通过逐步增加责任的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2. 提问式引导:激活孩子的内驱力
传统的“灌输知识”式教育与“培养思维”式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比如,直接告诉孩子“这道题应该选 B”,和问孩子“你是怎么排除其他选项的?”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在鹤壁,就有家长在实践提问式引导后反馈:“孩子现在解数学题时会主动说‘我试了三种方法,最后发现画图最直观’。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远比一次考试考满分更有价值。”
3. 容错型环境:让错误成为成长的阶梯
当孩子出现忘记带作业本等小失误时,家长如果立刻将物品送到学校,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陪孩子一起复盘整个事件的流程,例如问孩子“我们一起来看看,明天出门前需要检查哪些物品?”通过这种“错误复盘法”,能让孩子学会预判风险,从错误中汲取经验,从而不断成长。
构建育儿“能量场”
家庭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铁三角”。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实现“同频共振”。在此次讲座的推动下,家长们更加主动地与班主任沟通教育理念,学校也会根据家庭反馈及时调整课后服务内容。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让教育从过去的“单点发力”升级为“系统赋能”,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更加全面、优质的成长环境。
此次讲座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育儿策略,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为家校共育搭建了更加坚实的桥梁。淇滨区黎阳小学领导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携手家长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力他们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关怀下,成长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来源:河南经济报鹤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