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村有了幸福“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1:01 1

摘要:近日,铜鼓县带溪乡东源村试营业的带水清溪谷乐园,以其独特的亲子“窝囊漂”概念,在30天内创下百万营收,带动周边消费规模突破200万元,以“非典型”漂流业态成为以项目带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优秀范例。

近日,铜鼓县带溪乡东源村试营业的带水清溪谷乐园,以其独特的亲子“窝囊漂”概念,在30天内创下百万营收,带动周边消费规模突破200万元,以“非典型”漂流业态成为以项目带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优秀范例。

东源村地处山区,全村户籍人口1421人,常住人口628人,是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023年之前,东源村班子力量薄弱、村里矛盾频发、产业相对凋零,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万元左右。

而今,东源村在党组织强有力的引领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和林下种植等产业,村集体收入预计突破80万元。

游客在带水清溪谷乐园戏水游玩。

从“脏乱差”到“绿净美”

青山叠翠,碧水绕村。步入铜鼓县带溪乡东源村,只见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笔直矗立在柏油马路两旁,红色文化墙点缀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熙熙攘攘的游客车来车往,“好媳妇”直播间里正忙着推介各种山货……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景象扑面而来。

2023年3月,当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初抵东源,景象令人忧心,散落的铁皮棚、乱窜的鸡鸭、随意堆放的垃圾……“村民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房前屋后乱搭乱建,人居环境整治迫在眉睫。”村党支部书记谢昌菊道出实情。

要想破局,首先就得抓好班子建设。省委组织部驻东源村第一书记周平深知,加强支部建设是改变村里面貌的有力抓手。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支部紧抓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成立由12名党员为骨干的环境整治攻坚队。他们创新“党员包户、网格包片”机制,白天逐户动员,晚上召开板凳会,用乡音俚语讲透“绿净美”的意义。

党员吴小梅率先将门前乱堆的柴火改造成竹篱笆围挡的“微菜园”,成为村里的首批示范点。眼见为实的变化,点燃了村民热情。“现在谁家卫生差,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党员带头,支部给力,咱们跟着干,村子变美了,脸上也有光。”村民李健玲指着家门口的“美丽庭院”标牌说道。

除此之外,村党支部创新推出的“美丽庭院积分制”,将环境卫生纳入村民日常考核,每月评比“好家风庭院”,积分还可兑换生活用品。

短短半年时间,全村拆除乱搭乱建铁皮棚28处共计1500平方米,规范菜园围挡56处,迁移散养家禽300余只。更可喜的是,村民们自发组建了“巾帼保洁队”,每周义务清扫成为新习惯。

如今,3.2公里主干道完成拓宽黑化,3座危桥焕然一新,1500平方米文化墙绘出文明新风。在拓宽加固的河道旁,村民胡长业指着新建的鱼鳞坝感慨:“过去发洪水就淹田,心里慌!现在堤坝结实了,种地安心了,这都是托了党的好政策和工作队的福。”

东源村村貌对比图。

从“空口袋”到“产业兴”

面对村里青壮年外流、留守妇女居多的现实,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研究再三,决定积极依托“她力量”,由妇女党员带头,陆续组织建立“好姊妹”议事会、“好大姐”调解室、“好妯娌”文艺队、“好媳妇”直播室……带领留守妇女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发展的“巾帼之力”。

带水清溪谷乐园是东源村这两年重点开发的一个项目,由天柱峰景区公司负责投资开发,村集体还入股100万元。在当时项目需要流转70亩土地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姊妹议事会”民主议事的作用,收集民意、凝聚共识,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签约,创造了项目落地的“东源速度”。

“我们村还有矿泉水项目,已探明日出水量3500吨,目前正在对接矿泉水头部企业,项目落地后将会为村里带来可观收入。”周平对未来充满憧憬。

一个个项目的快速运转,正是东源村党群一心、共谋发展的缩影。

“开播以来,我们的粉丝量达1.2万,累计销售黄精、茶叶、笋干等农产品2000余单,销售额突破6万元,75户农户搭上电商快车。”谢昌菊自豪地说。

作为“好媳妇”直播团队的主播,谢昌菊当初带领6名村民创立了“铜鼓东源谢支书(助农)”抖音号,将手机变成“新农具”,将网络“流量”转化成农产品“销量”。在东源村,“小屏幕”打开了乡村振兴“大局面”。村里的大爷大妈都说,“真没想到我们村干部还会直播,还能帮卖货,真的很了不起。”

党支部还推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林下黄精种植,带动20余名村民参与,户均年增收1.2万元。林间套种的50亩黄精籽播苗,5年后亩产值可达3万元,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以前砍毛竹年挣8000元,现在跟着种黄精收入翻了好几番!党的政策好,带着我们找到了金饭碗!”村民胡桂花喜算着增收账,笑容满面。

在党支部的统筹谋划下,东源村产业矩阵日益壮大:“好婆婆”手艺室开发风豆子、梅菜干等10余种特产,传承老手艺,开辟新销路;带水清溪谷乐园激活乡村旅游,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就业车间引入古木门窗厂,带来稳定租金和收益……从“产业空壳”到“多元造血”,党支部领着村民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在采挖黄精。

从“心气散”到“民风淳”

“以前风气不好,有村民强塞劣质瓜果给湖南客商,断了商路,还带坏了周边。”老党员胡艳生曾痛心反映。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治理,村风民风焕然一新。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党支部,依托节庆活动分层宣教,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组建调解队、文艺队及公益协会,常态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定期发布“东源好人榜”。

“现在有‘好大姐’耐心说和,道理讲得透,心里也敞亮!”村民的舒心感慨,源于党支部创新的“1+2+3”治理模式:1个“好姊妹”议事会推行“说问议办评”五步法;2支小分队——“好妯娌”文艺队用采茶戏传唱党的政策,“好邻居”服务队敲门守护独居老人;3个工作室——“好婆婆”手艺室让老技艺焕发新生机,“好媳妇”直播室成为助农增收新引擎,“好大姐”调解室筑牢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现在打麻将的少了,跳舞唱歌的多了,心里也亮堂了。”村民王润桂的话,反映出文明新风滋养下的精神之变。

村支书助农直播。

“我们组织开展‘最美婆媳’‘家风家庭’‘励志脱贫户’等评选,让村民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激励村民共同参与东源村建设。”周平介绍说,村里的变化远不止于此,开办暑期托管班、给村里的老人集体过生日、端午节举办包粽子大赛、邀请县里的文艺队到村举办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

当驻村工作队筹划河道整治时,原村党支部书记汪桂生主动让出菜地;在光伏电站建设中,23户村民主动提供民房楼顶空间,并参与日常维护;每逢卫生整治日,家家户户门前“自扫门前雪”变成了“共护家园美”;76岁的村民胡尔琴,虽双耳失聪,却亲笔写下对党和政府的深情话语……

从“留守村”到“幸福里”,见证了党群连心的点点滴滴。这份情谊,化作了建设美丽家园时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点滴付出中温暖着乡土,更让东源村的明天愈发可期。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