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个忙碌的下午,一间三甲医院的门诊大厅,一位中年男子情绪激动,声音刺耳:“你们医生就是骗钱的!我妈根本没那么严重,你们还让她住院检查这么多项目!”周围人纷纷侧目,有人摇头叹息,有人小声议论。但坐在诊室里的医生却只是低头继续填写病历,一声不吭。
本文参考资料:健康界网《医疗费用真相》丁香园《误诊的背后》中国医学论坛报《患者满意度与医生信任问题的调查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行为经济学与健康决策》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录《临床医学经验总结集》复旦大学《健康传播心理学》
某个忙碌的下午,一间三甲医院的门诊大厅,一位中年男子情绪激动,声音刺耳:“你们医生就是骗钱的!我妈根本没那么严重,你们还让她住院检查这么多项目!”周围人纷纷侧目,有人摇头叹息,有人小声议论。但坐在诊室里的医生却只是低头继续填写病历,一声不吭。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看病贵”与“医生挣钱”似乎画上了等号。**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来拆解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误区。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健康的认知常常被“损失厌恶”驱动——我们更害怕失去金钱,即便这笔钱用于保命。
比如,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行为实验指出:在面对“支付500元做早筛”与“晚发现癌症治疗花20万”的两种情况时,超过6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再等等”,而不是早筛。这正是“短期成本高估、长期风险低估”心理的典型表现。
此外,我们容易被“可见成本”唬住:一次检验花几百块,看得见摸得着;而“可见收益”则往往隐形,比如一次血液检查可能提早发现肝功能异常,避免日后肝硬化。但患者不会看到“没生病”这件事的价值。
医疗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信任交易”,而非纯粹的商品买卖。医生并不能像饭店点菜那样“明码标价+立刻见效”。一个医生的诊疗建议,背后是数十年临床经验、海量文献知识和对你病情的综合判断。
曾经在我门诊里,一位患者因“胃不舒服”来复诊,检查明确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无器质性病变。我建议她做幽门螺杆菌检测以排查潜在风险,结果她愤怒离开,说:“你这是想让我多掏钱,吓我去做没必要的检查!”半年后,她因胃溃疡住院,才意识到早期检测的意义。
不是所有医疗都是为了“治病”,很多是为了“防病”。
我们来拆解一下三甲医院常见的“入院检查项目”:
血常规、生化全套、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B超既往病史核查、过敏史、生活习惯调查**这些检查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了“排除最坏可能”。**在医院诊断中,有一个底线原则:“先排查致命疾病,再考虑其他原因”。
一个典型案例是:“胸闷”这个症状,可能是心肌梗死,也可能是焦虑症。两者治疗方式天差地别,结果却都能表现为“胸口不舒服”。如果不检查心电图,医生就可能错过一个正在心肌梗死的患者。
你知道吗?在一项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发布的调查中,65%的患者认为“医生拿提成”是导致医疗贵的主因,但实际上,医生个人收入在正规医院中并不与开药挂钩。
医院的检查费、药品费、治疗费中,有一部分是国家定价,一部分是耗材成本,还有一部分是医疗设备折旧、护理人员工资等。医生只是整个医疗链条中的一环,绝非“幕后操盘手”。
当我们误将“医疗系统的问题”归咎于“一个人”时,往往陷入了“归因偏差”。
很多患者家属觉得医生“冷冰冰”“不讲人情”,但这背后是长期高压工作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曾在协和医院进修时,遇到一位肿瘤科主任,他每天要面对几十位重症患者,常常在病人家属崩溃大哭时,依旧平静陈述病情。这不是冷血,而是为了维持理性判断,防止情绪影响医疗决策。
试想:如果医生跟每一位患者一起哭,谁来做决策?谁来下沉痛苦?
一项来自丁香园的调查显示,超过72%的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基础知识不了解,甚至连病因都无法复述清楚。
这就导致:医生的专业建议仿佛“天书”,患者只能用“直觉”判断是否合理。而“直觉”往往建立在网络碎片信息、身边人的经验、甚至迷信偏见上。
比如,有人认为“CT有辐射不能做”,但不做CT却可能漏诊肺癌;有人听信偏方“喝中药可以排胆结石”,结果延误手术导致胆囊坏死。
真正决定治疗效果的,不只是医生的水平,还有患者的配合度与知识水平。
健康从来都不是“医生给你的”,而是你我共同争取的。
医生提供专业判断,你提供真实病情;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你是否能坚持执行;医生建议生活方式改变,你是否愿意配合改变饮食或作息。这样的合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回到开头那位怒吼的家属,他的母亲后来被确诊为早期胰腺癌。因为住院及时,得以外科手术切除,后续恢复良好。他在出院时悄悄对医生说:“谢谢你们,幸好当初听了你们的。”
医生不是神,也不是商人,而是与你一样,在生命面前同样无力但努力的人。
提前学习基础健康知识,别把科普当“无用功”;带着问题看病,别盲信也别盲疑;尊重医生判断,但也要提出合理质疑;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帮助医生了解全貌;接受“不确定性”是医学的一部分,不是所有病都能立刻诊断清楚。如果你曾经误解过医生,如果你也觉得“看病像赌博”,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让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怒火。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总觉得“医生坑钱”,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看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