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特别隆重,咱们期待已久的九三阅兵也如期举行。CNN早在开场前就开始预热,一个劲说会有好多先进武器亮相,记者还留意到现场志愿者组织得特别好、服务也很贴心;NBC紧接着夸受阅队伍走得齐、步幅特别准;BBC眼
据环球网报道,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特别隆重,咱们期待已久的九三阅兵也如期举行。CNN早在开场前就开始预热,一个劲说会有好多先进武器亮相,记者还留意到现场志愿者组织得特别好、服务也很贴心;NBC紧接着夸受阅队伍走得齐、步幅特别准;BBC眼睛都盯在激光武器、核导弹和水下无人潜航器上;俄罗斯媒体大清早就在广场边上连线直播,就等着看这场“大场面”;《卫报》则感叹“受阅装备数量多到让人惊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知道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阅兵。
再看现场画面,受阅方队走得像用尺子量过一样整齐,直升机还拉出了“80”的字样,一下子就把气氛带起来了。但真正让外媒停下议论、认真研究装备参数的,还是那些首次亮相的“新面孔”。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一出来,大家都在说为啥跳过了“51”这个编号;东风-5C直接标注“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没说啥花里胡哨的话,就这几个字,把咱们长期的战略实力明明白白摆那儿了;
歼-20S在空中飞行,轰-6和歼-16还同框出现;鹰击-15、17、19、20、21这些反舰导弹也一个个被点到名,咱们想反舰、想防止别人靠近的意图,根本不用多解释;还有激光反无人装备、相控阵探测系统、海空一体化无人作战系统,直接把“反无人机、防蜂群攻击”的本事亮了出来。不管是战术细节,还是战略布局,能看出咱们的装备体系化水平才是这次的“主角”。
外媒的反应来得也快。NBC提到东风弹道导弹出场时,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特别大;BBC一边说“让人担忧”,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得好好研究研究”;《纽约时报》直接用了“中国不再受欺侮”的标题;《华盛顿邮报》也难得用了中性的语气;路透社则写了阅兵规模和到场的各国领导人,还往“多极世界秩序”的方向聊;印度媒体说得更直白,《今日印度》称这是“史上最大规模阅兵”,还把它放在“后美国时代”的背景里说;德国和法国的主流媒体,聊的是西方在战略上的惯性思维,还有适应变化的速度太慢。能明显感觉到,外媒不再是清一色喊“威胁论”了,而是多了不少“承认现实”的声音。这不是他们立场突然变了,而是咱们的实力和历史摆在那儿,让他们不得不重新算账。
CNN还提到了飞虎队,说起了二战时中美在太平洋战场并肩作战的事儿;更多外媒也敢直接说日本当年在亚洲的战争暴行,甚至把1931年侵华、南京大屠杀这些事明明白白写了出来;日本媒体则盯着特朗普说的“祝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美好的庆祝日”,还从字里行间琢磨“是不是要和中国一起对抗日本”。有人问,这算不算外媒“集体改调子”?其实倒不如说,那些长期被忽略的历史事实,借着这次高规格的纪念活动,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里。
把目光转到地缘政治上,这次阅兵和上合组织峰会凑到一块儿,绝对不是巧合。一个是展示硬实力,一个是搭建安全合作的平台,两者加起来传递的信号特别明确:多极化不是喊口号,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安排。普京来参加,俄罗斯媒体一篇接一篇地正面报道,这不只是讲礼节,更是“历史与现实共振”的直观体现——观礼台上还有戴着苏联纪念章的中国老兵,这一幕就说明,历史和现实的呼应还在继续。中俄不是军事同盟,但双方在战略上的相互支撑是实实在在的。
美国的反应就有点“又软又硬”。一方面,白宫和媒体一个劲夸阅兵“壮观、让人印象深刻”,特朗普还在社交平台发祝福,特意提起二战时美国帮过中国的事儿;另一方面,五角大楼又释放想沟通的信号,提议重新开通热线,怕两边误判。这里面有没有“故意放软的策略”?肯定有。华盛顿心里门儿清,要是直接对着干,只会让中国把防御体系建得更严实,而美国自己还得在导弹防御、天基传感器这些东西上花更多钱。等你发现花的钱和收到的效果不成正比,理性的做法自然是少点摩擦、降低冲突概率。这不算丢人,反而说明他们真把咱们当回事儿了。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这是在军事上“认输”了吗?倒还没到那地步。美国媒体和官员说要“沟通”“避免冲突”,但背后还是想着“重新建立威慑力”。比如他们说要增加海军舰艇数量、提高军费、把导弹防御往“天基+多层拦截”的方向改,这些在公开资料里都能查到。再说说日本。日本外相用“关注动向,但不方便评论意图”这种套话收尾,看着挺谨慎,其实是给自己留了政策余地。
阅兵快结束时,八万只和平鸽和气球一起升空,这个画面虽然不新鲜,但放在这次的语境里,意思特别明确:和平不是退一步换来的,而是得有实打实的力量做保障。外媒大多把这解读为“中国划出了战略红线”,这正好说到了当下国际社会的顾虑——大家不是不知道大国之间会竞争,怕的是竞争因为误判变得没法控制。
社交媒体上的反应也挺有意思。俄罗斯记者从凌晨就开始直播,好多海外网友跟着熬夜等场面;阿拉伯国家的网友一个劲夸直升机拉出的“80”字样;韩国网友在直播评论区里难得说“该认可的就得认可”;还有人看到无人作战方队,感叹“这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了”。与其说这是“赚了一波好感”,不如说这是一个个“让大家看懂中国的时刻”。当军事展示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能让人有直观感受的画面,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故事,自然更容易被别人理解。这对任何国家都一样,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有人担心,“这么大规模的展示,会不会让对抗更激烈?”有这担心很正常,但关键看落脚点。展示实力不等于挑衅,重点是你有没有给对方留沟通的空间,有没有把自己“防御为主”的意图讲明白。从外媒的报道能看出来,咱们提了“和平与合作”,也留了高层互动的可能,还和上合峰会“安全合作”的主题呼应,这些都把“边界”划清楚了。用大家能看见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有能力,但我的能力是用来守护和平的。
讲到这儿,结论就很清楚了。第一,这场阅兵直接让国际叙事“重新平衡”了——从以前的“威胁论”到现在的“承认现实”,不是外媒变善良了,而是咱们把实力和历史摆出来,让他们想否认都得掂量掂量代价。第二,中国还在继续加强“体系化防御”和“核常一体”的底线能力,美国则在“多层防御”和“拉着盟友分担成本”的路上找更划算的办法,两边都在做理性的战略调整。接下来就看谁能把资源用得更有效,谁就能在下次危机中掌握主动。第三,“追求和平”和“建设强军”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有能让人相信的安全边界,还有能一直维持的沟通机制。等两边都算清楚冲突的代价,误判的概率自然会降下来。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屏幕上的一个对比画面:一边是受阅队伍整齐的步伐,一边是外媒或承认、或沉默的反应。能感觉到,话语权的重心正在慢慢移动,世界也在学着适应新的秩序。有人说这是“后美国时代”的一个缩影,我更愿意说这是“多极秩序慢慢成型的阶段”。中国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西方也没法再用一个标签给中国下定义,只能在具体问题上一个个应对。这,就是这场阅兵带来的最大变化。
来源:飞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