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浦兴路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在学雷锋的活动中,每月都会安排一次便民服务活动。活动中有量血压、测血糖、理发、修伞、修拉链、磨刀等便民服务项目,备受居民欢迎。其中最与众不同的是磨刀项目,磨刀摊位上人不排队刀排队。出于安全考虑,志愿者在刀具上贴上顺序“号头”,然后
我们浦兴路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在学雷锋的活动中,每月都会安排一次便民服务活动。活动中有量血压、测血糖、理发、修伞、修拉链、磨刀等便民服务项目,备受居民欢迎。其中最与众不同的是磨刀项目,磨刀摊位上人不排队刀排队。出于安全考虑,志愿者在刀具上贴上顺序“号头”,然后将菜刀剪刀按序号在地上排成一长串的队伍。
我是个“六个指头”(民间的讽刺语,指不会干巧活)的男人,家里有磨刀砖就是不会磨刀。每次有便民活动,我都会带上需要打磨的剪子菜刀,排队等待师傅帮助磨刀。帮大家磨刀的是本街道所属社区内的沈洪余师傅,在当今磨剪刀最少需要10块钱的的情况下,无论是磨剪子或是磨菜刀,洪师傅只收成本费3块,论功夫和手艺,真是便宜,物超所值。
洪师傅的行头很简单。一条长板凳上,一头固定着夹磨刀石的松紧夹子,凳腿上挂着一个盛水的塑料罐。另一头挂着一只箱子,里面有半块粗砂轮、两块粗细不一的磨刀石、锤子、刷子、水布等简单的工具。
洪师傅干起活来很有架势。劈腿骑在板凳上,顺手拿起按序号排列的刀具,用手捏捏刀剪的背,眼睛眯着看看刀刃,确定方案后就着手开工。
磨剪刀有一定难度。剪刀由两片交叉刃片组成,从形状来分,有长剪、短剪、宽剪、窄剪、圆头剪、尖剪等;从用途来分,有裁布的、剪钢筋的、修树枝的、理发的等等。不管哪种剪刀,磨好后虽不需达到“吹毛立断”的效果,但都要求锋利。磨剪刀时,需要精准地把握力度,以确保上下左右刃面的均匀磨损。否则就合不拢,无法利索地剪。磨完剪刀后,得把剪刀的铆钉再铆紧一下。铆钉的松紧很有讲究,要做到松而不晃,紧而不涩。太紧了,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张开剪刀刃;太松了,则连纸张都剪不断。这过程虽用不上过多的力学、数学知识,但还是要有点窍门才行。只见洪师傅把剪刀掰开到最大程度,右手握着剪刀屁股的手把,左手握住顶着剪刀头的专用小木柄,在剪刃与磨刀石之间找好角度后,在磨刀石上来回磨动,磨了一会儿后换成了另一半,继续穿梭磨动。感觉两刃面磨好后合上,用废旧布试剪,然后用锤子在剪刀的铆钉上敲打,调节松紧,动作熟练之得心应手,可谓炉火纯青。
家用菜刀长时间使用后,刃部会逐渐变得纯化。洪师傅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磨刀的方法。磨刀的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要把刀磨好,大有门道。刀刃整体前面要磨得薄一点,后面要磨得厚一点。前面薄,薄得硬朗锋利,才能快速切入,切得不费劲;后面厚,要厚度足够,才能剁得不卷刃。只见洪师傅先在长凳前的磨刀夹子上装上粗砂轮,把刀把在粗砂轮上,调整好刀的角度点上水初磨。过了一会儿,换上细磨刀石来回精磨。一边磨一边往刀上淋水。磨一阵子,洪师傅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试一下,又眯着眼看看刀锋,再磨。不多久,菜刀就明晃晃了。随后,洪师傅还会把松动的刀把重新箍紧,将刀身上的锈迹全部清除干净。于是,一把老菜刀便焕然一新。
“磨剪子戗菜刀”这一行当,据说始于磨镜子。古代,人们用的都是铜镜,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即为此意。铜镜用久了会生锈,须常磨光方能照影。故磨镜子才是专行,但都附带着磨剪子戗菜刀。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就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的记载。至清代,铜镜逐渐被玻璃镜子所取代,磨镜这一行,也就以磨刀磨剪子为主了。后来,人们多认为“磨刀”有“霍霍”之音,非常不雅,于是就把磨剪子提到了前面,磨刀人也开始吆喝着“磨剪子嘞戗菜刀”,来四处招揽生意。
望着洪师傅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的磨刀模样,我想起了小时候故乡白蒲镇街边那拖着长音、抑扬顿挫的“磨剪刀嘞、戗菜刀……”的吆喝声。
我家住如皋市白蒲镇南街,南街窄长,街巷也空旷寥落,若有一声“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声音会传响很远。加之磨刀人把“嘞”和“戗”的末音拖得很长,听起来还有些韵律和节奏,仿佛天籁之音。磨刀人还使用一种响器,就是用六七块铁叶重叠串接在一起,用手颠摇,铁叶互相撞击,哗啦作响,以此唤出需磨刀剪的顾客。我父母从事理发行业,无论是理发用的长苗剪,还是家庭日常生活用的剪子菜刀都需要经常打磨。每当我在南到北的街边上玩耍的时候,只要听到拖着腔儿,一声柔韧悠长的“磨——剪——子嘞——戗——菜——刀——”,我就把磨刀人引到我家店门口,问父母要不要磨刀。
记得当年,有个姓“刘”的磨刀师傅,常在白蒲镇南北走街串巷兜揽生意。因其磨刀手艺好,乡邻们多喊他“快刀刘”,久而久之,反倒忘了他的本名。“快刀刘”的吆喝声极其个性,声音故意拖得老长,且夹着白蒲方言的韵味儿,显得圆润悠长。
磨剪子、戗菜刀,是力气活儿,也是技巧活儿。“快刀刘”的磨刀技术据庄邻们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讲究“慢工出细活”。磨剪子时,剪子刃与磨刀石的角度、两片剪子刃的位置、中轴的松紧程度等都有讲究,刀尖对齐、松紧适度、紧而不涩、松而不旷。不单单是细磨,还要靠敲打,让剪子刃口对上芽,他的磨刀技术可谓精湛。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观摩他的戗刀过程。
戗刀工具是一根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横扶手,铁杆中间镶一把优质合金钢制的戗刀,用它将刀的刃部戗薄。说通俗点,这把戗子就是个铁刨子,使用起来就像木工师傅用刨刀刨木材那样,一面戗完,再戗另一面。他的戗刀艺技是“一打二戗三粗磨四细磨”的四道工序。粗磨用砂砖、细磨用油石,一边磨一边用绑着布条的木棒,在塑料水罐里蘸水降温。他常自诩说:“骑的是千里赤兔马,磨的是青龙偃刀,手指捏刀背,眼眯看刀刃”。打磨好后,他还要再看看刀柄的铆钉是否松动,倘若松动活络了,定会用小榔头敲打紧固,然后把松动的刀把重新箍紧,将刀身上的锈迹全部清除干净。
戗刀启卷、砂轮去锈、油石开刃、青石磨锋……几道工序下来,原本锈迹斑斑的菜刀,闪出寒光。“快刀刘”习惯性地用指腹在刀刃上,“刺啦刺啦”地轻轻刮几下,再眯着眼看看刀刃。确定打磨完毕后,随手抽出座位下的抹布,擦干净刀身的污渍,并在一沓碎布上“喀嚓喀嚓”试剪或试剁几下,然后才满意地点点头。那神情,就像艺术大师欣赏自己刚完成的佳作。当他把磨好的剪子菜刀,交还给我父母时,那汗津津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那时为了省钱,手艺人都有相互拌工的习惯。他给我家磨完了理发用的长苗剪及母亲日常生活用的剪子和菜刀后,父亲早就腾出一张好座椅把他请到了坐位上,开始精雕细琢给他理发。理发完了,父亲把移动的镜子放在他的脑后,他在前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整个脑袋后,感觉自己年轻了。这用磨刀手艺换来的理发价值,让他情不自禁地忍不住笑了。那时手艺人之间相互“拌工”,双方满意后,都不用给对方付款。
艺术源于生活。“磨剪子戗菜刀”,本是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成了文化艺术剧本的剧情。现代京剧《红灯记》中革命者利用磨刀人的身份做掩护,通过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来接头。这句接头暗号的台词,不仅在剧中起到了掩护作用,还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记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不知看了多少次《红灯记》,深深被“磨剪子戗菜刀”的故事场景所吸引,现依然是我充满怀旧情感的符号。
改革开放,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磨剪戗刀成了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就像上世纪80年代,歌手刘欢唱的《磨刀老头》那样,“不管生活变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还得磨/别看我已经有六十多/我还必须每天去吆喝……”歌曲《磨刀老头》,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刘欢唱红了大江南北,温暖了城市和乡村,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无论是一针一线的珍惜,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202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如今,理发、修伞、磨刀等便民活动走进社区,它是党联系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真实写照,是党关心人民群众的写真。这真是:
党心暖照老和小,关爱情长岁月牢。
服务队临社区道,便民之举涌春潮。
银剪轻挥理新貌,修伞补漏护雨飘。
磨刀霍霍锋刃耀,社会主义颂声高!
吴凤祥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