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名胜词典》记,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其名的由来,一说出自《辽史》,公元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后至此驾崩,因在当时见天空有黄龙出现,故将此城改名为黄龙府。一说是因“建塔压龙脉”的传说而得名,这个传说,曾见于民国时所修
松辽平原腹地,伊通河水蜿蜒而过,滋养出一座跨越千年的历史古城——黄龙府。
《中国名胜词典》记,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其名的由来,一说出自《辽史》,公元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后至此驾崩,因在当时见天空有黄龙出现,故将此城改名为黄龙府。一说是因“建塔压龙脉”的传说而得名,这个传说,曾见于民国时所修的《农安县志》,民间传言唐朝名将李靖曾在今天的农安修筑“万金塔”,打算镇压龙脉;工程刚刚开始,龙脉转移到了农安县西门外,于是这座万金塔没有建完,而在农安城西门外,修建起了新的宝塔。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辽时黄龙府而闻名,这就是农安古城。古城黄龙路北有座古塔,相传一百年前还能见到古塔各角上挂有铁马铜钟,铜钟的声音洪亮悠扬,一遇风雨,铮铮纵纵,金铁皆鸣;铜钟塔尖上的金顶,在阳光下辉耀太空,蔚为壮观。据史料载,古塔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十年间(1023年—1030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但若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农安这座古城,并非始于辽代的黄龙府。
一
据史料记载,黄龙府的历史可追朔到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的汉代。当时,在东北活动着一支强大的民族扶余,它于公元之初建国,到公元494年灭亡,长达七百多年,和中原汉、魏、两晋、北魏王朝往来频繁,一直保持朝贡关系。其疆界南迄高句丽(今辽宁省北境),东与挹娄(即肃慎后裔、在今乌苏里江一带)相接;西靠鲜卑(东胡族一支,附于匈奴、游牧于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北到弱水(黑龙江)。主要的活动区域即以今农安为中心的松嫩平原。
据史料记载,千年前的扶余都城筑有华丽的宫城,四周有城池,内设牢狱,还有国家仓库储藏从全国各地收缴的租税贡物。全国分为东西南北和中央五个地区,由“马加”“牛加”“猪加”和“狗加”来管辖东西南北四个区,国王直接管辖中央地区。“加”是负责地方行政的官吏、主要统治“下户”,大者数千户,小者几百户。
扶余国的居民多聚居在松花江中游平原。江河两岸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百姓多从事农牧业,产五谷、马、貂,尤以产名马而驰名,制革、毛织衣物和制作金银手饰等手工业技术的水平也很高,商业与交通都很发达。
两晋以后,扶余国先后在鲜卑、高句丽、勿吉的进攻下,逐渐衰亡,最后,其领土被高句丽和勿吉攻占,公元494年,为勿吉所逐,扶余王率妻孚投奔高句丽,至此国亡。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兵征渤海,四月,夜围扶余府。次年春,攻破扶余府,继而进兵渤海王城忽汗城,渤海王出降,渤海遂灭。克渤海后,班师回到扶余府,并于七月死于这里,后将此改名黄龙府。
二
作为辽国五京六府中重要的一府,黄龙府属东京道,辖五州三县,即安远州、雍州、益州、威州、清州,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黄龙府古城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城垣周长3840米,呈正方形,四角各有高大角楼,城垣外有护城河。辽国在黄龙府设兵马都部署司,驻正兵五千,并统辖信州彰圣军、宾州杯化军、祥州瑞圣军、威州武宁军、安远州怀义军、清州建宁军以及北唐古部、五国部等部族兵马。此外,辽国还将强悍的兀惹部迁往宾州,铁骊部迁往祥州,以加强黄龙府的军事力量。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以北院大王耶律仙童知黄龙府事,统领掌管黄龙府的主要职官,从这也可看出黄龙府的重要地位。
黄龙府的兴旺繁荣始于辽圣宗耶律隆绪(971年-1031年)时期。辽圣宗积极主张向汉人学习农桑和冶金诸班工艺,南北交流文化,与中原通商。先后从关内的宗州、檀州迁移汉人千余户到黄龙府。这些汉人不仅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还带来酿酒、制革、纺织铸造等工艺,使黄龙府内作坊林立,货栈毗连。大到制造车辆船舶,兵器马具,小能生产金银首饰,毛毡皮褂,农具炊具,文具纸张。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黄龙府的人口急剧增长,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廓相望,田陌连绵。因为经济昌盛,黄龙府又被称之为“银府”,真正成为了中国东北腹地的名城重镇。金兵南侵俘虏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恒及官员嫔妃和工匠艺人,一度在黄龙府羁押,而后囚禁在五国城。亡国之君赵佶在此期间,写下了题为《在北题壁》的诗:“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为迎请二帝还朝,岳飞在朱仙镇立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从此,黄龙府名扬天下,成为收复失地、江山一统的象征。
公元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其首领完颜阿骨打会诸路精兵约二千五百多人,于涞流水(今拉林河)下游起义。首战告捷,先后攻陷辽代东北重镇宁江州(今扶余县伯都古城)、河店(今黑龙江省肇州八里城)。公元1115年,女真大将完颜娄室一举攻下黄龙府。
黄龙府一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金史》记载:“辽师败绩,死者相属百余里。获舆辇帟幄兵械军资,他宝物马牛不可胜计。”辽军精锐丧失殆尽,契丹辽朝从此一蹶不振。整整十年之后(1125年),完颜娄室生擒辽天祚帝,辽朝覆灭。
三
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1125年,金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但这个名字又与山东的济州重名,1189年又改名隆安,亦作龙安,俗名龙湾。农安这个名字,于此同音变音而演变来。
金朝初年,蒙古各部大多臣附于金,但后来,双方矛盾日趋激化。金崇庆元年(1212年),耶律留哥率领族人揭竿而起,金派兵来攻讨,被其所败,此后,耶律留歌率部归附了成吉思汗。在蒙古和契丹的两面夹击下,金朝的统治开始摇摇欲坠。
金至宁元年(1213年)八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逼近中都(今北京)。负责防守中都北面的右副元帅胡沙虎派人用毒酒弑杀了金帝卫绍王完颜永济,并立宣宗完颜珣为帝。为了防御蒙古进攻,金国沿着大兴安岭修筑了蜿蜒数千里的界壕,并与金贞佑二年(1214年),将隆安由州升为隆安府,派重兵把守,但其灭亡的命运已不可阻挡。金天兴三年(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进攻下,金灭亡。
四
元太宗七年(1235年),元朝设立了开元、南京两个万户府,开元府的治所后迁移至隆安府,复改名黄龙府。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将开元府升格为开元路,隶属辽阳行省。元至正二年(1342年),开元路治所迁往咸平(今辽宁开原),咸平遂有开元之名。自此,黄龙府慢慢变成一片废墟。
明洪武八年(1375年),农安属辽东都司的三万卫,到永乐元年(1403年)属奴尔干都司东河卫,成为明代“开原北陆路”驿站中的一个驿站—龙安站。明朝末年,农安地区成为了蒙古部族的游牧之地。历代的繁华城域,逐渐衰落了。
清初,农安属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尔罗斯萨克公以游牧之地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1800年)和蒙王订立借地养民之约。道光七年(1827年)开始放荒,陆续从山东、河北、辽宁迁民到农安一带垦荒。由于人口日增,农牧业发展,购销旺盛,交易频繁,于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在古城的遗址上又重新建起了城池。光绪八年(1882年),于农安城设分防照磨(元代以后设置的掌管宗卷﹑钱谷的属吏),隶属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同时正式设立了农安县。由此,农安城成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农安县城之兴起与建设,正如民国本《农安县志》所记载:“农安自道光招垦以后,户口日众,交易事然,各地商人麇集于此购地建屋,创设营业,积人日盛,遂转荒凉之区为富庶之乡,所谓一年成聚,二年成邑者,庶几见之。”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县后,农安县城不仅修筑城池,建设市镇街道,而且又修建了县署衙门、监狱、警察所、民习艺所、学校、植物园、农业试验场、谷仓和各类祠庙等。由于地处松辽平原北部,有一望无际的沃土良田和草原,农安成为该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今日的黄龙府古城已成为一座新型的县城。但是,那巍巍的古塔、残断的城墙和不断出土的文物仍在告诉人们:这片土地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它的过去就显得更加宝贵、更加使人难忘。
作者:施立学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