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教师节特刊征稿之一┃在黄河拐弯处 把少年渡向辽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0:20 6

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展现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崇高形象,本期《三门峡日报·教育周刊》推出“庆祝教师节”特刊,选登以“我当老师这些年”为主题的优秀征集稿件,聆听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感受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与教育情怀。敬请

杏坛朝暮三卷书 学海风霜十载路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展现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崇高形象,本期《三门峡日报·教育周刊》推出“庆祝教师节”特刊,选登以“我当老师这些年”为主题的优秀征集稿件,聆听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感受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与教育情怀。敬请关注。

在黄河拐弯处 把少年渡向辽阔

三门峡市第二小学 齐贤

三门峡的清晨,总是从黄河的雾气里浮出来。17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片被水汽浸润的讲台上,身后是刚刷完白灰的墙壁,眼前是42双被阳光晒得微红的眼睛。那天,我捏着一截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第一课”3个字,手却抖得厉害——粉笔灰落进袖口,像一场提前到来的雪。

我教语文,更教一群被称作“留守”的孩子。第一节课,我问他们的梦想,有人说想当卡车司机,把爸妈从山西的矿上接回来;有人说想开淘宝店,卖掉家里堆成小山的苹果。角落里瘦小的李星野站起来,声音像风吹麦秆般细碎:“老师,我想把黄河写短一点,这样我爸就能早点摆渡回来。”那一刻,我明白,课本之外,还有一条更宽阔的河流等着我去摆渡。

为了让他们看见远方,我把办公室“搬”到操场。春天,我带他们读《诗经》里的“桃之夭夭”,顺手把一枝山桃花插在矿泉水瓶里,花瓣落在练习册上,像批改后的红钩;夏天,我们在老槐树下开“月光诗会”,手电筒的光束把《将进酒》照得锃亮,蚊虫绕着光圈飞,孩子们绕着“李白”跑;秋天,苹果熟透了,我们用一节课称重、分级、写广告语,把作文课搬进合作社的仓库;冬天,黄河结冰,我们测冰层厚度,把数据写进观察日记,再一起喊冰层下的鱼“起床”。课本上的修辞,就这样被他们亲手焐热。

真正让我感受到教育重量的,是一场家长会。李星野的奶奶攥着一张被汗水浸软的奖状,从怀里掏出3枚煮鸡蛋:“老师,星野说您比他爸还亲,他爸在山西挖煤,3年没回来了。”她指着奖状上“进步最大”4个字,像指着一面旗。那晚,我沿着黄河大堤走回家,月光把河面切成无数碎银,我忽然懂了,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后来,我学会了用黄河畔的方言讲课。把“孤帆远影碧空尽”翻译成“那条船走得比咱村最慢的驴还慢”,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把“乡愁”说成“想家想得跟黄河涨水一样,一退下去就露石头儿”,他们立刻点头如捣蒜。方言和古诗的碰撞,让课堂有了麦秸和泥土的味道,也让那些远在他乡的父母,在电话里听见孩子背诗时,突然哽咽。

2009年李星野离校那天,他给我一张纸条:“老师,您说黄河拐了九十九道弯才到这里,我们也是。”纸条背面,是他画的简易地图——从三门峡出发,到北京、上海、成都,终点是一艘用铅笔涂黑的摆渡船。如今,李星野在兰州读水利专业,暑假回村时,他带我去看新建的桥:“老师,以后我爸不用再摆渡过河了。”桥下,黄河水依旧浑浊,却闪着细碎的光。

17年,我在黑板上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的,何止是粉笔字!是那些把“老师”叫作“老丝”的方言,是李星野奶奶煮鸡蛋的温度,是槐树下被手电筒照亮的诗行,更是黄河拐弯处,我一次次把少年渡向辽阔的倔强。教师节又要到了,我仍在渡口——只不过,如今我递出的,不再是试卷,而是一盏盏曾被别人点亮,如今也能照亮他人的灯。

黄河向东,我向西,我们终将相忘于江湖。但我知道,在某个星野们抬头背诗的夜晚,会有微光从三门峡的雾气里浮出来,像那年我抖落的粉笔灰,轻轻落在他们肩头。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