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俄在沙特展开多轮闭门会谈,从俄乌局势到能源博弈,双方看似“握手言和”的姿态引发全球瞩目。美国政界甚至放风称要“联俄抗中”,国内也有人担忧俄罗斯是否会“背信弃义”。但现实真如美国幻想的那般简单吗?中方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最近,美俄在沙特展开多轮闭门会谈,从俄乌局势到能源博弈,双方看似“握手言和”的姿态引发全球瞩目。美国政界甚至放风称要“联俄抗中”,国内也有人担忧俄罗斯是否会“背信弃义”。但现实真如美国幻想的那般简单吗?中方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美国近期对俄姿态的“软化”,本质上是地缘博弈的权宜之计。从沙特会谈释放的“和解”信号,到部分美国智库鼓吹“拉俄制华”,华盛顿试图复制冷战时期分化对手的剧本。但俄罗斯的反应却让美国碰了软钉子。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晤中明确表示,中俄关系“不受第三方干扰”,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久前更是直言:“中俄合作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关键”。显然,俄罗斯对美国的“拉拢”保持着战略清醒。
美国“联俄抗中”的逻辑,建立在一种傲慢的假设上:只要美国抛出橄榄枝,任何国家都愿意牺牲自身利益为其让路。但这种思维严重误判了中俄关系的实质。俄罗斯学者安德烈·苏申佐夫指出,今天的国际格局早已不是冷战时的两极对立,中俄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而美国也拿不出足以动摇中俄合作根基的筹码。更何况,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已突破2000亿美元,能源、科技、基建等领域的合作深度捆绑,远非几句外交辞令所能切割。
中国外长王毅此访俄罗斯,从行程安排到议题设置,处处彰显中俄关系的“高规格”。根据中国外交部披露的信息,王毅将在3月31日至4月2日会见俄罗斯领导人,并与拉夫罗夫举行长时间会谈,重点推动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协调国际与地区事务立场。三天访问时长在外交活动中罕见,足见双方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访问紧接美俄互动之后,时间点的选择颇具深意。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强调,中俄是“背靠背”的战略伙伴,双方合作“为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出重要贡献”。这种表述既是对美俄近期动向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立场的重申——中俄关系不搞权宜之计,更不会因外部压力而转向。
事实上,王毅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便定调中俄关系:“成熟稳定的中俄关系始终站在新型大国关系的前列,是动荡世界中的恒量”。这句话被外界视为对“美俄和解论”的直接驳斥。中国深知,美国对俄策略的本质是“分而治之”,但中俄早已通过“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构建起超越传统同盟的利益共同体。普京在去年接受访华邀请时特别提到,中俄合作让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实现增长”——这种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远比美国的空头支票更具吸引力。
王毅此前与拉夫罗夫会晤时曾强调:“无论形势如何演变,中俄友好的根基牢不可破。”这句话绝非外交辞令,而是基于三大现实支撑:
第一,战略互信的累积。从2013年至今,中俄领导人会晤超过40次,仅2024年双方就签署了17份合作协议,覆盖从北极开发到月球科研站的方方面面。这种高频互动构建的信任,远非美国几场会谈所能撼动。
第二,利益融合的深度。俄罗斯是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中国则是俄罗斯机电产品的最大买家。中欧班列每年过境俄罗斯的超万列列车,不仅带来物流收益,更激活了沿线经济带。这种“你中有我”的依存关系,让“脱钩”成本高到难以承受。
第三,国际秩序观的共识。面对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中俄在联合国、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协同发声,共同反对“长臂管辖”与阵营对抗。这种价值观层面的共鸣,成为抵御外部干扰的防火墙。
美国“联俄抗中”的战略幻想,暴露出其外交思维的致命缺陷——将国际关系简化为“非敌即友”的二元对立,却忽视国家利益的复杂性。拜登政府一边在黄海与盟友军演“威慑中国”,一边又呼吁中美对话,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早已被看穿。反观中俄,从王毅访俄的议题设置可以看出,双方聚焦的是“共同发展振兴”与“国际公平正义”,这种务实导向与美国的零和博弈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早已证明,基于霸权逻辑的同盟终将瓦解,而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才能持久。美国的“离间计”或许能制造一时话题,但改变不了中俄并肩前行的大势——毕竟,没有人会为了一幅虚幻的蓝图,放弃手中紧握的面包。
来源:凤凰吴欣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