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觱篥从哪里来,为何后来消失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0:06 1

摘要: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皇帝南巡至淮安清江浦楼,酒酣耳热之际挥毫题字,却将乐器名 “觱篥”误写为“毕篥”。这一笔误被《清实录》如实记载,成为后世笑谈。这个让帝王都栽跟头的汉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两千年的音乐文明史。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皇帝南巡至淮安清江浦楼,酒酣耳热之际挥毫题字,却将乐器名 “觱篥”误写为“毕篥”。这一笔误被《清实录》如实记载,成为后世笑谈。这个让帝王都栽跟头的汉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两千年的音乐文明史。

“觱篥”读作:“bì lì”。

“觱篥”同音字“必力”

“觱”基本信息

〔觱〕字拼音是(bì),部首是角部,总笔画是16画。

〔觱〕字是上下结构,五行属水。

〔觱〕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三级字表中,序号7849。

“觱”基本释义

①〔~篥〕古代管乐器,形似喇叭,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亦作“觱栗”。

②〔~发〕风寒冷。

“觱”字源字形

“觱篥”词语解释

“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

“觱篥”从哪里来?

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将龟兹古国的“觱篥”带入中原。这种以芦苇为哨、竹管为身的乐器,最初是游牧民族的“战争密码”——据《通典・乐典》记载,西域胡人常以觱篥类乐器“吹声以惊敌马”,其声尖锐如裂帛,曾令中原战马惶乱。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中,乐师手持觱篥的形象,印证了它在唐代宫廷音乐中的地位。

觱篥的构造暗含生存智慧:西域风沙大,芦苇哨嘴需经特殊处理——将干芦苇削成尖状插入竹管,既能防沙入管,又能通过调整芦苇角度改变音高。唐代乐师李衮的故事更显其技艺精妙:他能用银字觱篥精准吹奏“平般涉调”(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之一),而擅长西域原生曲调的高手王麻奴自愧弗如,当场碎器退隐,这一对比恰是西域乐器与中原音律融合的生动注脚。

随着龟兹乐融入隋唐燕乐,觱篥逐渐褪去军事色彩,成为文人笔下的“悲情符号”。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的意象,与文献记载中觱篥“声悲如雁唳”的特质相呼应;刘商在《胡笳十八拍》中直书“龟兹觱篥愁中听”,更将其与边塞孤寂深度绑定。这种文化转型,实则是中原对西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乐师将九孔竹管改为六孔,使音域更契合中原五声音阶,却保留了芦苇哨嘴的原始形制。

觱篥的传播轨迹堪称古代“文化输出”典范:它沿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宫廷“雅乐”的核心乐器;日本奈良正仓院至今保存着唐代觱篥,管身鎏金錾刻,纹样融合西域卷草与中原云纹,见证着盛唐气象的远播。

宋元以后,觱篥逐渐被形制更优的“管子”取代。宋代《乐书》已记载觱篥与“管子”的形制关联,至明代,民间乐师将部分觱篥的竹管改为铜制,哨嘴仍保留单簧特质,与另一种双簧乐器“筚篥”共同演化,最终形成现代管子家族。这场“乐器革命”背后,是更深层的文化断层——随着科举制成熟,文人阶层远离军事生活,觱篥的“边塞基因”逐渐失去生存土壤。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觱篥“复活”带来转机:新疆洋海墓地出土的2500年前骨制簧管乐器,虽形制原始,却为探索觱篥的早期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敦煌研究院通过 3D 建模,还原了第 220 窟壁画中的演奏场景。更令人惊喜的是,音乐人“音阙诗听”用复刻的觱篥改编《孤勇者》,让千年古音与电子节拍碰撞出惊人火花。

来源:訫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