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行走的芦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18:24 1

摘要:明朝中后期,在教育思想、哲学思想一直发达、工商业相对繁荣的的泰州,以王艮为代表的一群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召下,不断进行思想探索和实践探索,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和拓展,学术思想不断丰富,在哲学、教育、社会治理、科技领域,形成大量有

今日导读

明朝中后期,在教育思想、哲学思想一直发达、工商业相对繁荣的的泰州,以王艮为代表的一群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召下,不断进行思想探索和实践探索,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和拓展,学术思想不断丰富,在哲学、教育、社会治理、科技领域,形成大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果。这些有师承关系的思想家、教育家、科技人才组成的儒学流派合称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今天推荐的文章讲述了王艮如何形成独特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为泰州学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串场河·曲阜·月塘湾

出生灶籍的王艮(时称王银),7岁进私塾,识字奇快。11岁走进范公堤外的大草荡,跟着父亲做些挑灰、铺灰、堆灰、窨水等辅助活计,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煮海煎盐的劳苦命。14岁时,弟弟小七子刚刚学步,母亲辞世而去;哥哥王金16岁成了丁,上灶烧盐;王艮安排12岁的三弟烧饭送饭,家务扫洒,到居民区收灰;10岁的四弟带三个小弟弟。王艮除了计交盐课,采买包皂,掌秤统计,灶户间分配余盐等内外家政,全身心地投入烧盐。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秋天,25岁的王艮第三次去山东卖盐。

船队行了二十日,进至山东境内。到沂州与当地的盐商接上头,去官府花钱办了手续,很快就以不错的价格脱手了盐货。便买一轻舟,经由泗水河溯流而上,三四天时光,就到了曲阜。

出曲阜县城,向西北方向行约十里许,但见树木森森、殿宇重重,那就是孔府孔庙孔林了。临近头道门,便见东西两侧,各立一块下马碑,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金明昌二年”字样。王艮平时见过州官巡视安丰场,老远就鸣锣开道,扛旗打伞一大帮,让人们肃静回避。而今孔子庙前,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可见孔老圣人的地位比官员要高。不由得心生几分敬意,佩然而行。

经三座牌坊,过五重大门,终于到达闻名遐迩的大成门。

王艮站到了孔子的圣像面前。

孔子一身文气,满脸祥和,双目有神,似在诲人;高冠巍峨,王服端庄,镇圭神圣,双履恭整。这就是万世人伦之表呵!王艮仰视孔子,一脸崇敬,默然良久后,自言自语道:“这样的圣人,可以学而做到!”恭恭敬敬地燃烛上香,向孔子和并祀的各位先师虔诚叩拜。他目光坚定,面色毅然,任道之志,奋然于胸……

从曲阜回到安丰,王艮在茅屋后又砌了一间茅舍,作为自己读书学习的书房,起名“迟迟轩”,刻了一枚闲章,勉励自己勤奋学习。

安丰北极殿里有位老僧在打坐诵经,王艮去请教探讨。老僧赞赏他的好学精神,同时觉得他跑来跑去问你问他,答案容易混淆,就告诉他做学问要静下心来,寻找有识之士请教。

王艮遵嘱去塾师处讨教,见塾师案头有《论语》《孟子》,就翻阅起来,渐渐却有了疑问,怎么有些个说法,与自己知道的不大相同呢?

塾师告诉他,孔子的学问已经被宋朝人朱熹的《朱子集注》集注得失去了原味;《孟子》已被皇帝删掉 25条。现在颁行的《孟子节文》虽有170多条,但已不是《孟子》原来的全文了。

王艮听了介绍,决心要像孟子那样,学习和传播孔子的学说,从《论语》原本学起,从本初学习,在学习中复初。

自学渐入佳境的王艮,对孔孟的学说有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天下之学,圣人之学最好学;天下之事,圣人之道最有道。他把孔子的学说,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准则,把修身立身看成天下国家之本,把修身齐家作为治理天下国家的试验,把学得的道理和体会,付诸践行。

经商回来后,王艮以交款替役的方式抵充自己的丁役,一门心思攻读圣贤之书,家庭步入小康。

弟弟们对二哥也更加敬服。弟兄们一条心,家道日益殷实。到正德十三年,弟弟们全部结婚成家,七个兄弟,八栋茅舍,构成月塘湾边的王家大院,成为安丰场的大户名门。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乱,时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三品大员王守仁(字阳明),在吉安招兵勤王,40天平息叛乱,活捉朱宸濠。八月二十六日癸未,皇帝自京出发。四天后到达河北涿州,王守仁捕获朱宸濠的捷报送到,皇帝秘不宣布,继续一路游幸。十二月到达扬州。

武宗皇帝想到海滨打猎。派太监朱宁带一队士兵,到沿海选择猎场。朱宁带着人马东行200多里到了淮南中十场最南边的富安场,派校尉四出征集鹰犬。王家大院出名,就找上门来,向主人索要鹰犬。

王艮当即带上安丰特产与礼物,去富安场见太监和总兵。

朱宁劈头就问:“鹰犬呢?”

王艮说:“好长时间不打猎了,哪里有鹰犬呢。”

朱宁说:“现在朝廷要鹰犬,你能不给吗?”

王艮说:“鹰犬都是些禽兽,是天地间最贱的东西,而皇上是至尊至贵的,哪能跟我们人比哩。圣人云,君子不以养人者害人。如今要以最贱的贻害至尊至贵的,不大合乎人情吧。”

朱宁听来人竟说出一些道道来,感到有些意思,倒谈得投机起来。傍晚,王艮告辞归去。太监约明天再来会见。

次日,王艮又去了富安场。朱宁邀他一起打猎。时值冬季,海边更加寒冷,兵士个个冷得颤抖,士气低落。

王艮劝朱宁:“还是劝皇上早日凯旋为好,那样才能安定天下的人心。你也早点回去吧。回去晚了,难免引起怀疑。”太监闻言颇以为然,罢猎返回。

一介灶丁,几番言谈,送走了皇帝派来的太监和总兵,百姓未受骚扰,地方没增加负担,人们都夸二先生有才学、有胆略。

回想应对太监的经过,王艮感到还是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的道理充实了自己,因而对孔子的仁礼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烧盐的灶民、盐丁,见同行里出了个有学问的人,都感到脸上有光,纷纷到二先生门上来讨教、听学。王艮向乡邻们讲解《论语》首章,乡言土语,通俗易懂,独具一格。

这样传开去,来听王艮讲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鄱阳湖·豫章

武宗正德十五年秋(1520),王艮买舟远行。

个把月前,吉安来的黄塾师听了王艮的讲学,告诉他说:“我们那里抚巡大人讲的学,跟你讲的一个样。我们称他阳明先生。”

王艮没考虑一介盐丁与三品大员之间的社会差距,就准备去豫章找王阳明交流交流。从月塘湾到江西南昌六七百里水程,王艮告别父母,登舟成行。经历了江湖上的盗险风艰,航船终于到达南昌,泊于永和门外的贤士湖内。

一路来到巡抚督院衙门,向门子递上“海滨处士王银”名刺,请他通报。王艮走进大门,至二门伸出左足,停步不前。

王守仁在堂上见王艮峨冠深衣,颇为诧异。又见来人伸左足止于门前,诧异中会意暗许。退堂换上常服,出来将王艮迎至接宾亭中,按宾主坐下。

王艮说:“来时我在船上做了个梦,梦见在这个亭子里拜见您。”

王守仁说:“真人是没有梦的。”

王艮说:“孔子怎么会梦见周公呢?”

王守仁感到这句话有点分量,既是回答,又是比喻。来客将主人比作周公,将自己比作孔子,也忒狂了一点,且高帽深衣,怪异张狂。乃不露声色道:“那是孔子的真处,我十年前就知道你会来找我。”

王艮说:“十年前,我在海滨知仁,心有所得,还是浅陋。听说先生深明格物的大义,恳请指教一二。”

王守仁说:“圣人之学,要先从明明德、亲民学起,格物的要义,待你学过一段时间,便会自知的。”

王艮说:“我初到豫章,见百姓们都赴新府工地,在宁王产地上改建集市,官家以工代赈,百姓以工代税,真是亲民之举啊。”

王守仁见王艮一下子谈到民生话题,很为欣慰。因为那是自己的从政方略,与一个初来乍到的学人深谈,就有些自夸了,便说:“君子的思考是不出位的,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耳。”

王艮说:“我是个居住在草莽间的匹夫,但尧舜的君民之道、爱民之心,一天都没有忘记过。”

王守仁说:“舜居住在历山中,与鹿与猪为伴,在树林山石中游居,终身忻然淡泊,快乐得忘了天下。”

王艮说:“当时是尧为君治天下啊。”

王守仁听王艮的答话,一直围绕着尧舜的圣人话题,心中颇为赞许,但听他的回话有厚古非今之意,尤其有着贬低当今君王的意味,不便继续这个话题,就转向王艮了解其身世和所学。

王艮介绍了自己烧盐自学的经过,说:“如今士大夫汩没于举业,沉湎于声利,真正读圣贤之书传圣贤之道的,已经不多了。听塾师介绍先生之学,我特地来拜会,请教。”

王守仁说:“我读圣贤之书二十余年,自龙场悟道以来,一直以知行合一为要。近来经历了宸濠之乱,忠、泰之变,甚感圣人之学集于一点,就是‘致良知’。以往尚疑未尽,经历了多事之秋,日益相信良知真是足以忘患难、出生死的圣门正法。有了良知,就像操舟得舵,平滩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没之患。”

王艮听着王守仁关于“致良知”的讲解,将复杂深奥的孔孟之学归纳为“致良知”,真是简捷明了,通俗易懂。盘结在心中一些似懂未懂、有所领悟的问题,被王守仁用明白无误、明快无间的表述,说得清清楚楚,入耳入心。

王守仁讲学,对初来的学者,都是从“明明德”“亲民”“止至善”起,一层一层地递进讲述。而对王艮,一开篇就是“致良知”,跳过了前三个台阶,显然是因为觉得王艮的自学已经有较深的基础,眼下就要让王艮“致”一下良知。

阳明先生问,你穿的这是什么衣服?

王艮答,这是尧圣当年穿的衣服。

先生问,你平时在家也穿这样的衣服吗?

王艮答,以前没有穿,最近经常穿。

先生问,你平时读的哪些书?

王艮答,《孝经》《论语》《大学》。

先生问,读《孝经》,你是怎么知行合一的?

王艮答,我戴着有虞氏的帽子,穿着老莱子的衣服,为二老演过戏。

先生说,这很不容易了。不过,你穿了老莱子的衣服,有没有像《二十四孝图》里的老莱子那样,手拿拨浪鼓,跌倒在地下,学婴儿啼哭呢?

王艮说,没有。

先生说,那你不就白穿了那一身衣服么?

王艮被问住了,一时无言以对。

阳明先生见响鼓声喑,并不停锤,继续重敲:你为什么要穿这种冠服呢?

王艮说,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心。

先生问,你的孝心昼夜贯通吗?

王艮说,是的。

先生说,你觉得穿这种冠服就是孝,那你睡觉时脱掉这衣服,你的孝就不能昼夜贯通了。

王艮说,我的孝心在心里,哪能只在衣服上呢?

先生说,既然不在衣服上,为什么要穿这种古怪的冠服呢?

王艮默默思考了一番,走出亭子,去行李中取出平民的服装换上,回来向王守仁说:“听了先生所说的道理,才知道自己学得还不够,愿拜先生为师,进习圣人之学。”

说罢,执弟子礼,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阳明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个拜师之礼。

王艮到了安排的住处,回味与王守仁的交流,感到有些观点与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且作为圣人修齐治平主要思想武器的“格物”论,却略而不谈,有悖学不可欺、诲人不倦的师门懿范,觉得自己匆忙拜师,有点轻率。

第二天再见王守仁时,王艮说:“昨天虽然拜你为师,有些地方还需论道论道。”

王守仁说:“有疑便疑,可信就信,一毫不苟,这是做学问的要则。”

王艮就又坐到主宾的位子上,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提了出来。两人置辩讨论,声音响亮,外面走廊上的门生们都听得清清楚楚。

王守仁自幼饱读诗书,中过状元,龙场悟道后对圣贤之学又钻研了近十年。王艮私塾四年,自学也近十年,但读的书并不很多。自然是王守仁的功底丰厚,理解深刻,分析透辟。王艮一些听上去比较深奥冷僻的问题,王守仁论述得深入浅出,清楚明了,直截了当。王艮最想了解的“格物论”,王守仁也给出了浅显而又详尽的解答。

王艮听了王守仁由表及里的论述,大受教益,大为感动,又从主宾的位子移坐到旁边弟子的位子上,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讨论学术,修饰情感,矫正的只是表面。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分析细密,说明学养在心里。先生传的是圣人之学,简直就是当今的圣人啊。”再次执弟子礼,重新拜师,请王守仁原谅自己的直率,帮助自己完成圣人之学的学习。

王守仁见王艮敢疑能信,性情真诚,钻研认真,心中甚喜,就对王艮说:“行,我接收你来学。你本名王银,有名无字。为师就帮你改一下吧。你来自东北方,位属艮地,你的性格比较耿直,略为艮古;原名银,就去掉金旁,单名艮吧。《易经》里说‘艮,止也’,你快人快语,性情扬厉,就字汝止吧,此乃希望你修养狂艮、止于至善也。”

叩谢了老师的命名,从此,就以王艮为名,不再使用王银之名。

一天,王艮做完功课,出洞游览,但见四面环山,天阔山远,田广地袤,村中十几户人家,鸡犬游于路头,儿童戏于道中。农樵工商,彬彬有礼;店铺肆楼,生熟无欺……山间的田园风光,农家的大片稻田,镇上的宁静气氛,农妇的路旁礼让,给王艮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激起了思绪的高尚。

回到书院,看着爬山上来一头汗水的王艮,王守仁问道:“下山看到些什么?”

王艮不假思索地答道:“见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闻言笑道:“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

王守仁的回话,意指王艮已初具了圣人的雏形,含蓄地批评他高看了乡村小镇的平民百姓。

其实,王艮“满街人都是圣人”的感言,有对山下百姓衣食有着生活安定的好感,有对老师王守仁在江西城乡推行乡约教化成果的欣赏,更有对山乡农家规律性自给自足生产生活的理论推崇。那铺向天际的山乡稻田,百十户人家,每家少说要种一二十亩地,即使以产量的一半交纳租和税,余下的亦可衣食无虞。吃穿不愁,教化有方,乡人懂得礼貌,家庭得以齐康,正是圣人希望的生活和景象。创造和过着这种生活的满街百姓,既然有着合乎圣人标准的人生,那就应当称之为圣人。

将平民百姓尊为圣人,王艮呼出了几千年来的第一声,将满街的寻常百姓提升到圣人的地位,蕴含着把所有的圣人拉下圣坛的隐喻,无疑是对孔孟圣人之道的惊世演绎与大胆拓新。

大成学·传承

嘉靖二年(1523),正月到六月久旱无雨,七月后暴雨不止,范公堤内外一片汪洋,淮扬盐场大饥荒。王艮立即去真州(仪征)找老朋友王商人借回二千石粮食救急,请场官按丁册发赈,煮粥分发;然后去扬州向巡抚报告,请求赈灾。巡抚不信,将他关起来监视。七八天后,安丰场的赈灾账册调到,巡抚看了这才相信,到狱中看望王艮。问读什么书,答《大学》《中庸》。巡抚理解了王艮的意思,立即发赈。

王艮坐了七八天牢,老天下了七八天雨,扬州五大湖水位上涨,里下河决堤。范公堤西一片汪洋,瘟疫流行。盐场课司和泰州官方仓皇失措。王艮连忙去药店买来各种对症的草药,在家门口支起锅灶,熬出大锅汤药,广泛施舍。安丰草药不够,又让家人到西溪镇购买,每天几大锅汤药,不少病人得以痊愈。

灾荒与疫病的应对和解救,使王艮对圣人之学和圣人之道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能使百姓安生齐家的活命之学,使百姓日用有着落的济世之学,而不是坐而论道的空洞理学,才是圣人之学。

嘉靖三年,42岁的王艮在会稽(绍兴)越中书院讲学,首次提出自己的理论:“百姓日用之学”。王阳明认可并支持他的理论创新,让他接替欧阳德,担任“教授师”,即代自己授学的第二任代言人。按照老师的安排,王艮到邹守益贬职的广德书院去讲学,作了《复初说》的讲演。接着,他到相邻的孝丰县讲学月余,从家中带去资金和粮食,至越中帮助建设新书院,同时吁请社会各方赞助,二年后,阳明书院建成。

嘉靖七年(1528),王艮集同门于新落成的阳明书院,完善地公开地讲述他的新论,“百姓日用即是道”: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

“愚夫愚妇与之能行便是道。”

“百姓日用即是道?”学生们听了不大相信,“道”,那么神圣的东西,怎么能与百姓的日用挂上钩呢?

王艮就指着往来的僮仆讲解道,圣人经世,都是些日用家常事。人们生活中的往来、视听、言行等,一应广泛的动作,都顺着道的原则。

平民出身、一生平民的王艮,以百姓为主体,将自创的反映平民生活和利益的“日用良知论”,上升为“百姓日用即道”的“道”的高度,把孟子的一个观点引绎为圣人之道,迈出了为生民立言立命的重要一步;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和肯定了百姓日用的神圣之处,即老百姓获得日用必要的生存权利,为平民百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相似于孔圣权威的基础理论。这一独具特色的理论成果,是突破两宋理学框框的创新与升华。王阳明学派以王艮学术的兴起为标志,呈现出继兴的势头。

此后,王艮按照老师王阳明的安排,回安丰开馆授徒。四方前来就学者越来越多,王艮不分老幼贵贱贤愚一律平等看待,开启了平民教育的新风,培养了大批学生和学术骨干。

从嘉靖五年至十六年的12年间,王艮8次外出讲学,广泛宣传他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嘉靖五年(1526)主讲于泰州安定书院,嘉靖十五年(1536)御史洪垣、弟子林春为他在安丰建“东陶精舍”数十间,这两个学术基点,成为王良学术鼎盛时期的活动平台,助他独树一帜,创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以“淮南格物”为理论并以地域命名的“泰州学派”,“遂成一代伟人”(顾宪成语)。行走于串场河里下河大运河边的芦苇,长成了标新立异的思想的芦苇。

嘉靖二十年冬十二月八日(1541年1月2日),王艮病逝于安丰“东淘精舍”,享年58岁。去世前,他以孔府和各地书院都有的大成殿之名,将自己学习精得命名“大成学”,传于徐樾,作《大成学歌》赠给罗念庵等高足子弟。

王艮研创的理论和形成的学派,焦竑称为“安丰之学”,赵贞吉称为“淮南格物”,黄宗羲述为“泰州学案”,后历史界认同为“泰州学派”。

王艮效法孔子“述而不作”,任道讲学不辍,著述文章不多。《明儒心斋先生遗集》中,大部分收集的是王艮的语录。除30封信札、16篇诗歌1万多字外,另有杂著10篇5300多字。所存虽不尽丰,但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王艮创学传学,弟子众多,共有九传1136人以上,代表人物有徐樾、林春、王栋、王襞(王艮次子)、颜钧、李贽、何心隐、罗汝芳、焦竑、汤显祖、徐光启、周汝登、杨起元、吴嘉纪、季大来等。

自明嘉靖二年(1523)王艮进京讲学启发愚蒙始,到清嘉庆元年(1796)最后一位重要传人邵晋涵去世止,王艮学术及其学派跨越两个朝代,历经十个皇帝,270多年。一个普通盐丁经自学和进修而创立为生民立命的启蒙学说,发展成一个与自宋代以来即为主流社会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长期争鸣和抗衡的民间学派,无疑是一种英雄的精神,勇敢的创举,启蒙的学派,先进的思想文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王艮学术和学派,成了世界各地研究和宣传的重要对象和课题。

1991年11月,王艮故里东台市安丰镇召开了纪念王艮逝世45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6年安丰镇塑王艮像,建“心斋园”“东淘精舍”“贤人山”,以作文化传承。2001年10月,泰州市举行了“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王艮逝世460周年,旨将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不断地研究、继承,发扬光大。

作者:朱兆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会员秘书长;周雨,江苏省东台市作家协会会员。

图源:神笔PRO

投稿信箱:mcxiaozuojia@163.com

编辑 / 沈不言

校对 / 乔可可

审核 / 沈英芝

总编 / 韩丽晴

来源:江苏莫愁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