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在一次单位体检中提到左手经常发麻,以为是颈椎压迫,也没放在心上。
结果三个月后突发中风住进了ICU,后脑的动脉堵了大半,医生说如果再晚个一周,恐怕半身就瘫了。
他自己也懵了,天天爬山、吃得不咸,家里没遗传,怎么就脑血管出事了?
其实他发麻的信号早就提示问题,只是没人把这事当回事。
麻这类症状被当成小毛病,市面上贴膏药的广告一大堆,但它背后的真实含义远比想象的复杂。
从神经系统来说,麻的感觉是最早出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它跟痛不一样,痛会让人立马注意,麻却是那种隐隐的、时有时无的状态,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是坐久了、睡觉压到手了,可反复出现的麻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医生反复强调过,有些部位出现发麻,说明某些系统性疾病已经在进展了,甚至可能已经影响到了器官功能,算得上是“边缘状态”的表现。
麻最容易出现在三个部位:手指、面部和脚背。
这三个地方神经分布最密,血管末梢也最丰富,它们就像身体的前哨,一旦供血不足或者神经传导异常,立刻就会出现异样。
手指出现麻,很多时候和颈椎问题挂钩,这点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要担心的不是骨头压迫,而是“神经通路中的血流调控异常”。
也就是说,血管出了事,神经反而先表现出症状。
手指反复发麻的人群中,有一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
特别是早上起床时麻得更明显,白天活动后缓解,晚上睡前又加重。
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的微血管长期处于高张应激,神经得不到营养支持,导致远端传导障碍。
2021年在一项横跨9省的2型糖尿病早期神经病变筛查中发现,超50%的患者在被确诊前半年有手麻、脚麻或针刺感,但没有一个人当回事,等到真开始疼了、走路没劲了才来就医,那时候神经纤维已经受损,想修复也难。
更危险的是面部麻。
面部发麻尤其是一侧发麻,必须警惕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尤其是脑干区域的小血管堵塞。
这种麻跟面瘫不一样,没有表情改变,但有点像皮肤被电了一样,不规律的麻,一阵一阵的。
很多脑梗病人发病前就有这种情况,可惜太多都当成是“上火”或者“神经紧张”,耽误了治疗时机。
数据上也能看出这一点,在急诊接诊的中风患者中,有17%的病例在发病前2周有过单侧面麻、舌麻的表现,但超过九成的人没有就诊记录。
还有一类是被长期忽略的,就是脚背或小腿前侧发麻。
这部分常被认为是坐久压到了,其实它更可能跟腰部神经根的慢性缺血有关。
特别是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人,如果脚背麻木越来越频繁,甚至伴随脚底冰凉,那问题就严重了。
这种麻不是单纯的坐姿问题,而是神经根处的小动脉被椎体压迫后慢慢缺血,继而导致远端神经无法维持正常放电。
一旦发展到这种程度,常规理疗基本无效,要么做介入,要么手术处理。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是麻的部位,而是麻代表的“神经营养障碍”。
正常状态下,神经轴突靠周围毛细血管提供氧气和葡萄糖维持放电活动。
如果供给一旦中断,神经先是出现“传导延迟”,接着就会有麻木、刺痛、冷感等异常感觉。
麻是整个神经系统最轻但最早的报警机制。
医学研究显示,在多种慢性疾病的并发过程中,麻的出现比影像学、实验室指标变化更早。
比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类自身免疫病中,有6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前6个月内出现手麻、脚麻、脸部麻等表现。
可惜大部分人没查抗体、不做神经传导检查,结果是病情一拖再拖。
有位29岁的女性患者,本来只是小腿发麻,家人以为她缺钙,结果三个月后查出已经是晚期狼疮神经病变。
还有帕金森病,在疾病早期并不表现出震颤,而是以单侧手麻、动作迟缓为主。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是关节退化、风湿发作,但实际上他们的多巴胺神经元已经开始凋亡,只是还没到发病高峰。
等到出现明显运动障碍时,神经元死亡已经过半,这类患者的治疗窗口期早就错过了。
更让医生警惕的是,一些癌症也可能以麻为早期表现,尤其是肺癌、胰腺癌、淋巴瘤。癌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会激活免疫系统攻击周围神经组织,导致“副肿瘤神经病”。
这种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麻,而且是对称性麻,像袜子一样从脚开始慢慢往上爬。
有个真实病例,55岁的男性脚麻持续一年,被诊断为慢性周围神经炎,吃了各种营养神经的药无效。
直到查出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异常,才发现是胰腺癌早期。
可惜那时候癌细胞已经侵入神经丛,治疗难度非常大。
从这个角度看,麻这种感觉并不简单。
它不是某一个器官的信号,而是身体多个系统之间出问题的接口。
它既可能是血管堵了,也可能是免疫紊乱,还可能是神经代谢出错。
越是反复发麻、位置固定、范围扩大的表现,越可能意味着病情在推进。
普通人怎么判断麻是不是普通问题?
医生给出过三个标准:
第一,麻有没有对称性,比如两只脚同时麻就要小心;
第二,麻的范围有没有扩大,从脚趾扩到小腿就不能再拖;
第三,有没有伴随其他异常,比如视力模糊、肌肉跳动、吞咽无力,这些都可能是中枢神经出问题的信号。
除了神经本身,有一点大家忽略很久,那就是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是麻感的常见原因,尤其是维生素B1和B12。
老年人肠道吸收差,常年素食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类缺乏。
维生素B1缺乏会影响神经元产生乙酰胆碱,传导效率下降;
B12缺乏则会导致髓鞘脱失,使神经电信号无法正常传播,表现出来就是麻感、感觉迟钝、肢体无力等症状。
临床上统计过,长期B12缺乏的人群中,出现神经麻木症状的比例高达44%。
一旦髓鞘损伤,想恢复就很难了,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干预。
而且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贫血、舌头发红、记忆力下降等表现,但大多数人不做维生素检测,直到神经损伤严重了才发现。
其实一开始补充B族维生素就能避免很多神经退化的问题。
再往深层挖,有研究指出,大脑丘脑区功能下降,也会导致异常麻感。
丘脑是神经信号的中继站,控制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如果丘脑的兴奋性异常,就会出现无缘无故的麻、痒、刺痛等感觉。
这种情况在一些脑部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症中也很常见,很多患者早期只是偶尔觉得一侧身体有点麻,影像学还查不出病灶,结果过半年就出现步态异常,等确诊时已经影响生活。
[1]方彩霞.老人为何腿麻无力[J].健康博览,2019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