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巨作《女子半身像》瞩目领衔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09:31 1

摘要: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描绘朵拉‧玛尔的肖像巨作《女子半身像》(Buste de Femme)将瞩目领衔9月26日于香港举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玛尔是毕加索的重要灵感来源,启发了他丰富而多产的艺术生涯中许多最精彩绝伦、大胆破格的肖像

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描绘朵拉‧玛尔的肖像巨作《女子半身像》(Buste de Femme)将瞩目领衔9月26日于香港举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玛尔是毕加索的重要灵感来源,启发了他丰富而多产的艺术生涯中许多最精彩绝伦、大胆破格的肖像作品。《女子半身像》阔别拍场逾25载后再度亮相,为近年拍卖市场上尺幅最大、画面最精湛的玛尔肖像之一。

巴布罗·毕加索 (1881-1973)

《女子半身像》

油彩 画布

80.8 x 65 cm.

1944年3月5日作

估价:港元 86,000,000 - 106,000,000

佳士得中国区主席杨媛草表示:“佳士得深感荣幸获委托拍卖毕加索馆藏级力作《女子半身像》。此类大师作品始终受到全球顶级藏家的广泛青睐,在中国内地及亚洲艺术市场尤其备受推崇。此次该作领衔香港秋季现当代艺术拍卖,既体现了市场对西方现当代杰作的持续热情,也反映出佳士得在区域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我们期待与全球藏家共赴此次盛会,同瞻经典之作。”

佳士得亚太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晚间拍卖主管徐文君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在晚间拍卖中隆重呈献毕加索博物馆级巨作《女子半身像》。这幅作品震撼有力、情感丰沛,是艺术家为其灵感缪斯与创意伙伴朵拉·玛尔所创作的典范肖像。当前,亚洲市场对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精品需求强劲,我们期待藉此重要时机,以此重磅作品联动亚洲乃至全球藏家,进一步巩固佳士得在亚洲地区为藏家臻选顶尖艺术杰作方面的市场领导地位。”

曼·雷《朵拉·玛尔肖像》1936年作 © 2025 Man Ray Trus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1944年3月,在纳粹占领巴黎的最后几周,毕加索创作了这幅《女子半身像》,画中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与缪斯之一——朵拉· 玛尔(1907–1997)。朵拉·玛尔本身是一位风格前卫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艺术家与知识女性。画中的她头戴极富个人特色的帽饰,以标志性的深邃眼眸直视观者。

本拍品图片(局部)

毕加索笔下的玛尔,总常以华丽的帽饰出现。这幅画中,那顶蓝黄色、如同船状的帽子,尾部还有羽毛或流苏般的装饰,正是1940年代巴黎女性最常见的流行装饰风格。

在那个年代,帽子是女性几乎必备的配饰,却因战争而不得不改变:布料短缺使帽子更小巧,常以奇异材质制作,倾斜佩戴,或搭配夸张装饰。它们带着雕塑般的造型感,有时甚至显得荒诞,却成为女性仅存的时尚出口与精神冠冕。帽子由此超越了服饰本身的功能,成为画家表达情感与心理状态的符号延伸。正如巴黎毕加索美术馆策展人布丽吉特·莱亚尔(Brigitte Léal)所言,玛尔的帽子是她“最具挑衅意味的标志”,在超现实主义者眼中,像手套一样具有象征性,承载着独特的审美与文化意义。

左:朵拉·玛尔《双重肖像与帽子》 约1936-37年作 © 2025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右:本拍品图片(局部)

早在1936-37年,玛尔便在摄影作品《双重肖像与帽子》中,将帽子作为模特造型的一部分。1937年,毕加索曾形容她 “以眼泪与奇妙的帽子伪装,魅惑至极”,显示帽子在他眼中与玛尔的复杂气质紧紧相连。帽子因此不仅是朵拉的特色,也成为毕加索塑造她的“现代缪斯”的标志性符号。对毕加索而言,帽子不只是服饰,而是将女性塑造成神秘、挑衅与现代化象征的“冠冕”。

在这幅战时肖像中,玛尔的脸庞以黑白分割,强烈对比于背景的浅色调;胸前的鲜红衣襟则仿佛烈火,象征危险、激情与希望并存。这样的构图反映出1944年巴黎的矛盾情境——人们既感受着战争的恐惧,也隐约期待解放的到来。玛尔冷峻的凝视与不容忽视的姿态,使她超越了单纯的“缪斯”角色,毕加索对于她的刻画,将爱情、痛苦与思想激荡凝聚成艺术史上最强烈的肖像群像。

此次上拍的《女子半身像》阔别拍场逾25年后再度亮相;与此作品同时期创作的玛尔肖像,如今已被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及加拿大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典藏,它们不仅见证了毕加索与玛尔的激情纠缠,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作为9月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系列拍卖的瞩目焦点,《女子半身像》届时势必将吸引世界各地的藏家目光。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