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华夏文明也许是人类历史唯一倒退过的文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9:27 1

摘要: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我非常坚信,在公元1644年之前,华夏文明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可是我又不得不心酸的承认,华夏文明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产生过重大倒退的文明!正是这种倒退让我们从世界巅峰跌落,然后经历了百年之耻,直到现在才终于一点点恢复元气,但是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我非常坚信,在公元1644年之前,华夏文明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可是我又不得不心酸的承认,华夏文明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产生过重大倒退的文明!正是这种倒退让我们从世界巅峰跌落,然后经历了百年之耻,直到现在才终于一点点恢复元气,但是那种始于汉唐的自信却还没完全彻底的觉醒,依旧有一些跪久了的奴才总以为华夏文明赶不上它们心中的那些所谓灯塔!

可能有人会问,我说华夏文明产生过严重倒退,根据是什么?这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因为咱们有着丰富而又确凿的历史记录!

比如说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农田里,发现了两枚刻着字的木牍露了出来,木牍上的字是战国时期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写的家书,527个篆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字里行间全是普通士兵对家里的牵挂,连要多少钱、要多少布都写得明明白白。

一个战国时期的大头兵,能把家常话写成文字寄回家,这事儿放在今天,可能大家都觉得着再正常不过,但如果放到一百多年前的满清,你就会明白一个再普通不过了士兵能认字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还有就是黑夫和惊的家书并不是孤例。1937年河北平山县,南七汲村的农民在地里刨出块石头,看着结实就搬回家当凳子坐,这一坐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74年考古队来,才发现这石头上刻着字——公乘得守丘刻石,2300多年前的东西,上面写着“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臼将曼,敢谒后赤贤者”。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是给大王打鱼的公乘得,还有旧将曼,现在在这儿看守王陵。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啊!”这特么就是咱们老祖宗割咱们留下的时光胶囊啊!

咱们这俩闲的五脊六兽的老祖宗,一个是渔夫转业的守陵人,一个是退下来的普通军官,都不是什么正八经的读书人,却能在石头上刻字留名,还跟后世的人打招呼,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有着多么开化而又发达的文明。有人说这可能是军队里有专门代写的人写的,可特么守陵的人总不会也配个专职写手吧?

再往后来,三国时期安徽亳州的曹操宗族墓,挖出来的砖更让人啼笑皆非。1972年到1989年,考古队在这儿清理了近20座墓,里面的砖头上全是骂街和抱怨。最有名的是“苍天乃死”砖,上面刻着26个字:“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

意思就是:“王复这混蛋,害我被发配来砌墙,我受了冤枉没人知道,只能在这儿揉泥巴做砖。等哪天世道变了,我非跟你特么拼命不可!”还有一块“岁不得陼”砖,刻的是五言诗:“岁不得陼。人谓作壁乐,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长契。”说别人都觉得砌墙轻松,只有自己知道有多苦,天天累死累活,忍不住要骂老天爷。

这些刻砖的是什么人?是工地上的工匠,是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能识字,还能写诗、写“控诉信”,把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刻在砖上,埋进地下。要知道,三国时期离战国时期也不过几百年,所以说当时华夏的底层文化传承就从来没断过!士兵能写家书,渔夫能刻出“时光胶囊”,工匠能写诗骂街,这在满清时期都特么是科幻片般的存在!

再往前推,秦代“书同文”之后,官方推行“以吏为师”,基层小吏要教百姓识字记账;汉代有《苍颉篇》《急就章》,是给普通人用的识字课本,连边塞的戍卒都能在简牍上练字,居延汉简里就有不少士兵抄写的文书,字迹虽然潦草,但一笔一划都认得出。那时候的华夏,不是只有士大夫才懂文字,而是文字真真正正走进了底层,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可是满清呢?中后期,尤其是道光至光绪年间的文盲率普遍估计在95%以上,有些地区甚至可能高达99%。有人可能觉得夸张,但看看史料就知道,乾隆年间,直隶省有个叫《献县志》的记载:“全县五千余户,能书姓名者不过百人”——五千户人家,也就一百人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这识字率连2%都不到。

道光年间,石门县有两个村发生械斗。县衙登记姓名,结果发现两村人口5000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会写自己名字。对比战国时期的士兵、三国时期的工匠,这不是倒退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这种倒退不是没钱办学造成的,而是满清统治者刻意设计的愚民陷阱。他们怕汉人懂文化、会思考,怕汉人想起自己的祖宗是谁,怕汉人反抗,所以从根上斩断文字的传播,把识字变成一件危险的事。

最典型的就是文字狱。康熙年间的庄廷鑨《明史》案,你以为是文人写史书犯了错?根本不是。庄廷鑨买了本前朝文人的手稿,补了些明末的历史,没避讳清朝的“忌讳”,结果案发后,整个江南都被血洗。刻书的汤达甫、印刷的李祥甫,只是靠手艺吃饭的普通人,没读过多少书,连书里写了什么都未必懂,却被拉到刑场上凌迟处死,他们的妻子、女儿被发配到宁古塔,给八旗兵当奴隶,一辈子活在地狱里。

乾隆年间那个更著名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不过是个文人写的两句诗,就被说成讽刺清朝没文化,全家抄斩,这特么看来是真戳到满清痛处了;还有个叫徐述夔的,写了句“一柱楼头日又斜”,被解读成盼着清朝灭亡,不仅自己被开棺戮尸,连他的孙子、曾孙都被砍头。那时候的文人,写文章要先把“清朝”“满洲”之类的词反复琢磨,连“日月”二字都不敢随便用,怕被说成怀念明朝;普通百姓更不敢碰文字,家里有本书都要藏起来,怕被人举报私藏禁书,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满清不仅创造了最严苛的文字狱,还极力摧毁基层教育。明朝的时候,每个乡村都有社学,只要是家里有孩子的,都能送进去读书,认几个字、学算术,至少能看懂官府的告示;可到了清朝,社学全被拆了,改成了八旗兵的马场或者仓库。统治者说“汉人只要会种地交税就行,识字没用”,甚至规定旗人不得与汉人通婚,汉人不得学习满语,更不能学西方的东西——他们要的不是子民,是只会听话的奴才。

有史料记载,道光年间,江南有个地主家的孩子,偷偷跟着私塾先生识字,被官府知道了,不仅先生被打了五十大板,连地主都被罚款,理由是“无故让子弟识字,恐生异端”。你想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还敢识字?谁还敢让孩子识字?战国时期的士兵能给母亲写家书,三国时期的工匠能在砖上写诗,而清朝的普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不是文明的倒退,是什么?

有人说清朝有康乾盛世,比明朝强,可看看这些细节,满清所谓的“盛世”不过是统治者的自欺欺人。康熙皇帝自己精通数学、天文,家里藏着西洋钟表、望远镜,却严禁汉人学习这些东西,说“汉人学了会造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了几千万两白银,却不肯拨一分钱建学校,反而把钱用来修园子,用来镇压汉人起义。

他们一边享受着华夏文明的财富,一边亲手毁掉华夏文明的根基。明代的时候,虽然也有文字狱,但至少普通人还能读书,还能写文章;可到了清朝,文字变成了凶器,教育变成了禁区。欧洲在17世纪就开始推“普及教育”,英国规定每个村庄都要有学校,日本在江户时代搞“寺子屋”,农民的孩子也能去读书,认汉字、学记账;而清朝的汉人,却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恐吓下,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敢提,更别说识字读书了。

睡虎地秦简里的黑夫,可以在信里跟母亲聊家常,算家里的开销,有自己的想法和牵挂;公乘得和曼,可以在石头上刻下对后世的问候,有自己的尊严和期待;曹氏宗族墓里的工匠,虽然受了委屈,却能在砖上写下自己的愤怒,有自己的反抗和勇气。可到了清朝,普通人只剩下麻木,他们不知道不知道华夏文明曾经有多辉煌,甚至不知道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像牲口一样种地、交税,等着被统治者剥削。

而且满清绝大多数地区人群的审美和创造力低到发指,我看过的几乎所有古建景点,但凡有历代重修重塑的部分,给人一眼感觉差到极致远逊于原件的,基本都是满清时期产物。

直到辛亥革命后,人们才突然发现,华夏文明的根基差点被满清斩断。普通人要重新识字,要重新学习自己的历史,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弥补满清造成的文明断层。而满清焚毁的那些华夏文明的传承,则成我们永远弥补不了的伤痛!

所以说,华夏文明也许真的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发生过严重倒退的文明,这种痛哪怕在今天我们也依然能体会到!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一直说,华夏近代的屈辱其实是从1644开始的!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