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路微光——和县“全心全益”辅导团十三年精准赋能乡村教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9:36 1

摘要:安青网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和县历阳镇龙华小学。校门口,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正迎候早早赶来的孩子,并与送孩子的家长交流孩子的表现。不一会儿,寂静的校园被孩子们的笑声和嬉闹声唤醒。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教室,为即将开始的心理团辅课程做着准备。相距20公里的历阳镇新城社

安青网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和县历阳镇龙华小学。校门口,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正迎候早早赶来的孩子,并与送孩子的家长交流孩子的表现。不一会儿,寂静的校园被孩子们的笑声和嬉闹声唤醒。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教室,为即将开始的心理团辅课程做着准备。相距20公里的历阳镇新城社区服务中心门前,赶着上班的企业职工陆续将孩子交到大学生志愿者的手中,转身便奔赴生产一线,开启忙碌的一天......这样温馨的场景,是“全心全益”和县大学生村官暑期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团(以下简称“‘全心全益’辅导团”)服务乡村教育的缩影。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团和县县委结合“访企入村”专题行动,提前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和学校,广泛收集青年意见和建议。针对青年反映较多的暑期“带娃难”“看护难”以及留守儿童“照料难”等问题,团县委依托“全心全益”辅导团,在全县开设15个义务支教点,共计服务600余名企业职工子女和乡村孩子。

据悉,自2013年6月成立至今,“全心全益”辅导团已走过13个年头,辅导活动由最初5名大学生村官发起,到如今每年吸引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巢湖学院等高校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助力;支教点由最初的历阳镇龙华小学1个发展至如今覆盖该县历阳、乌江、香泉、功桥等5个镇共15个,累计辅导乡村孩子近7000人次,曾获省“青年之家”优秀活动项目一等奖、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入选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项目。

龙华小学支教点的心理团辅课程

从心出发 向新而行

“尽管支教的时间短暂,但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接力,能够给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和改变。”杨子峰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去年是龙华小学支教团队的队员,今年担任队长。这个暑期,团队14名大学生志愿者为招募的120名乡村孩子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服务。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优势,团队构建了以“心灵护航”为主体,以“课业辅导和素质拓展”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全心全意地为乡村孩子送去知识、打开心扉、呵护成长。

连续两年参加辅导的菲菲(化名)给杨子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菲菲刚来时成天哭闹不止。团队特意为其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制定了帮扶举措。渐渐地,菲菲不仅情绪趋于稳定,还尝试融入集体。今年,杨子峰欣慰地看到菲菲主动和大家互动,请教学习问题,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支教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心理档案持续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播撒阳光。”杨子峰说道。

不同高校的支教团队,也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了别样课堂。“哇,太神奇了”“老师,我能试试吗......”暑期的历阳镇城南中心小学,一堂化学魔法课正在室外上演。两张课桌拼成的实验台被几十个小脑袋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用精心设计的“胡椒粉的‘逃跑’游戏”“藏着烟雾的魔法泡泡”“吸管小潜艇的升降舞”“乒乓球的‘反常’小脾气”等科学实验赢得孩子们的惊叹与掌声。

城南中心小学支教点的化学魔法课

队长王旭介绍,团队较往年支教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通过队员轮换协作的模式,让大家全面参与教学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趣味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并班级开展教学,促进孩子间的交流与互助;增加化学、物理及实验类课程,构建“实验操作+知识理解+安全意识”的教学体系,提升乡村孩子的科学素养。“一年又一年,我们接力来到这里,孩子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仿佛已经成了每年夏天我们之间的约定。”王旭表示。

走进功桥镇功桥社区,来自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支教团队正在给社区的孩子们上趣味英语启蒙课。“我们将招募的67名孩子根据年龄分为上午和下午两批进行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例,上午进行低年级英语启蒙,下午则教授高年级英语知识点的应用和解题技巧。”队长卫宇杰介绍,团队在支教过程中坚持OBE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成果为目标导向,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以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为社区留守儿童开展作业辅导、趣味英语等特色课程。

从心出发,向新而行。“如果说我们的到来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那么真诚、可爱的孩子们则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采访中,在历阳镇禹锡社区带队支教的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倪洁道出了志愿者的心声,他们在一个个被孩子们需要和惦记的瞬间读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也坚定了未来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决心。

禹锡社区支教点的手工实验课

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对于我们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来说,每到假期如何兼顾孩子的安全监管、学习辅导以及情感陪伴就成了烦心事。”听说社区开设义务支教点,和县三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王中国第一时间便报了名,“每天早晨上班前将孩子送来,下午下班后再接回家,把孩子放在这里既省心又放心。”

王中国居住的历阳镇新城社区毗邻和县经济开发区,辖区住着近2000名企业职工。在今年6月的“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中,辖区超过18%的企业职工表示,希望社区能为孩子们提供暑期托管服务。为了回应诉求,社区于今年暑期新设了“全心全益”辅导团的支教点。

“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支教课程,还为他们的假期筑牢了安全屏障。”服务期间,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祖青每天都会来到现场,和安徽师范大学、巢湖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聊一聊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向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了解活动的反馈意见,协调社区各方力量为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刘祖青看来,辅导团支教点带来了“社区服务能力增强、家庭后顾之忧减少、儿童成长环境优化、学生实践平台拓宽”的公益循环与服务闭环,有效回应了当前社区治理对精细化服务的需求。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乡镇,支教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今年是我们镇连续第八年开展‘全心全益’辅导团支教服务,招募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开课好几天了,仍有家长找过来给孩子报名。”在一次次入户走访的过程中,香泉镇副镇长金婧曾近距离观察过乡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状况,他们多半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安全无人监管,学习无人辅导,亲情陪伴缺失。“这类支教服务如此受欢迎,正因为基层对它有着强烈的需求”。

香泉镇支教点的留守儿童快乐研学

今年,香泉镇辅导团支教点共招募了91名孩子,其中80%是留守儿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蒋承晔带队探索通过AI开展教学,为乡村孩子科普人工智能。不仅如此,镇政府和支教团队还带领31名留守儿童走进了和县博物馆、和县科学技术馆开展研学活动,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暑期生活。金婧介绍,近年来,该支教点充分利用学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场地,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户外拓展等支教服务,通过开设“父母微课堂”,帮助家长提升监护能力,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接。为了充分发挥支教大学生的作用,该镇还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之余积极参与基层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同时,为了调动香泉籍大学生返乡实践的热情,该镇每年暑期都会招募本地大学生志愿者扩充支教力量,并在寒假时接续开展支教服务。

13年来,源自基层的实际需求让“全心全益”辅导团有了持续的生命力,使其在和县的乡村扎根、开花、结果,生动演绎青春与乡村之间的双向奔赴。

十三年接力 微光已成炬

每年暑期前,历阳镇党委委员、和县招商四局局长马宁都会接到多个村(社区)打来的电话,表达想要设立“全心全益”辅导团支教点的意愿。13年前,时任历阳镇龙华村大学生村官的马宁,联合周边镇、村共5名大学生村官在龙华小学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义务辅导活动。次年暑期,经团和县县委联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来到龙华小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达成合作意向,每年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和县开展支教服务。之后,安徽工业大学、巢湖学院也相继派出大学生实践团队加入其中。如今,“全心全益”辅导团实现了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量与质的蜕变,在接力传承与持续创新中为乡村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每年参与辅导团的人员都在发生变化,不变的是政府、高校的责任心,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与耐心,家长与孩子们的热情与支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在马宁看来,辅导团之所以能够扎根和县、深入乡村、成为品牌,归根结底是各方有着共识,即全心全意为乡村赋能。13年来,辅导团通过校地共建为乡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乡村基础教育的短板;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言传身教,帮助乡村孩子培养习惯、拓宽视野、明理立志;通过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经过13年的深入实施、不断完善,辅导团构建起了“课业+心理+兴趣+特色”的教学体系,提炼形成了“U(由高校派遣专业志愿者)+G(由政府提供后勤保障)+S(由社会组织协调具体活动开展)”的项目经验,成为和县青年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并不断推广。

团和县县委书记杨子慧补充介绍,今年,团县委在“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全心全益”辅导团的服务效能,不仅有效破解了城乡孩童暑期“看护难”问题,还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营造了和谐氛围,密切了干群关系,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下一步,团县委将深化“U+G+S”协同机制,推动更多高校资源下沉乡村,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与服务模式,扩大辅导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微光”聚成“火炬”,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采访札记

在和县采访期间,最触动记者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诚与温暖。大学生志愿者们挤在村小简陋的宿舍里备课,有人第一次学做饭,有人被马路上蹿出来的蛇吓哭,有人在夏夜的操场上数星星,有人在教室的角落为孩子擦干眼泪。年长的社区干部轮流换着花样为大学生志愿者做饭,说看他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感谢他们做的一切。支教尾声,总有孩子仰着头问:“大哥哥、大姐姐,你们明年还来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孩子们开心得又蹦又跳。一位镇干部坦言,有些改变真实可见——孩子们更开朗了,志愿者们更坚定了,乡村也更有活力了。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这些年轻的身影,也许只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短暂微光,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光亮,汇成了乡村希望的长河。他们自身也被孩子们照亮,在付出与收获之间读懂了奉献与坚持的意义。

安徽青年报记者 谢婷婷 通讯员 朱恒涵 文、图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