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清古镇的青山绿水间,穿梭着一位步履匆匆的“乡村信使”。十二载异乡漂泊,沉淀下浓浓的乡愁;2012年秋,彭建安怀揣着让上清板栗走向五湖四海的炽热梦想,毅然返乡创业。如今,这位曾经的“打工仔”已成为鹰潭月湖区建设路上的一名卷烟零售户。他以小店为据点,在江西省鹰
在上清古镇的青山绿水间,穿梭着一位步履匆匆的“乡村信使”。十二载异乡漂泊,沉淀下浓浓的乡愁;2012年秋,彭建安怀揣着让上清板栗走向五湖四海的炽热梦想,毅然返乡创业。如今,这位曾经的“打工仔”已成为鹰潭月湖区建设路上的一名卷烟零售户。他以小店为据点,在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烟草专卖局(以下简称月湖烟草)的精准帮扶下,将深藏古镇的特产传递四方,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返乡——从“异乡客”到“守味人”
2012年秋,彭建安踏上归乡之路,结束了在外十二年的打工生涯。站在上清古镇舒家村村口那棵老樟树下,望着漫山遍野缀满枝头的上清板栗——那圆润饱满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仿佛一颗颗精心雕琢的褐色宝石,他心里突然亮堂起来:“咱村里这带着糖心的好板栗,凭啥只能在这小地方打转?”
彼时的舒家村,上清板栗是最耀眼的 “宝贝”:饱满的果壳里藏着琥珀般的果仁,剥开时能闻到淡淡的山野清香;咬一口,甜糯的口感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实,那独特的糖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山林滋养、时光沉淀的味道。可这等好板栗,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户们守着一筐筐“褐色宝石”,却总在销路发愁:有的要骑车跑几十里地到城区叫卖,有的只能低价卖给贩子,一年的辛苦往往换不来满意的收入。
彭建安将店铺开在鹰潭市月湖区建设路——这条纵贯城区的主干道车流如织、人潮熙攘,川流不息的客群背后,潜藏着无限商机。他精心布置店面,特意把大半空间留给了上清板栗:筐里堆着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果实,货架上摆着包装好的炒板栗,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栗香。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尽管板栗摆在最显眼处,却始终无人问津。“最多的时候,一筐板栗摆半个月,壳都风干了还没卖完。”回忆起当初的困境,彭建安意识到必须突破地域限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尝到上清味道。
拓市——从“滞销愁”到“销路宽”
正当彭建安犯愁时,月湖烟草的客户经理万昌宇与青年志愿者丁茹一同敲开了他的店门。“彭老板,你的板栗是好东西,就是缺个‘亮相’的机会!” 万昌宇的话,像一股暖流涌进他心里。
图为志愿者丁茹和零售户彭建安直播介绍当地特产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万经理和小丁还带着直播设备找上门来。“现在城里人都爱刷手机,咱把板栗从树上摘下来的样子拍给他们看!”,从支架调试到灯光布置,从台词脚本到互动技巧,万昌宇和丁茹手把手教学。第一次直播时,彭建安握着颗刚摘下的板栗,紧张得手心冒汗,对着镜头结结巴巴说不出话。丁茹在一旁悄悄比手势提醒:“说咱板栗的糖心,说咱炒栗子用的柴火!”
就这样,直播间里飘出了柴火炒板栗的焦香——镜头前,彭建安用特制的铁砂翻炒着板栗,噼啪声中,栗壳逐渐裂开,露出里面金黄的果仁,那股独有的甜香仿佛能透过屏幕飘进网友的鼻尖;他举起一颗刚剥开的板栗,对着镜头展示那晶莹的糖心:“大家看,这就是咱上清板栗的精华,甜而不腻,糯中带香!” 有网友问:“板栗新鲜吗?是不是现摘的?” 彭建安立刻带着镜头走到屋后的板栗堆旁,拿起剪刀剪开栗苞,露出里面饱满的果实:“刚从山上摘下来的,还带着露水呢!”
随着一场场直播的开展,彭建安店铺里的上清板栗销量稳步提升,上清板栗的知名度在网络上逐渐打响,实实在在为彭建安带来了收益。
共富——从“一家富 ”到“大家甜”
“彭老板,我家新收的板栗,你看这成色行不?个个都有糖心!”迎着第一缕阳光,彭建安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上门收板栗,“村子里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我骑车上门收货,既能挑到好栗子,也能给老人家省点脚力。”
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他和农户们定下“君子协定”:板栗要选表面油亮、果壳坚硬紧实的,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才是好果;必须是当季新摘的,不能有陈年旧货;糖心不足的坚决不要。每到收获季,彭建安就成了行走的板栗收购站,农户们的板栗直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过秤、验货、结账,一气呵成。“以前卖板栗得骑车跑几十里地到城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去年光板栗就多赚了好几千块呢!” 村民老李拿起一颗饱满的板栗,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从漂泊异乡到扎根故土,从板栗滞销到直播热销,彭建安的创业历程,是万千返乡奋斗者的生动缩影,更是烟草行业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注脚。如今,在鹰潭的乡间沃土上,越来越多的“彭建安”正带着家乡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共同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
来源:东方烟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