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日贫瘠的荒地变身为整齐养眼的“共享菜园”,志愿者们忙碌着为高龄老人摘菜送菜;太湖边的蟹农、果农们借助直播间开启“云端”售卖,将吆喝从线下转到线上;临湖毛衫以走秀形式被“十二织娘”搬上“村晚”舞台,新颖的表演形式让百姓掌声不断……这一幕幕正是生活在苏州吴中区临
昔日贫瘠的荒地变身为整齐养眼的“共享菜园”,志愿者们忙碌着为高龄老人摘菜送菜;太湖边的蟹农、果农们借助直播间开启“云端”售卖,将吆喝从线下转到线上;临湖毛衫以走秀形式被“十二织娘”搬上“村晚”舞台,新颖的表演形式让百姓掌声不断……这一幕幕正是生活在苏州吴中区临湖镇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生活的缩影,是什么让这座湖畔小镇焕发蓬勃景象?
近年来,临湖镇在吴中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主动创新,在基层治理、农旅发展、精神文明等方面多点发力,逐步绘制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图景,铺就步步皆风景、处处有温度的民生底色,城镇品质不断跃升,百姓幸福持续“加码”。
创新驱动:“智慧之翼”加速治理格局优化升级
近日,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采莲村网格员通过“善治临湖”微信小程序拍照上报了柳湖路口一处护栏损坏的问题。短短一小时内,该问题便被转派至市政办安排处理,一天内该处护栏便修复完毕,并通过小程序实时反馈处理进度和结果。
“自从有了‘善治临湖’小程序,我们干起活来方便多了,动动手指就将问题向上反馈,镇级部门实时分派处理,大伙工作轻松了,办事效率还更高了!”作为第一批使用小程序的临湖网格员,大伙深刻感受到智慧化管理方式为工作带来的便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的重要思想认识,临湖镇切实推动实施全镇“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省级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精网微治”基层善治新格局。“善治临湖”微信小程序便是其中创新举措之一,该程序受理范围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矛盾化解等内容共计75项,网格员、群众可通过图片上传、地图定位、文字描述三种途径进行随手拍、随手报。问题将实时反馈至镇联动中心数字管理平台,再由工作人员分派至相关部门快速处理、完成后再拍照上传。反映人可在线查看处理进度,并根据办结情况做出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部门、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处置以及实时显示、成效评判、跟踪回访等闭环机制,推动矛盾堵点快速处理,民意表达便捷畅通。
在数字化治理方面,临湖镇各村因地制宜进行了特色化智慧探索。界路村通过“数字云村”系统,将15个自然村信息排摸上传,引入积分考核、人口管理、在线办事等智慧应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牛桥村推行出租房“旅店式”智慧管理模式,实现村居流动人口平均登记率达98%,火灾事故“零发生”;东吴村依托“星级银行”载体,践行“半部手机理小村”治理理念,激励村民由自治到善治,实现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并荣获“中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典型案例”称号。
系列创新性“智”理模式如同动力引擎般推动着临湖基层治理从分散到系统、从粗放到精准转化升级,同时为基层减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时俱进:融合转型赋能产业发展“绿动”未来
“一人富不如一方富”这句话,是临湖85后“新农人”徐峻育常挂在嘴边的,凭借着一股韧劲,他带领临湖乡亲们成立苏州花语吴娘园艺专业合作社,让过去各家各户的零散花田“化整为零”,为30余位太湖退捕上岸渔民提供技术岗位,带动本地花农发展花卉种植260亩,户均增收超8万元。入选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累计开展美丽庭院及家庭园艺培训120场,惠及8000余人次。此外还创新开发园林造景、文化创意等5类衍生品,打造“前店后园”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打造4000㎡体验中心,不断拓展农业多元发展空间。在临湖,越来越多像徐峻育这样的优秀“新农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创新路径,带领更多农人致富增收,润泽乡村振兴的“沃野”。
近年来,临湖镇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省级高质量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和目标,推动太湖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大做强“一粒米、一只蟹、一朵花”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依托吴中区优质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太湖农业农产品供应链中心,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苏州电视台优秀主持人杨冰等达人,开展特色农产品专场直播活动,与小象超市和食行生鲜等达成合作进行线上平台供应菜品,并入围了姑苏区“阳光食堂”,服务食材配送单位超过15家。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让临湖特色农产品“越走越远”,托起农户致富的“金饭碗”。
今年,临湖镇将联合区农发集团共同打造区级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建设吴中区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依托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大学落户临湖的契机,临湖镇充分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示范推广中药材种植规模,开启农民增收致富新“药方”,目前,白牡丹、白芍、白术等药材已经小面积播种。
临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正被“一笔一画”勾勒得愈加清晰,以东太湖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为引领,隐心大渡、悠居北港等环太湖文旅资源在这里串珠成链。界路大渡村围绕“颐养、颐乐”主题,用心打造高质量绿美乡村精品工程,以“林下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沿河景观和露营基地、中草药基地以及八里田茶室、云享阅读空间、76°村咖等系列文旅点位;走进东吴村,一处诗意的田园逸境——梦享家有机农园便坐落于此,春日踏青、夏日垂钓、秋日采摘、冬日聚会……一年四季,游客皆可在此享受野趣。
精神焕新:文明实践为群众生活“增色添香”
近年来,临湖镇积极链接村、社区资源,充分挖掘培育当地文艺人才,发展了莲溪民乐团、“十二织娘”毛衫走秀队、晴晖艺术团等多支成熟的民间文艺团体,为他们提供排练场地、资金支持等,通过“文明实践 村村有戏”文艺晚会平台,将临湖毛衫文化、文明乡风、吴歌传承等融入走秀表演、戏曲演唱中,为临湖羊毛衫产业“站台代言”,以欢喜之心做喜欢之事,让优秀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推动农村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为临湖“民”星创造登台亮相机会,大放异彩、唱响文化“好戏”。
为给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2024年12月,临湖镇召集原先“各自为战”的临湖志愿者们,成立了镇级“湖畔益家”志愿服务团,以荧荧微光汇聚志愿火炬,在理论宣传、文明实践、全民阅读、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体育健身六大领域为百姓带来更精彩的红色温暖。牛桥村“老黄牛”红背包工作室、石塘“铺路石” 志愿服务团队等各村志愿队伍同样也是干劲十足,在社会治理、为民服务中积极发挥志愿力量,增添文明色彩,牛桥村《“小积分”兑换“大文明”》获评2024年苏州市乡风文明建设推荐案例,以文明积分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打开文明实践新格局。
“现在村里书屋的书越来越多,空闲的时候来看看书挺好的。”去年以来,全镇新建及升级农家书屋10处,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走进农家书屋,捧起书本,让这份阅读的热情在乡村中持续蔓延。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以书香涵养精神文明,临湖镇紧扣群众需求,以“书香润临湖 ”为主线,全年打造界路村“青苗班”、东吴村“诗歌里的自然”等特色阅读项目,用书香“填满”临湖孩子们的课后、假期;积极对接资深师资,开展“阅读+非遗传承”“阅读+研学”“阅读+绘本演绎”等多元主题阅读活动,带领大家走进全新的阅读世界,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共享“文化盛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胡妍璐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