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龅牙怪蜥竟然被成群活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11:39 1

摘要:最近,古生物学家们描述了在阿根廷发现的一群异平齿龙(Hyperodapedon)化石,共包括有4个个体。从化石依然保存着链接的状态来看,这4只异平齿龙死亡之后似乎并没有遭到食腐动物的处理,也没有其他外力进行破坏。最有趣的是,4只异平齿龙的化石一只接着一只保持着

四只异平齿龙遭到集体活埋,发生在阿根廷的这场晚三叠世惨案是如何发生的?

古生物凶案现场

最近,古生物学家们描述了在阿根廷发现的一群异平齿龙(Hyperodapedon)化石,共包括有4个个体。从化石依然保存着链接的状态来看,这4只异平齿龙死亡之后似乎并没有遭到食腐动物的处理,也没有其他外力进行破坏。最有趣的是,4只异平齿龙的化石一只接着一只保持着差不多是一字型的排列,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图注:4只异平齿龙的化石位置图(图)及化石(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4只异平齿龙被活埋变成化石的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学家推测,这4只异平齿龙很可能是亲兄妹,因为它们的体型都差不多大,都是未成年个体。它们很可能是在洞穴中休息的时候遭遇了突然情况,导致洞穴塌陷而被活埋之后变成了化石的。

异平齿龙的化石来自于伊斯基瓜拉斯托组(Ischigualasto Formation),时代为距今2.31亿至2.2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层中的大明星是已知最早的一群恐龙,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始盗龙(Eoraptor)和埃雷拉龙(Herrerasaurus)等。在伊斯基瓜拉斯托组中,异平齿龙只能算是小型的植食性动物,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食物

图注:伊斯基瓜拉斯托祖生物群,右下角便是异平齿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始盗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异平齿龙可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都发现过的物种,其最早由英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命名,时间是在1859年,根据在苏格兰发现的化石。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现,异平齿龙的化石又出现在亚洲(印度)、非洲及南、北美洲,其中化石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就是南美洲。异平齿龙的化石也成为三叠纪各大陆连在一起最好的证据。

图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异平齿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异平齿龙外形上就像是一只大蜥蜴,身体肥宽,四肢呈弓形在地上爬行,身后有一条的细长尾巴。成年的异平齿龙体长约1.3米,体重约20千克。异平齿龙最独特之处就是它的脑袋,其脑袋从正面看非常宽,宽要大于长。根据巴西发现的编号为ULBRA-PVT 053的完整头骨判断,它的一双大眼睛位于脑袋前面,而且是向外凸出来的,表明它的视力非常发达,用来观察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提前发现天敌。

图注:异平齿龙的俯视和侧视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异平齿龙突出的大眼睛,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一双凸出向前的大眼睛,异平齿龙还有非常特别的齿列,其一对上门齿变得很长而且弯曲露出嘴外,就好像两颗大龅牙。与上门齿相对的下门齿虽然没有那么长,但依然也比其他牙齿更大,并与上门齿互相套合。在异平齿龙的的上颌骨边缘有锯齿状的边缘,看上去就像是牙齿,但真正的牙齿其实在颌骨内侧,与下颌的牙齿能够用于切碎植物。从异平齿龙的牙齿看,它们属于植食性动物,龅牙门齿可以用于啃食粗糙的食物,比如植物的根茎等。

图注:异平齿龙的正脸,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异平齿龙的上颌骨及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异平齿龙是晚三叠世很常见的物种,因为很容易成为其他掠食者的盘中餐,所以它们不得不躲进地下洞穴生活,而且根据阿根廷的化石表明,异平齿龙是典型的群居动物,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性,就像是今天的兔子一样。

图注:成群的异平齿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群居生活的异平齿龙,图片来自网络

Ps:异平齿龙在分类上属于主龙类之下的喙头龙目、喙头龙科,尽管看上去很怪异,但是与恐龙算得上是远亲了,但是真个家族在三叠纪结束时就全部灭绝了。

图注:属于喙头龙科的部分成员,图片来自网络

1.Murchison, Roderick I. (1859). "On the Sandstones of Morayshire (Elgin, &c.) containing Reptillian Remains; and on their Relations to the Old Red Sandstone of that Country".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5 (1–2): 419–439. doi:10.1144/GSL.JGS.1859.015.01-02.53. ISSN 0370-291X.

2.Mukherjee, Debarati; Ray, Sanghamitra (2022). "Pachyosteosclerosis, rhamphotheca and enhanced sensory capabilities of the premaxillae of Hyperodapedon (Archosauromorpha, Rhynchosauria): implications for foraging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Palaeontology. 65 (6): 12626. Bibcode:2022Palgy..6512626M. doi:10.1111/pala.12626. ISSN 0031-0239. S2CID 253536021.

3.Mukherjee, Debarati (2015). Goswami, Anjali (ed.). "New insights from bone microanatomy of the Late Triassic Hyperodapedon (Archosauromorpha, Rhynchosauria): implications for archosauromorph growth strategy". Palaeontology. 58 (2): 313–339. Bibcode:2015Palgy..58..313M. doi:10.1111/pala.12146. ISSN 0031-0239.

4.Chakraborty, Urmi; Mukherjee, Debarati; Ray, Sanghamitra (19 August 2024). "Assessing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of India from bite marks on Hyperodapedon (Archosauromorpha, Rhynchosaur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i:10.1080/02724634.2024.2383735. ISSN 0272-4634.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24 – via Taylor and Francis Online.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及论文,侵删

新浪微博丨江氏小盗龙

来源:江氏小盗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