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霞:有“热度”的非遗传承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8:49 4

摘要:第九届内蒙古文博会上,包头文创作品展区的一组烙画引来啧啧赞叹。内蒙古自冶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钢白云铁矿后勤服务部职工邱春霞坐在展台旁,一边演示作画过程,一边回答参观者的提问,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30多年专研烙画技艺,邱春霞的作品惊艳了各

“这石榴的花纹是怎么画出来的?”“图案还是立体的!”

第九届内蒙古文博会上,包头文创作品展区的一组烙画引来啧啧赞叹。内蒙古自冶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钢白云铁矿后勤服务部职工邱春霞坐在展台旁,一边演示作画过程,一边回答参观者的提问,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30多年专研烙画技艺,邱春霞的作品惊艳了各大文化舞台。她的这份自信,正是源于绘出无数精美作品的火热之“笔”。

和木匠师傅一起“画”家具

“对艺术的热爱是骨子里的。”邱春霞回忆起儿时的经历。1984年,白云矿区一位美术老师开设了少儿素描班,邱春霞磨着母亲为自己报了名。8岁的小春霞和很多大孩子一起竞争,通过了选拔考试。从此,艺术之门向她敞开,也为未来学习烙画埋下了伏笔。

“这是我最早的作品。”邱春霞的工作室里,两块长方形的胶合板同奖状、证书摆在一起,板子上褐色的小燕子线条略显粗糙。三年级那一年暑假,邱春霞和几个同龄孩子一起去同学家做客,却被一件事情吸引。一进门,她就闻到一种特别的味道,只见同学的木匠父亲正握着一支连着电线的“笔”在柜门上作画。伴随着一股股烟气飘起,一只小燕子出现了。“太神奇了!”她蹲在一旁足足看了几十分钟,直到母亲寻来才不舍地离去。从此以后,她总是跑到这位同学家去看烙画。“春霞,你试试!”同学父亲看到这个小姑娘眼里的光,把烙铁递到她手中。因为有着素描功底,邱春霞烙出的小燕子像模像样。“想不想跟我学烙画?”“想!”“好,这个徒弟我收了!”11岁的邱春霞拜师了。

小燕子、大鲤鱼、喜上眉梢、花开富贵……邱春霞跟着师傅在各式家具上烙画。她记住很多手法和要领:细线条要快,粗线条放慢;浅色下笔要轻,深色下笔要重;勾线立笔,涂染斜笔……材质最接近木头的葫芦同样是比较常见的烙画材料,邱春霞也搜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葫芦用来烙画。这当中,刚拜师的时候画在自家高低柜上的小燕子是邱春霞最宝贝的。二十几年前,高低柜破败废弃,邱春霞就把柜门上画着小燕子的两块胶合板卸下珍藏至今。

给老手艺贴上“新标签”

周恩来总理手持剪刀剪断红绸,身边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聚集一起,脸上满是期待……白云铁矿少年宫的一间展室里,烙画作品《那一刻》重现了周恩来总理为包钢1号高炉出铁剪彩时的场景。画面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惟妙惟肖,笔触细腻到根根发丝都清晰可见。跟着师傅画家具多年,邱春霞不再满足于花鸟虫鱼等传统内容。特别是在白云铁矿参加工作以后,她心中对老手艺进行创新的愿望愈加强烈。

“这和市面上的普通烙铁不一样。”邱春霞向记者展示她的“火笔”,亲手打磨的“V”形弧度笔头使用起来非常灵活。邱春霞执着于对新领域新题材的探索,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画风所需要的“笔”都有所区别。多年来,手中的烙铁改良过多少次,自己都记不清了。“这幅画其实难度最高。”当记者选中了一幅卡通作品想要模仿时,邱春霞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看似简单的图案是烙在宣纸上。邱春霞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宣纸烙画,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买来宣纸尝试。然而,宣纸薄如蝉翼,烙铁温度高了瞬间就会烫漏,温度低了又不会变色,以往在木头上作画的经验根本就用不上,不由得手心出汗,耗时一个月才完成了第一幅宣纸作品。“我变得越来越有耐心,越来越坚韧。”邱春霞说,烙画带给自己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内心的磨炼。

邱春霞的作品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层次感、立体感,人物肖像烙画细腻写实,风景烙画大气磅礴。“邱春霞烙画”被列入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品多次在包头市、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产品、工艺美术品展览和各类竞赛中获奖,作品《长城》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反弹琵琶》《飞天》《盛装素裹》《九鱼图》载入《中国烙画作品集》。

邱春霞是土生土长的矿山人,“包钢”和“白云铁矿”是她作品中“出镜率”最高的元素,展现出包钢守望相助、砥砺奋斗、硕果累累的光辉历程。2019年,全球首个5G网络智慧矿区无人驾驶矿车应用在白云铁矿落地,邱春霞非常自豪。她耗时数月创作了《今日矿山》,刻画出5G网络无人驾驶矿车自动行驶的场景。《那一刻》《强强联手筑伟业 合作共赢创辉煌》、《岁月》等一系列包钢题材作品,或怀念包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时刻,或展现矿山现代化生产水平,或反映企业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笔一划间饱含着爱企之情。

把传统文化“推出去”

分享创作经验,指导动手实践,加深烙画原理、方法的理解……今年8月4日,新疆阜康市泥泉子镇烙画工作室,邱春霞走上讲台。从内蒙古到新疆,邱春霞是怎样将烙画推广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说起来话就长了。

烙画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最重要。”随着技艺愈加成熟,邱春霞将重心转移到“推广”上来。最初,她的学生以矿区的孩子们为主,逐渐拓展到成年爱好者,然后走出矿山来到市区。2017年,包头市妇联为“邱春霞工作室”命名授牌。这之后,她个人被聘为包头市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人,她的工作室成为包头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包头市妇联非遗烙画艺术培训基地、自治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烙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冶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烙画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对邱春霞的称呼变成了“老师”。而这两个字背后的责任,邱春霞最清楚。

2019年,“邱春霞传统烙画”入围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北部赛区前60强。这次参赛经历让她对这份事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能将烙画局限于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它还可以帮助很多人创业。其实,这样的想法她早已付诸行动。

早在2018年,邱春霞就在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账号“烙画非遗传承工作室”。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条视频她记录下了自己创作骏马图的片段,只有几十个人浏览。第一场直播,观看人数个位数,互动极少。如今,这个账号吸引近8000人关注。这些烙画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泥泉子镇烙画工作室的创办者王峰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就跟随邱春霞学习烙画的王峰,也是最早通过直播学习烙画的忠实“粉丝”。2023年12月,作为新疆阜康市泥泉子镇东泉中心村主任的他,再次来到白云矿区“取经”。经邱春霞手把手传授技艺后,王峰回到家乡建起了工作室,帮助当地老百姓掌握烙画技艺,为农闲时节创收搭建平台。

新疆之行,邱春霞在泥泉子镇看到了烙画的“热度”,更增加了继续传承这门艺术的信心和热情。今天的她,正在为下一次直播课程做准备,为继续传承烙画做准备。

来源:包钢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