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2023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
如何把“饭碗”端得更牢?
这里指的饭碗,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粮食饭碗。
2024年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2023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
这是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作出部署。这无疑是对粮食安全有了更高更清晰的定位,也是对端稳中国“饭碗”的现实考量。
眼下,全国各地春耕备耕工作已陆续展开。在广东茂名,荔枝种植大户的电子保单与气象预警系统实时联动;在浙江金华,秧苗被摆放在铺好的田地里,再通过自动化管控系统生根发芽;在山东济南,一排排滴水灌溉带紧贴在小麦根部,正在匀速缓慢地滴落水珠......
可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中国碗装下了更多中国粮。
先看一组济南的数据:2024年,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三增”,总产量达到305.7万吨,再创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4.31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三大主粮作物综合参保率9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同比增长6.2%。
济南粮食产量连攀新高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丰收密码?取得的高分答卷的同时,又是如何让“粮袋子”装得更满?
一
第一要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对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前不久,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明确表示山东基本形成放得活、储得好、管得住的粮食安全保障格局。其中,2024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亿斤,粮食购销总量达到1.65亿吨。
这是山东连续4年突破粮食总产量1100亿斤大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齐鲁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农业要强,首先粮食保障能力要强。
去年以来,济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三大主粮作物综合参保率97.4%、居全省前列。
今年,济南将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深入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双提双减”促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聚力提单产、减损耗,强化技术供给和服务支撑。此外,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方面,将高标准打造国家、省级6个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展示示范新品种3500个以上,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200个以上。
足以看出,济南为保障粮食安全对于“藏粮于地”可谓是充分实践。
不过话说回来,保障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还不够,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藏粮于技”才是根本。推动粮食产业智慧化发展是发挥科技驱动作用的重要一环。
为此,济南做了哪些?
二
是科技,还是科技。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
“这里每一株麦苗都有数字档案”;
“从播种那天起,作物就在和云平台‘对话’”......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为黄河流域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正以万亩粮食减损示范区为标杆,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起步区范本。
据了解,通过全流程科学管理,2024年济南起步区秋收实现粮食亩产提升15%、化肥农药减量30%,全过程减损5%,每亩增收300元。
走进济南起步区,地上,指针式、平移式喷灌设备精准灌溉;地下,浅埋式滴灌系统无声滋养作物根系;田间,太阳能虫情测报灯、智能孢子捕捉仪24小时监测病虫害。
不仅如此,像这样的“黑科技”在济南的田间地头每天都在上演。
在莱芜区申陈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卫星平地机在田地上来回穿梭,以“厘米级”精度对地面进行平整;
在长清区,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防治病虫害的药物,精准高效完成喷洒任务,一天就能喷洒700多亩麦田;
在商河县,采用高性能播种机单粒精播,实现80—40厘米宽窄行种植,窄行间铺设滴灌带,通过滴灌滴水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农业与科技的结合,让每一粒粮食都被科技“定位”,每一寸土地被数据“丈量”,不仅“粮袋子”满满的,农民的“钱袋子”也足足的。
然而,有了土地和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未来如何让农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
三
产业,关键看产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零突破,连续两年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到12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再到全市持证种业企业达到158家,5类7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品种数量全省第一......足以看出,济南把发展产业、富民增收摆在了突出位置。
与此同时,济南实施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任务4.8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4.5万亩。
再来看看济南各区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章丘区龙山街道以“一村一业”产业项目为抓手,让草莓产业焕发全新活力;
平阴县禾宝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90”后小伙成立济南首家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带动19个村共同致富;
长清区马山镇云端锦鲤精品园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温室大棚、室外鱼池基建有序推进,雏形已现;
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则是大力发展太平宝西瓜产业,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措施,不断提升太平宝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让“土特产”焕发新生。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底气才更足。
观察济南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不难发现,其规划和目标足够清晰和长远。
当前,站在粮食安全的新起点,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对于济南来说,如何不断解锁“丰收密码”将粮仓装得更满,恰恰是今后创新发展的头等大事。
无论如何,只要手中有粮,心中就不慌。相信只要有这个不断播撒的“未来之种”,就能抵御一切改革创新中的大风大浪。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