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做投资只看短期收益,投进去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不赚钱就撤了;还有人听别人说“猪周期”三个字,自己不做研究就买入,等一段时间没起色就觉得都是骗人的,放弃了。
很多人做投资只看短期收益,投进去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不赚钱就撤了;还有人听别人说“猪周期”三个字,自己不做研究就买入,等一段时间没起色就觉得都是骗人的,放弃了。
这是许多投资者的真实写照。但是看似与股市无关的猪肉价格,其实暗藏着一把打开周期投资的钥匙。
过去20年,中国猪肉价格经历了6轮完整周期,平均每3-4年一次,而每次周期中,头部养殖企业的股价涨幅往往超过200%。
今天,我们用最直白的逻辑拆解“猪周期”,教你如何在波动中捕捉确定性。
一、猪周期的本质:一场关于“时间差”的游戏
如果把猪周期比作“调节淋浴水温”,你就能秒懂为什么会存在“猪周期”:
热水龙头= 能繁母猪存栏量水温变化延迟= 从补栏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14个月烫到后猛关水= 猪价暴跌时养殖户疯狂淘汰母猪冷热反复横跳= 周期永不停歇现实中,养殖户就像第一次用淋浴的人:看到猪价涨了(觉得水凉),赶紧把“热水龙头”拧到最大(补栏母猪),但水温(猪肉供给)要等14个月才变热;等真正烫手时(猪肉过剩),他们又猛关龙头(淘汰母猪),结果14个月后水凉透了(供给不足),价格再次飙升……周而复始,永远追着水温跑。
这就是猪周期的致命伤——你以为在控制市场,其实只是对过去的价格做出反应。
正因为改变猪肉供给的时间周期较长,所以一旦猪肉价格形成了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这种趋势并不是短时间能扭转的,至少要经过一轮繁殖周期才能够充分扭转形势。
二、投资者要通过什么来评估当下趋势?
如果把猪周期的阶段比喻成“种菜”,就能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要怎么跟踪猪周期:
能繁母猪存栏量 = 地里埋了多少种子简单理解就是猪圈里有多少可以生猪仔的母猪,这一指标的变化预示着后续生猪出栏量(大概10个月以后)的变化,对猪肉价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引作用。
自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后,猪肉价格变得直观且及时,可以以生猪指数为参考。
非洲猪瘟疫情后,养殖户多购买配好的猪饲料,母猪料和仔猪料的数据可以大致代表行业母猪和仔猪的存栏情况。
从历史数据看,母猪料产量对月度猪价的拟合程度较高,尤其是对9个月以后生猪价格的趋势重叠度更高。
三、当前阶段:我们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生长期”
2023年相当于“拔光菜地”:上一轮周期结束后,养殖户亏怕了,像老农一气之下把地里的菜全拔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22年4月的4177万头降到2024年初的3862万头)。 2024年春天开始“偷偷撒种”:看到猪价从14元/公斤涨到18元,部分养殖户像精明的小贩,趁别人还没反应过来,悄悄往地里撒了新种子(2024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升到3980万头)。 2025年3月相当于“嫩苗生长”:现在地里的白菜苗正在冒头(生猪期货上涨),离真正丰收(猪肉大量上市)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候聪明人已经开始囤竹筐(布局),而普通人还在等菜市场降价。四、普通投资者怎么把握周期?
当菜市场大妈都在抱怨“猪肉贵得吃不起”时(周期顶峰),其实已经晚了;但当她们说“养猪不如打工”时(能繁母猪跌破3900万头),就是你该拎着竹筐去地头蹲守的时刻。
那具体应该投什么标的呢?投资主题基金比较不费脑的选择,比如说被动型的行业ETF,或者主动型的基金。选择行业主题为农牧业进去看持仓占比,又或者专注投资农业板块的基金经理,未来也将轮动到他们的优势板块。
我也在很早之前就在粉丝群里将持仓组合全面切换到消费类,提醒大家可以布局还没开始表现的消费、农牧等方向。
投资其实投的是认知。有些人说“你就告诉我买什么就好了,其他细节我不想知道”。
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就没有持仓的信心,没办法长期持有,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机会,甚至因道听途说而遭受损失。
但正因为你不知道,你就没办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预期之外的变化,最终无法把握住机会。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
---索罗斯
理解猪周期,不是为了预测明天涨跌,而是为了建立对供需规律的敬畏。心里有对大趋势的把握,才敢在别人恐惧时播种,在狂欢时悄然离场。
下一次当你看到“猪肉降价”的新闻,或许该做的不是庆幸买菜省钱,而是打开账户,思考是否到了该为周期买单的时刻。
今天就分享到这儿,觉得内容有用的朋友,记得
来源:静姐的财富第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