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大学毕业不愿回乡下 一场大病后主动回来,如今带领全村人致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11:47 1

摘要:天亮了,我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去卧室旁边的小屋看看老伴睡得好不好。她已经醒了,正坐在床边发呆。屋子里的老式闹钟滴答作响,那是儿子小时候用的,后来读大学时带走了,又在回来的时候重新带回来。

天亮了,我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去卧室旁边的小屋看看老伴睡得好不好。她已经醒了,正坐在床边发呆。屋子里的老式闹钟滴答作响,那是儿子小时候用的,后来读大学时带走了,又在回来的时候重新带回来。

“老头子,你看这表走慢了。”她指着闹钟说。

“嗯,待会儿我拿到镇上修修。”我随口说着,心里清楚这闹钟几年前就坏了,但还是每天上弦,好像这样能维持某种生活秩序。

院子里,儿子已经起来了,正在摆弄他的那些设备。他最近几个月总爱穿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我几次想给他换掉,他总说:“爸,这衣服穿着舒服。”

其实我知道,那是他生病前在城里上班时常穿的一件。

儿子叫李安宁,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毕业那年正赶上互联网热,被一家大公司录取了。那时候,我和老伴高兴得不得了,村里人都羡慕,说李家的儿子有出息了,以后不用像他爹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那会儿,安宁每次回家都带着新奇的玩意儿。有一次他带回来一个小盒子,说是什么”智能音箱”,可以和它说话。我试着对着它喊:“明天天气怎么样?”结果那东西回答:“对不起,我没听清。”老伴在一旁笑得不行,说:“老头子,你那土味普通话,连机器都听不懂。”

安宁在城里扎下了根,一年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逢年过节,他总有各种理由留在城里。工作忙,加班多,交通难,女朋友过生日…借口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们也理解,年轻人嘛,城里热闹,哪像我们这山沟沟里,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

有一次,安宁回家过年,提起要把我们接到城里去住。我和老伴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

“咱在这住了一辈子,走不开啊。”我说。

“是啊,城里那房子小,你们那儿连个院子都没有,我咋种菜?”老伴附和道。

安宁不再提这事,但那天晚上,我听见他和他妈低声说话:“妈,你们也该享享福了。”

老伴回答他:“我们这把年纪了,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城里太闹腾,睡不着觉。”

房间里安静了一会儿,安宁又说:“这村里都没个像样的医院,你们身体要是有个啥…”

“嗨,我们这把老骨头,硬朗着呢,你别瞎操心。”

事后我才知道,安宁已经在城里看好了一套大房子,准备接我们过去。定金都付了,就等我们点头。

去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安宁的女朋友小陈打来电话,说安宁住院了。

“什么病?”我握着电话的手在发抖。

“肺炎,烧到39度多,现在在ICU。”小陈的声音有点哽咽。

“严重吗?”

“医生说…要观察几天。”

放下电话,我和老伴连夜收拾东西,坐最早的班车去了城里。到医院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安宁被转出了ICU,但还在高烧。医生说是工作压力太大,免疫力下降,加上办公室空气不好,导致肺部感染。

病房里,安宁躺在床上,脸色发白,额头上贴着退烧贴。见到我们,他勉强笑了笑:“爸,妈,你们来干嘛,我没事。”

老伴看着儿子这样,眼圈立刻红了:“你看看你,瘦成啥样了!”

病房的柜子上放着一个泡面桶,里面插着一支不知哪里来的野花,大概是小陈带来的。安宁的手机就放在旁边,不时震动,我瞄了一眼,全是工作群的消息,99+未读。

安宁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才出院。出院那天,他突然对我说:“爸,我想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

我愣了一下,没太当真:“行啊,回来住几天也好。”

“不是几天,我想回来住一段长时间。”安宁认真地说。

我和老伴都有点意外。小陈似乎早就知道这个决定,她说会经常来看他。

回家的路上,安宁一直看着窗外的风景,像是在思考什么。村口的那棵大槐树下,几个老头正悠闲地下着象棋,树旁边停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斗里装满了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

“爸,咱们村现在还有多少人?”安宁突然问。

“不到三百人吧,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安宁点点头,没再说话。

安宁回来后,前两个月就是在家休养。每天早上散步,然后在院子里晒太阳,偶尔帮我和他妈干点轻活。他把城里的笔记本电脑带了回来,有时候会坐在院子里敲敲打打,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在”远程工作”。

村里人见安宁回来了,都来串门,问他在城里过得怎么样,工资多少,有没有对象。安宁都笑呵呵地应付着,也不多说。

李二叔家的地里种了两亩西红柿,那年行情不好,眼看着都要烂在地里了。一天,安宁去他家玩,看见满地的西红柿,突然问:“二叔,这西红柿卖不出去吗?”

“唉,这不是价钱太低,运到市场上还不够车费呢。”李二叔叹气道。

安宁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然后鼓捣了一会儿。第二天,居然有三辆小货车开进村里,直奔李二叔家的地。原来安宁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说家乡的西红柿无公害,便宜又好吃,引来了城里一些团购的人。

李二叔乐得合不拢嘴,那天晚上硬是拉着安宁去他家喝酒。酒桌上,安宁说:“二叔,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吃绿色食品,咱们村的东西都是最天然的,就是没有销路。”

李二叔举着酒杯说:“那你有啥好办法不?”

安宁笑了笑:“我正在想呢。”

那晚上回家后,安宁在院子里坐了很久,天上的星星特别亮,蛐蛐在墙角叫个不停。我出去倒垃圾,看见他一个人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想啥呢?”我问。

“爸,你还记得我小时候,村里的地都种啥不?”

“啥都种啊,水稻、小麦、玉米、蔬菜,自给自足的。”

“现在呢?”

“现在?现在大多数地都荒着呢,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种不动,很多地就撂荒了。”

安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浪费啊。”

我当时也没太在意这个对话,就回屋睡觉去了。第二天早上,发现安宁的房间灯还亮着,他一夜没睡,电脑上画满了什么图表和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安宁变得忙碌起来。他开始走访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问他们家里有什么特产,会种什么,有什么手艺。起初,村里人都不太明白他要干什么,有的甚至背后议论,说李家的儿子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回来想搞什么歪门邪道。

有一天,安宁把村里几个种地大户叫到我家,摆了一桌酒席。席间,他拿出一叠打印好的资料,说要搞一个叫”互联网+农业”的项目。村民们大多一头雾水,但安宁说,只要按照他的方法种地,保证比过去赚得多。

王大伯是村里的老支书,看完安宁的计划后,第一个表态支持。他把自家闲置的三亩地交给安宁试验。安宁没让我们失望,他请来农业专家,测土配方,制定种植计划,搞起了有机蔬菜种植。

起初只有几户人家愿意参与,大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安宁也不着急,他说:“慢慢来,让大家看到效果才会信。”

安宁还在村口的废弃小学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工作室,里面架设了几台电脑和一些设备。村里通了宽带后,他就把工作室变成了”直播间”,每天在网上向城里人展示村里的田园风光和生产过程。

第一次直播时,他带着摄像头去了王大伯家的菜地,一边拔萝卜一边讲解:“这是我们村的有机萝卜,没有用任何化肥农药,大家看,土都是黑的…”画面里,王大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憨厚地笑着。

没想到这样朴实的画面反而引来了城里人的兴趣。很快,安宁建立的网店开始有了订单,村里种出来的蔬菜、小麦、玉米都有了固定的买家。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乌云压顶,眼看着要下大雨了。王大伯家的小麦刚收割好,还堆在场院里。安宁二话不说,召集村里的年轻人帮忙,大家齐心协力把小麦抢收进仓库。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要不是安宁组织得及时,王大伯一年的收成就要泡汤了。

“安宁,还是你小子有远见啊!”王大伯感激地拍着安宁的肩膀。

安宁笑着说:“大伯,这没什么,咱农村人不就是互相帮衬吗?”

这件事后,村里人对安宁的信任更深了。陆续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的计划中来。

转眼到了秋天,安宁的项目初见成效。参与的农户收入普遍比往年增加了三成以上。村里的气氛也变得不一样了,大家干活更有劲头,甚至有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听说家乡变化大,也回来看看情况。

安宁的女朋友小陈也经常来村里帮忙。她是学市场营销的,帮着设计了村里农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小陈很喜欢乡村生活,来了就不爱走,常常住上一周半月的。我和老伴也很喜欢她,老伴总说她勤快,会来事。

“安宁啊,你啥时候把小陈娶回家啊?”我趁着吃饭的时候问他。

安宁看了小陈一眼,笑而不答。小陈低着头,脸红了。

“着啥急啊,他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老伴数落我。

其实我知道,安宁在等他的事业稳定下来再谈婚论嫁。他这人一向是这样,认定的事就要做好才肯松手。

冬天到了,寒风凛冽,但安宁的热情丝毫不减。他又开始筹划新的项目——乡村旅游。他说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可以把村里的闲置房子改造成民宿,让城里人来体验农村生活。

村里的李婶子不信:“谁愿意来咱这破地方啊?连个像样的饭店都没有。”

安宁信心满满:“李婶,您家的手工面条城里人想吃都吃不到呢!”

就这样,在安宁的带领下,村里的几户人家开始尝试接待城里来的游客。刚开始只是零星几个,后来安宁在网上做了宣传,慢慢地客人多了起来。

李婶家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她手工擀的面条成了招牌。老杨头家的红薯干也卖出了好价钱。连平时不苟言笑的村长都笑呵呵地说:“安宁这娃子,真有两下子!”

今年春节前,县里的领导来村里视察,看到我们村的变化,当场决定拨款修缮村里的道路,还计划把我们村打造成”网红村”。

院子里,安宁正在和几个年轻人开会,讨论下一步的计划。他身上那件发白的衬衫已经换成了新的,但他还是习惯性地卷起袖子,露出手臂上的青筋。

老伴端着茶走过去:“你们年轻人忙,喝点水。”

安宁接过茶,笑着说:“妈,您也来听听,我们正讨论把村里的那片荒地改造成生态园呢。”

老伴摆摆手:“我这老太婆懂啥,你们年轻人商量就好。”

我靠在门框上,看着院子里热闹的景象。记得安宁小时候,这院子里就他一个孩子玩,显得空荡荡的。现在,院子里挤满了年轻人,谈笑风生,充满活力。

“爸,您说村里这两年变化大不大?”安宁走过来问我。

“大,太大了。”我由衷地说。

确实变化太大了。村口的小卖部重新开张了,老板是原来在外打工的小李;废弃的小学变成了农产品加工厂,专门加工村里的农产品;村里的道路修缮一新,甚至还装上了路灯;最让我高兴的是,村里的诊所也恢复了,每周都有医生来坐诊,我和老伴看病不用再跑远路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些是外出打工的回来了,有些是安宁从城里带回来的”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给村子注入了活力。

晚上,我和安宁坐在院子里乘凉。夏夜的风吹过来,带着稻田的清香。

“安宁啊,爸问你个事。”

“您说。”

“你当初在城里不是挺好的吗?为啥突然决定回来?”

安宁沉默了一会儿,说:“爸,您还记得我住院那会儿吗?”

“记得啊,差点把我和你妈吓死。”

“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在城市,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累死累活也就是个温饱。但在家乡,我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他指着远处的田野:“您看,这里的土地、空气、水,都是最好的资源,只是缺乏合适的方式去利用。我在城市学到的东西,正好可以用在这里。”

我点点头:“你比爸看得长远。”

“还有啊,”安宁笑着说,“城里是钢筋水泥森林,我住院那段时间,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这片星空。”

我抬头看了看,满天繁星闪烁,比城市里能看到的多太多了。

“对了爸,我和小陈打算下个月结婚。”安宁突然说。

“真的?太好了!”我惊喜地说。

“嗯,她也喜欢这里,我们商量好了,婚后就住在村里发展。”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儿子成家立业,还选择在家乡,这是我和老伴做梦都没想到的幸福。

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闲聊。李二叔见我来了,招呼我:“老李,来下盘棋?”

我摆摆手:“不了,今天得去县里接儿媳妇。”

“哟,小陈又来啊?”

“是啊,这次来住一阵子,她说要帮安宁筹备婚礼呢。”

李二叔笑着说:“安宁这孩子有福气,找了个好对象,还带领咱们村致富。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安宁倒好,从城里回来了。”

我心里满是自豪:“是啊,这孩子有想法。”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两旁的玉米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远处,几个戴着草帽的村民正在劳作,欢声笑语传来。我认出其中一个是去年刚回村的小张,原来在城里做销售,现在跟着安宁学习农业技术,自己承包了十亩地。

县城的汽车站,我老远就看见小陈站在那里等着。她穿着一件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戴着一顶草帽,手里提着一个行李箱。看见我,她开心地挥手。

“爸!”她喊道。

虽然还没结婚,但她已经开始叫我爸了。这声爸,叫得我心里暖融融的。

回村的路上,小陈兴奋地说着她和安宁的计划。他们准备在村里建一个小型的农产品研发中心,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爸,您知道吗?安宁现在在农业部门很有名气,他们还邀请他去做讲座呢!”小陈骄傲地说。

听着小陈的话,我想起了安宁生病那年。谁能想到,一场大病竟然成了转机,让他回到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村口的大槐树依旧,但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我以为儿子飞得越远越好,现在才明白,有些种子,只有落在故土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安宁不仅回来了,还带领着我们整个村子走向了富裕。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归宿吧。

车走到村口,远远就看见安宁站在那里等着。他穿着那件发白的衬衫,卷着袖子,脸上的笑容比夏日的阳光还要灿烂。

来源:橙子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