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晨光为嘉峪关的城墙镀上金边,戍边将士的剪影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络绎不绝的游客身影交叠——这是今日嘉峪关的日常,也是长城文化焕发新生、文旅经济蓬勃兴盛的生动写照。
当晨光为嘉峪关的城墙镀上金边,戍边将士的剪影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络绎不绝的游客身影交叠——这是今日嘉峪关的日常,也是长城文化焕发新生、文旅经济蓬勃兴盛的生动写照。
近日,记者就嘉峪关文旅发展的核心亮点,对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淑敏进行了专访。探寻这座雄关如何在守护历史中激活未来,以“保护—研究—展示—消费”的全链条发展模式,让千年长城绽放时代光彩。
政策护航:为文旅发展注入“强心剂”
“政策是文旅产业的‘压舱石’,我们既要守护好长城的‘筋骨’,也要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赵淑敏的话,道出了政策保障的核心要义。嘉峪关市以精准施策为笔,在文旅发展的蓝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上半年,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政策的实效:据《2025年上半年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回眸》显示,1至6月嘉峪关共接待游客534.7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83亿元,两项数据均保持双位数增长,延续了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态势。而这背后,则是政府的鼎力支持——上半年,嘉峪关共兑现上一年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补贴奖励资金200余万元,像一场“及时雨”,让文旅企业轻装上阵。
冬春淡季的“破冰”之举更显政策智慧。通过携程、抖音平台发放文旅消费券,联动方特丝路神画提前开园,一系列“暖心”举措让淡季不淡。《2025年1—2月嘉峪关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显示,1至2月,嘉峪关市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63480.6万元,同比增长16.5%;共接待游客人数96.45万人次,同比增长20.41%。其中2月单月旅游收入同比激增43.21%,足以说明政策对市场的撬动作用。
科技赋能:让千年长城“活”起来
“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谈及科技赋能,赵淑敏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长城文化的展示效果和游客体验。在嘉峪关关城景区,引入了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3D全息投影让断壁残垣‘重现’繁华,V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古代战场,科技正以温柔的方式唤醒沉睡的长城。”
作为全国唯一以长城专题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的城市,嘉峪关以创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为契机,持续加大文旅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力度,激活文旅新质生产力,创新构建“政策扶持+数字赋能+集群发展”三维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专班推进、资金撬动、服务保障等举措,成功打造了中国首部原址实景长城文化沉浸式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在投运当年火爆出圈,受到社会各界及各地游客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3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10多次被央视宣传报道,带动关城景区单日游客峰值达5.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累计运营7个多月收益近1000万元,将“天下第一雄关”从地理地标升级为文化超级IP,为新时代文化遗产赋能区域发展提供“嘉峪关方案”,推动以长城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出海。
更令人期待的是“数字长城”新图景已全面铺开。今年,嘉峪关正加速推进“飞跃嘉峪关”影院级VR互动体验馆、“长城边塞风云”沉浸式数字体验馆等项目,目前已争取省级专项资金500万元,带动视果科技、光影百年等企业投资8500万元。“未来,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站’在悬壁长城上俯瞰丝路驼队,或是‘参与’长城的修筑过程。”赵淑敏描述的场景,正在从构想变为现实。
项目落地:织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在项目建设上,嘉峪关市成果斐然,三大景区“贯通”是里程碑式的突破。今年,关城、关城里、方特丝路神画实现全面贯通,嘉峪关文物景区新游客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游览体验。
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智慧停车场,投资约3000万元,6万平方米的空间里科学分布着2064个车位,其中78个新能源车位与41个无障碍车位,尽显人文关怀与绿色理念。地磁传感器与视频监测技术如同“智慧眼睛”,实时捕捉每个车位的使用状态,数据瞬间传至管理中心,再通过入口大屏、导航小程序同步推送,让游客从“绕圈找位”的焦虑,切换到“一键锁定空车位”的从容。随着技术迭代,车位预约、无感支付、充电桩联动等功能将逐步上线,让“便捷”延伸至出行全链条。
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逆袭”同样精彩。通过投资1.57亿元实施湿地科普展示、停车场改造等工程,这个昔日的戈壁湿地已升级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集露营、观鸟、研学于一体的生态乐园。一位带孩子来景区露营的家长开心地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戈壁滩上难有这样的好地方,这次带孩子来草湖,他蹲在栈道上看了半个钟头候鸟,念叨着‘原来鸟儿的家这么美’,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比在家看绘本生动多了。”今年“五一”假期,这里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孩子们在湿地栈道上观察候鸟,大人们在星空下露营,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随处可见。
业态创新:解锁文旅消费“新玩法”
“文旅经济要‘火’,就得懂游客的‘心’。”赵淑敏认为,业态创新的关键是从游客需求出发,让体验超出预期。她表示:“我们积极拓展文旅新业态,除了传统的文物古迹游,还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开发研学产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长城文化。此外,还依托酒钢等企业,开发了工业体验之旅,让游客了解钢铁生产流程。乡村旅游则以周边乡村为依托,推出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丰富了文旅消费场景。”今年,关城景区研学基地已接待近10万人次学生,而关城景区、方特丝路神画、城市博物馆更被评定为首批甘肃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新业态的“跨界融合”更添活力。讨赖河沿岸的艺术交流创作教室,成了画家们的“灵感源泉”,“我在嘉峪关画长城”活动已吸引百余位艺术家驻留创作;低空旅游项目正在计划中,未来游客可乘直升机俯瞰长城与戈壁的壮美交织;夜间经济持续升温,关城的“星空夜宴”、关城里的民俗夜市,让“昼游雄关、夜品文化”成为新潮流。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赋能,从项目落地到业态创新,我们全力以赴的,正是让长城文化乘势而上,在时代浪潮中把握蓬勃机遇,让这份厚重的优秀文化‘活’在当下、‘火’向未来。”赵淑敏总结嘉峪关文旅发展的核心。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落地、更多融合业态的涌现,嘉峪关必将在守护历史根脉的同时,持续激活文旅经济的澎湃动能,让“天下第一雄关”的传奇,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绽放新的光芒,成为更多人心中“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文化旅游胜地。(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栎)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