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网民: 为何古代韩国不征服中国? 评论让他们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05:39 1

摘要:韩国网络上曾有人发起过一场讨论:“为什么古代韩国不征服中国?”这个问题传到海外历史论坛,外国网友一脸错愕:“我们知道中国很强大,但没听说过韩国很强大。高句丽很强大,但那不是韩国啊。韩国三面临海,面对中国能做什么?游过去吗?”

韩国网络上曾有人发起过一场讨论:“为什么古代韩国不征服中国?”这个问题传到海外历史论坛,外国网友一脸错愕:“我们知道中国很强大,但没听说过韩国很强大。高句丽很强大,但那不是韩国啊。韩国三面临海,面对中国能做什么?游过去吗?”

更有人一针见血:“韩国大部分时间是中国的附属国,实力差距一眼就看出来,还斗争个毛线?”

连许多韩国网友自己都看不下去这种讨论。一位网友无奈留言:“除了弱小没有别的原因,如果能打得过,为什么还要每年进贡呢?”

事大主义下的朝贡史

翻开历史长卷,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关系脉络清晰可见。早在商朝末年,商纣王的贵族同胞箕子逃难至朝鲜,建立了半岛第一个政权,箕子朝鲜。此后卫满朝鲜、汉四郡、高句丽、新罗、高丽、朝鲜等朝代相继出现,但始终未能脱离中原王朝的影响。

自中国元代一直到清代,朝鲜一直是中国的朝贡国。朝鲜国王对中国皇帝称臣,中国则以宗主国的身份提供保护。这种关系在明朝达到制度化,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将朝鲜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并解释:“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朱元璋这段话揭示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核心思维:领土扩张需计算成本与收益。朝鲜半岛“僻在一隅”,经济价值有限,征服它既耗费巨大,管理成本又高,不如维持朝贡关系来得实际。

历史上朝鲜政权深谙此道,奉行“事大主义”为基本国策,谁强大就服从谁,只要不实质损害其独立地位,甘愿俯首称臣。正是这种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让朝鲜半岛在东亚强权环伺中保持了相对独立。

穷山恶水

抛开政治智慧,单看地理条件,朝鲜半岛也从未具备“征服中国”的资本。

朝鲜半岛多山,与中国接壤的北部更是山脉连绵。这种地形对进攻方是噩梦,对防守方却是天然屏障。历史上中原王朝即使有意征服朝鲜,也面临巨大困难。

更关键的是,辽东地区是必经之路,而这里长期被契丹、女真等强悍民族控制。中原王朝自身都难以长期掌控辽东,更遑论以此为跳板征服朝鲜。五代十国之后,宋朝与朝鲜半岛之间隔着辽、金等政权,连直接接触都困难,谈何征服。

朝鲜半岛南部的情况更不乐观。汉朝史料记载,马韩地区有54个城邦(实为村落),辰韩有24个,共计10万余户。但“地狭民贫”,文明程度极低,马韩人“没有男女之别,住在坟头一样高的土屋里,不会骑马,不会使用耕牛”。这样落后的地区,即使征服了又能带来什么价值?

后勤补给的致命难题

即便不考虑政治智慧和地理障碍,单从军事后勤角度看,古代朝鲜政权要征服中国也是天方夜谭。一位美国学者点出关键:从长安到韩国南部,大军需要行进一年多

在古代完全依靠人畜运输的条件下,如此漫长的补给线意味着什么?这位学者做了个生动比喻:“供应链被拉得太长,导致补给部队在前往前线时消耗了绝大部分口粮。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点了外卖,但是司机饿了,在路上把你的食物吃了。”

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朝鲜用兵,也饱受后勤之苦。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太宗两度亲征,耗费巨大却无功而返。唐太宗这样的军事天才都止步于辽东,充分说明跨越半岛征服中国的难度。

反观中国历史,唯一成功征服并长期统治朝鲜半岛的只有元朝。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骑兵军团和后勤体系与朝鲜半岛政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网络激辩

当“为何古代韩国不征服中国”的问题被抛到国际论坛,韩国网友的反应五花八门,形成了一幅历史认知的浮世绘。

部分网友试图从历史中寻找“高光时刻”:“高句丽时期韩国就曾经击退了隋朝和唐朝,占领了中国东北。”这种说法将高句丽等同于现代韩国,却忽略了高句丽实际上是中国少数民族扶余人建立的政权,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关系不大。

更有奇谈怪论将原因归于儒家文化:“因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人爱好和平,担心扩张百姓会受苦。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会获胜的吧。”这种解释让外国网友啼笑皆非,若真如此,为何历史上朝鲜半岛从未停止过内部征伐?

值得欣慰的是,更多韩国网友展现出清醒的历史观:“不扩张就是因为不够强大。如果能打得过,为什么还要每年进贡呢?”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反而赢得国际网友的尊重。

历史书写的深层脉络

韩国部分网民对历史的“创新解读”,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认知脉络。

朝鲜王朝时期,韩国形成了独特的“小中华”意识,自视为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这种意识在甲午战争后经历巨变,但仍是韩国文化认同的重要底色。当中国在近代积贫积弱时,韩国一度认为自身才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学术体系被强行纳入日本帝国框架。京城帝国大学将中国史分解为“支那史”和“满鲜史”,试图重构符合日本殖民利益的东亚秩序。这种殖民学术遗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的历史认知。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扭曲了历史研究。直到今天,韩国学界仍有少数人提出“中国企图独霸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控制权”等观点,将历史上中国的援助解读为“中华主义的霸权意识”。这些观点虽非主流,却助长了民间的历史误解。

韩国历史论坛上,一位网友曾试图用“高句丽击退隋唐大军”的论点证明祖上“阔过”,却被同胞怼得哑口无言:“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关我们三韩子孙什么事?”

这种难得的清醒,倒映出朝鲜半岛三千年务实自守的生存智慧,事大不是屈辱,而是小国在强邻环伺中延续文明的生存之道

当韩国网友自嘲“除了弱小没别的原因”时,他们无意中道破了地缘政治的本质规则:疆域大小从来不是文明的标尺,能在历史长河中守住自己的文化血脉,才是真正的智慧。

来源: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