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替皇后想办法。他知道后宫有个姓刘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李忠,这刘氏出身卑微,如果她的儿子能被立为太子,肯定会对皇后感恩戴德、亲近依靠。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35
话说唐高宗李治继位三年了,因为王皇后一直没生下儿子,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心里不免有了废后的心思。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替皇后想办法。他知道后宫有个姓刘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李忠,这刘氏出身卑微,如果她的儿子能被立为太子,肯定会对皇后感恩戴德、亲近依靠。
于是,柳奭就去找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这些重臣一个一个地商量,请求立李忠为皇太子。
高宗就下旨举行了立太子的典礼,还命令把李忠交给王皇后抚养。
王皇后这下挺满意,但还有一件事让她心里不踏实。后宫里有个萧良娣,长得非常漂亮,深受高宗宠爱,已经被册封为淑妃,还生了个儿子叫李素节。因为母亲得宠,李素节被封为雍王。
王皇后妒火中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萧淑妃和她儿子的坏话,挑拨离间。萧淑妃听到风声,哪肯忍气吞声?免不了要反唇相讥,骂回去。
高宗既不好偏袒皇后,也不好偏袒萧淑妃,真是左右为难。他索性把两个人的话都当耳边风,自己去找心上人寻欢作乐,图个清静。
这时候,高宗为父亲太宗守孝的三年期限已满,正好赶上太宗的忌日,高宗就亲自去佛寺进香。
他倒不是真的迷信佛法要为父亲超度,真正的目的是去探望当年的武媚娘(武则天),兑现以前许下的约定。
就因为他这一去,引来了一个天大的祸患,又把后宫搅得天翻地覆。
再说武媚娘,自从被打发出宫削发为尼后,本是剪断情丝想一心念佛。但那美好的春光和秋月,总是惹人愁思;一个人睡在冷冰冰的被窝里,长夜漫漫,更是勾起了无数怨恨。她哪里熬得住这种寂寞?只好找点“野味”来解解馋。凑巧白马寺里有个和尚叫冯小宝,长得眉清目秀,武氏就和他勾搭上了,两人偷偷摸摸,男欢女爱,倒也算成了一对“秃头鸳鸯”。之前在宫里的那些滋味,她倒也暂时抛到脑后了。
这天,她听说皇帝要御驾要来寺里,不觉触动了旧情。她料定高宗这次来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于是就精心打扮,穿得簇新,出门去迎接皇帝。(正史里没记载这个寺的名字,通俗小说里有的说是感业寺,有的说是兴龙寺。)
高宗下了轿辇,走进寺中,只见桃花还和当年一样盛开,那张美丽的脸庞也依然还在,只是头上没了华丽的发髻,两鬓不再是乌黑的秀发。但除此之外,那风姿体态,一点没变,甚至还更有韵味了。
高宗不由得悲喜交加,情绪激动,勉强对着佛像上了香,就命令侍卫们在外面等候,自己拉着武氏进了禅房。
武氏跪下磕头,哭着说:“陛下已经登上皇位,难道是忘了当年‘九龙玉环’的旧约了吗?”
高宗赶紧用手扶起她,替她擦眼泪,安慰她说:“朕哪里忘了你呢?只因为守丧的期限没满,不方便召你入宫。今天特地亲自来,就是为了你呀。你可以开始留头发,等朕召你进宫就是了。”
武氏这才收住眼泪,说:“陛下如果真的不嫌弃我这卑微之人,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说完,就轻轻地坐在高宗的膝盖上,诉说着这三年来的苦处。说一句,掉一滴眼泪,像珍珠似的,引得高宗也呜咽起来。
武氏见高宗伤心了,立刻又换了一副面孔,摆出那种柔媚入骨的姿态,差点把高宗的身体都给融化。要不是青天白日,恐怕当场就要行云布雨了。
高宗又温柔地说了好些情话,然后才硬着头皮,走出禅房,传呼侍卫等人,上轿走了。临走时还回头看了武氏好几次,武氏也用那娇媚的眼神回望着他,直到两人离得远了,才各自回去。
高宗回到宫里,时时刻刻惦记着武氏,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王皇后在旁边仔细观察,猜到高宗肯定有别的心思,就婉转地询问。高宗瞒不住了,就把实情告诉了皇后。没想到皇后一点也不阻止,反而极力怂恿高宗,赶快把武氏接进宫来。
原来王皇后心里打着小算盘:她觉得武氏一进宫,萧淑妃肯定会失宠。这样仇人就多了一个对手,而自己则多了一个帮手。这其实是一条离间计,所以她故意怂恿,表现得非常欢迎。
高宗高兴坏了,经常派太监去打探,问武氏的头发长得怎么样了,能不能稍微长点扎起来了?
说来也奇怪,武氏留头发没多久,就又是满头乌发,再加上一点假发辅助,盘成云髻,居然和当年在宫里的时候差不多一样了。她当下就告别了情夫和尚冯小宝,跟着太监进宫,拜见高宗。
高宗见她容貌丰美,头发浓密,更加欢喜,就带她去见王皇后。王皇后竟然笑着出来迎接。武氏连忙跪下,接连磕头,慌得王皇后赶紧回礼,嘴里还说了许多谦虚的话。
武氏也恭维了皇后好几句。
这两人都是在做戏,看起来真是有趣。
皇后就安排她住在正宫旁边的院子里,还拨了好些宫女早晚伺候。到了傍晚,还为高宗贺喜,为武氏接风。
高宗坐在上座,武氏坐在下座,王皇后坐在旁边作陪。席间有说有笑,气氛看起来很融洽,没什么规矩拘束。但武氏却假装非常恭敬谨慎,一点也不敢放肆。
等到酒席散了,皇后回自己的宫去,高宗就抱着武氏上床了。这一夜的颠鸾倒凤,和当年偷偷摸摸私通时的感觉完全不同。以前是欢喜中带着害怕,现在则是快乐到极点,无忧无虑。何况这武氏本性就像媚猪一样妖娆,就连英明如唐太宗,当年也被她迷惑,更别说现在的唐高宗了。
高宗收纳了武氏之后,越看越爱,越爱越怜惜。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她才好,才能安心。再加上王皇后在旁边不停地说好话,天天夸赞武媚娘,说她多么殷勤,多么温柔恭敬,更让高宗喜欢得不得了,立刻就晋封武氏为“昭仪”。
这下可苦了萧淑妃,凭空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免不了恨上加恨,愁上加愁。
武氏则一心一意地巴结讨好王皇后,根本没把萧淑妃放在眼里。萧淑妃气极了,跑到高宗那里去告状诉苦,高宗完全不理睬,反而更加冷落她。
武氏既然已经挤垮了一个萧淑妃,就想更进一步,扳倒王皇后。
陷害萧淑妃,武氏用的是上交皇后的策略。陷害王皇后,用的则是结交下层宫人的策略。
王皇后平时对待宫女下人,并不怎么宽厚恩惠。她的母亲柳氏经常出入皇宫,自以为身为皇后的母亲,不必太多讲究礼节。因此,宫里的女官以下的人,往往在背后说她们的闲话,颇有怨言。
武氏就趁机下手,先是千方百计地拉拢那些女官等人,每次得到皇帝的赏赐,全都分给她们。宫女们当然感激不尽,心甘情愿做武氏的眼线和爪牙。武氏于是就让她们监视皇后,皇后的一举一动,没有不知道的。
可是,奈何王皇后的行为,并没有什么逾越法规的地方,一时找不到借口。武氏只好静下心来等待时机。
不久,武氏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满心希望能生个儿子。没想到居然生下一个女儿。武氏大失所望,但转念一想,生女儿虽然没用,但索性就在这个女婴身上,想出陷害皇后的毒计来。
一天,武氏在宫里闲坐着,忽然听说皇后驾到。武氏急忙叫过一个贴身宫女,秘密嘱咐了几句话,自己却闪身躲进旁边的房间藏了起来。
王皇后走进武氏住处,众宫女一齐跪下迎接。王皇后问起武氏在哪里,宫女回答说到御花园采花去了,想必马上就回来。皇后就随便坐下等。忽然听到床上有婴儿“呱呱”的哭声,就又站起身走到床边,抱起武氏刚生不久的女儿,逗弄了一会儿。
从来自己没生的人,最喜欢小孩子,一旦抱在怀里,比对自己亲生的还要怜爱。那女婴被她抚摸逗弄,停止了哭声,笑了起来。玩了好一会儿,才又沉沉地睡去。
王皇后于是就把她放下,用被子盖好。见武氏还没有回来,等不及了,就出宫自己回去了。
武氏听说皇后已经回去了,就从侧室出来,悄悄地走到床前,掀开被子一看,那女孩正睡得熟。她竟然狠下心来,咬紧牙关,伸出两只手,掐住了女婴的脖子。
可怜这女孩被掐,连声音都叫不出来,四肢抽搐了一下,就断气了。武氏仍然用被子盖上,专门等着高宗到来。
高宗每天退朝后,必定会到武氏这里来谈情说爱。不到半刻功夫,果然看见皇帝驾到。武氏手里拈着花朵,迎接高宗进宫。
高宗笑着对武氏说:“美人爱花,大概是天性相通。只是拿花来比你,花好像还自觉惭愧不如你呢。”
武氏也微笑着说:“陛下用这么温暖的话夸奖我,我哪里敢当?只不过我向来有爱花的癖好,所以刚才正从御花园采了花,恭候陛下呢。”
高宗就不再说什么,目光转向床内,问道:“女儿还在熟睡吗?”
武氏回答说:“已经睡了好久了,这会儿想必该醒了。”便让侍女去把女孩抱来。
侍女掀开被子一看,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武氏催问道:“莫非还在睡着?怎么不把她抱来?”
侍女才结结巴巴地吐出一个“不”字。武氏假装不明白,自己走到床前去抱孩子。手刚碰到孩子的尸体,嘴里就先号哭起来,惹得高宗也又惊又疑,走近床边仔细一看,那婴儿已经死了!忍不住掉下几滴痛心的眼泪。
武氏哭着问侍女们:“我去御花园采花,不过隔了一会儿工夫,好好一个婴儿,为什么就闷死了?莫非你们跟我有仇,合伙谋害了我的女儿吗?”
众侍女慌忙跪下,齐声说“不敢”。
武氏又说:“你们如果都是好人,难道是有鬼吗?”
众侍女说:“只有王娘娘刚才来过一趟,还看见她坐在床边抚摸小孩,过了一会儿就走了。”
武氏便捶胸顿足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句句都怨恨着王皇后。
高宗却沉着脸说:“皇后未必会下这样的毒手,你不要瞎怀疑!”
武氏听了这话,示意宫女们都退到门外,然后自己呜呜咽咽地向高宗诉说皇后的过错。
一番流言蜚语和诬蔑,煽动得高宗也变了脸色,忍不住大声说道:“如此狠毒的妇人,天理难容!要不是你说出来,朕还像在做梦一样。朕决定把她废掉了!”
武氏又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连忙向高宗摆手,并且说道:“废皇后可是天大的事,陛下不应该因为我的话就莽撞行事。况且满朝大臣,没人知道内情,哪有不出来劝阻的?还请陛下三思,宁可赶走我,也不能废掉皇后啊。”
高宗说:“只要太尉长孙无忌同意了,这事就好办。他是朕的舅舅,而且亲自接受了先帝的遗诏辅佐朕。朕这就去和他商量一下。”
武氏看高宗已经下定决心,就想跟着高宗一起去。高宗当然答应,就在当天黄昏,带着武氏乘坐便辇,一起来到太尉长孙无忌的府第。
长孙无忌听说高宗突然到来,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一时猜不透,只好急忙穿好正式衣冠,出门恭迎。高宗携着武氏下了轿辇,一起走进门。无忌跟着进去,因为看到有武氏跟着皇帝一起来,只好叫自己的妻妾出来到客厅作陪。
彼此闲谈了好久,高宗也没有要走的意思。无忌满肚子疑问,又不便让他干坐着,当下就设宴招待。高宗还特地下令,让男男女女坐在一起喝酒。无忌不好违背,就遵旨坐在一起。
酒过几巡,武氏问起无忌的儿子们。长孙无忌就叫儿子们出来拜见皇帝。他的长子名叫长孙冲,已经官任秘书监。此外还有三个庶出的儿子,都是无忌宠爱的姬妾生的,最大的还不满二十岁,其余的才十几岁,都还没有官职。
武氏就趁机对高宗说:“舅舅是国家的元勋,按理全家都应该受到恩荫。希望陛下推广恩典,加以赏赐,让舅舅全家都沾光,这才是酬报功臣的盛大典礼啊。”
高宗听了,当场就授予无忌的三个庶子都为“朝散大夫”的官职。无忌坚决推辞,高宗不答应,只好让三个庶子拜谢皇恩。
接着,高宗喝得有点醉了,略微提到皇后没有儿子,而且有嫉妒凶悍的情况。
长孙无忌这才有点明白皇帝的来意,但他一味地装傻充愣,一句实质的话也不答,或者用别的话岔开。
高宗心里很不高兴,就下令撤席,打算回宫。武氏还谈笑自如,和长孙无忌的妻妾等人握手道别,才跟着高宗离去。
第二天,高宗又派太监押送着十车金银珠宝、绸缎丝帛,送给长孙无忌。无忌冷笑了几声,只酌情收下几件东西,大部分都让太监原封不动地带回去了。
到了晚上,忽然由礼部尚书许敬宗进府拜见,和长孙无忌秘密谈起皇帝想立武氏为后的意思,劝他带头顺从。
长孙无忌严肃地说:“这件事我不敢参与意见。”
许敬宗再三劝说,反而惹得无忌动了气,责备他迎合君主做坏事,罪无可恕。许敬宗只好闷闷不乐地自己走了。
又过了几天,高宗退而求其次,想晋封武氏为“宸妃”。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都上书说,本朝后宫制度,只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称号,并没有“宸妃”这个名号,不应该由陛下特地增加。于是高宗又不便下诏,暂时作罢。
阴险凶狠的武昭仪,日夜谋划,想夺取皇后之位,偏偏被各方面阻力打消。自己又找不到别的理由可以借题发挥,没办法,只好暂时忍耐。
偏偏老天爷有意要祸害唐朝,竟然让武氏第二次怀孕,十月怀胎期满,竟然生下一个男孩!高宗得意得不得了,取名为李弘。
武氏既然生了儿子,又多了一重希望,便又想出一条最凶最毒的计策来陷害王皇后。
原来,武氏早已和尚宫以下的宫女等人买通串通好了。于是就吩咐她们准备一个木偶人,上面写上高宗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用钉子钉住,然后悄悄地埋在王皇后的床底下。布置好后,就秘密报告高宗,让高宗自己去查看验证。
高宗果然跑到后宫,命令太监挖掘王皇后的床下,果然找到了那个木偶人,不由得怒气冲天,指着王皇后质问:“朕和你有什么仇?你竟忍心用这种妖术来诅咒朕!”
王皇后莫名其妙,只吓得浑身发抖,跪下说道:“臣妾实在不知道这件事,请求陛下彻底追查!”
高宗怒气冲冲地说:“明明是在你的床下挖出来的,还想抵赖吗?”
王皇后又哭着说:“我侍奉陛下多年,陛下也应该了解我,难道我会无缘无故地谋害陛下吗?”
高宗根本不听她解释,拿着木人,径直回到武氏宫里。武氏看着那木人,装出非常气愤的样子,几乎要咬碎银牙。但看到高宗怒不可遏,反而假惺惺地用好话劝解,请高宗息怒,保重身体。
这一擒一纵的手段,像高宗这样愚笨柔弱的人,怎么能不落入她的圈套?当晚,她就服侍高宗安睡,在枕头边嘀嘀咕咕说了半夜话,才安静下来。
第二天一早,高宗出去上朝。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率领百官进入大殿。朝见完毕之后,高宗看着长孙无忌、褚遂良以及李勣、于志宁说:“朕有重要事情要和你们商量,你们暂且留在朝堂,等朕召见!”说完,就转身回内宫去了。
长孙无忌等人退入朝房等候。马上有太监出来对他们说:“今天废皇后的事,是必定要执行的,希望各位不要违背圣旨。”长孙无忌呵斥太监,让他退下。
不一会儿,有内廷诏书传出:将吏部尚书柳奭(王皇后的舅舅)贬为荣州刺史;提升中书舍人李义府为中书侍郎。
长孙无忌看了诏书后,对李勣说:“柳奭是皇后的舅舅,无缘无故被贬官。李义府这个人非常阴险,和许敬宗狼狈为奸。我之前已经奏请将他外调,现在反而有诏书提升他。皇上的心意已经可以知道了。这次我们是不得不争了,还希望诸位能助我一臂之力!”
见李勣没有吱声,褚遂良便接口说:“太尉是皇上的舅舅(指长孙无忌),司空又是功臣(指李勣)。如果进言触怒了皇上,反而会让皇上落下抛弃亲戚、忘记旧功的恶名。只有我褚遂良,出身平民,没有立过战功,却身居高位,又受了先帝的遗诏辅政。今天如果不以死争谏,将来还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
褚遂良话还没说完,已经有旨意传召他们四人进去。四人快步走进内殿,高宗就当面告诉他们:“皇后竟敢施行巫蛊邪术,谋害朕,朕决心要把她废掉!”
褚遂良立即跪下劝谏道:“皇后出身名门,德行完美,应该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情。”
高宗就从袖子里拿出那个木偶人,并且说了挖掘出来的情况。
褚遂良又说:“怎么知道不是别人陷害,买通宫中侍女,偷偷放在床下的呢?陛下如果仔细追查,自然能水落石出。”
高宗又说:“就算这件事不是真的,皇后没有儿子,也犯了‘七出’之条(古代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是第一条)。现在武昭仪品德性情温柔,而且已经生有儿子,正好可以代替皇后主持后宫。朕已经决定这样做了。”
褚遂良高声说道:“陛下难道忘了先帝的遗命吗?先帝临终的时候,曾经拉着陛下的手,对着我们这些大臣说:‘朕的好儿子好儿媳,今天就托付给诸位了。’陛下的话还在耳边,怎么就忘了呢?皇后并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突然废掉!”
高宗气得脸色大变。这时长孙无忌接话道:“遂良说得对,希望陛下三思!”
高宗于是说:“你们先退下吧,明天再商议!”
长孙无忌等人只好退出。
长安县令裴行俭听说了这件事,去拜见长孙无忌,正好中丞袁公瑜也在座。裴行俭忍不住问道:“皇上将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这事是真的吗?”
长孙无忌说:“确实有这个动议。”
裴行俭说:“武昭仪如果被立为皇后,必定会成为国家的大祸患,太尉不可不争啊!”
长孙无忌叹息道:“不是不想争,只怕争也没有效果,怎么办呢?”
裴行俭又激动地劝了几句,就告辞了。
那个袁公瑜也起身告辞,一走出长孙无忌的家门,立刻跑去通报武昭仪的母亲杨氏。杨氏连夜入宫报告武氏。第二天就颁下诏书,将裴行俭贬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长史。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凌晨入朝,正好诏书下来。长孙无忌看着褚遂良说:“又一个被贬了,我们该怎么自处呢?”
褚遂良说:“履行昨天的约定,死谏!”
长孙无忌左右看了一下,百官都在,唯独不见司空李勣,便说:“李司空为什么没来?”
正说着,上朝的景阳钟响了,天子临朝,无忌等人按次序鱼贯而入。
高宗等群臣肃立站好,就又说起换皇后的事。褚遂良立即跪下奏道:“陛下如果一定要更换皇后,也应当从世家大族里选择。武昭仪曾经侍奉过先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如果再立为皇后,岂不是让后世讥笑?臣今天触怒陛下,罪该万死。”
说完,就把上朝拿的朝笏呈上,并且磕头直到流血,说:“把笏板还给陛下,请求放我回老家种田去吧。”
高宗恼羞成怒,命令左右侍卫把褚遂良拉出去。褚遂良刚起身要出去,忽然听见帷帐后面发出一个女人尖厉的声音:“为什么不扑杀这个老家伙?!”
长孙无忌一听,料想是武氏在说话,便出班奏道:“褚遂良是接受先帝遗命的顾命大臣,即使有罪,也不应该施加刑罚。”
韩瑗、来济等人也流着眼泪极力劝谏。高宗这才让褚遂良退朝,自己也罢朝回内宫去了。
这天晚上,高宗特地召李勣入内宫。
李勣本来借口有病,不参加早朝。武氏就此知道他的心思与长孙无忌等人不同,就劝高宗秘密召他入宫,商量换皇后的事宜。
李勣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这只是陛下家里的私事,又何必用问外人呢?”
高宗立即被点醒,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朕的心意早就决定了。”
李勣出宫后,又有许敬宗在外面大肆宣扬支持立武氏,这一系列事情最终促成了废王立武这件大错事。
各位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吗?我们下篇再来细说。
来源:深度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