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毕节这里有个“秘密军工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8:21 1

摘要:1939年夏,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筹建中国第一座发动机制造厂,以改变航空发动机完全仰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大定县(今大方县)羊场坝

地处莽莽群山之中

抗战期间大后方

有一个秘密的军工厂

大定发动机制造厂

它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并成功自行设计生产出了

国内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1939年夏,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筹建中国第一座发动机制造厂,以改变航空发动机完全仰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筹备处初拟于昆明安宁县,但昆明屡遭轰炸,筹备处厂房亦遭波及,故于1940年搬迁至贵州大定县羊场坝的乌鸦洞、清虚洞。1941年元旦,“大定发动机制造厂”正式成立,对外称“云发贸易公司”或“云发机器制造公司”,李柏龄担任厂长。

大定厂第一任厂长李柏龄和第二任厂长王士倬(图源: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史话《航空工业老照片1》)

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12月,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荒凉的羊场坝盖起了办公楼、车间、宿舍。航发厂的整个基建工程得以竣工,中国第一座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在乱石丛中拔地而起!

乌鸦洞厂房远景。1942年底厂房刚落成,现场尚未清理。(图源: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史话《航空工业老照片1》)

生活区、生产区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生产发动机的主要厂房建在乌鸦洞内,为三层木质结构建筑,底层为器材库,二层为机工课(包括机械加工、工具制造、热处理、电镀等车间),并设有五金库,第三层为装配课、成品库、工具库等,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洞口厂房部分用巨石砌成护墙,洞口有通风设备,使洞内空气流通。距离厂区仅2公里多的清虚洞也被征用,用来建造火电厂、翻砂厂、螺旋桨厂等。

(图源:大方广播电视台)

全厂编制初定官佐28员、机械士100员、学徒30员、士兵37员。建厂伊始,还从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大学招募1941年应届毕业的20余名学生充任技术员。其员工及眷属一度高达2000余名。

大定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设计规模,为具有年产赛克隆G105型1050匹马力航空发动机300台的生产能力。

励精图治,克服千难万险,航发厂于1943年开始正式运转,但因战争期间原材料匮乏、滇缅公路又遭敌封锁,直到1945年春才完成了第一台国产G105发动机的试制。

1945年第一台“赛克隆”1050马力大型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在试车台上试车完毕时所摄。旁立者为研究课长曹友诚博士。(图源: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史话《航空工业老照片1》)

到1946年底,厂里完成整体装配的发动机32台,其中编号为34639和34640的两台发动机,经安装在C47-A273号运输机上作动力源,接受自昆明直飞南京的试运转,发动机巨大动力,使飞机腾空而起,冲向蓝天,几小时后,在南京安全降落,经测试,发动机技术性能良好。

同年,大定羊场坝航发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航空发动机生产型号,向美国莱克敏厂购买生产185马力莱克敏发动机的生产专利,次年又向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购买NeneI型喷气式发动机的生产专利。因战争结束之后政府缩减军事经费,航发厂并没有得到其他经费维持发动机生产,中国第一次的发动机量产于是停顿。在停产发动机之后,航发厂转型制造汽车零配件,包括活塞、活塞环、活塞销与汽缸套。

在当时中国整体工业条件不足和万般艰困的情况下,大定厂汇集了国内一流的航空工业人,他们不计个人待遇、名利、研究环境,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山野岭之中,创立了一座远超过当时中国科技水平的现代化工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后来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回忆道:“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小厂,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就有8位,包括厂长李柏龄。副厂长是从德国回来的。总工程师李耀滋是从麻省理工回来的;还有钱学榘,他是钱学森的堂兄,是搞机械加工的;张汝梅是搞工具设计的,曹友诚是搞冶金的,程嘉垕是搞铸造的,梁守槃搞飞机发动机。这些人都是美国、欧洲回来的,不少是MIT的硕士、博士。在那个时候,这些人抱着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航空救国的信念,在那么一个艰苦的地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真是不简单!”

大定厂培养的中国第一批优秀的航空工业技术人才,成为往后海峡两岸航空工业的骨干。

斯人已逝,遗址仍存

老一辈航空科技精英

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所体现的

奋斗和抗争精神

将永远镌刻在后人的记忆中

永远不会被遗忘

统筹策划:史无双 梁慧颖作者:吴南剑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来源:毕节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