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杂志总第274期 | 银发留学: 一场跨越年龄的求知冒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08:03 1

摘要:曾几何时,“退休”二字与“退场”挂钩。而现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50岁以上的银发族开始分享自己退休后的留学经历。有的人在希腊学习考古,有的人在澳洲学习幼教,有的人在日本学习语言,有的人在美国学习计算机,有的人在泰国学习会计,有的人在瑞士修读MBA……他们中的

《留学》杂志总第274期

Studying Abroad

均可购买杂志

卷首语

目录

速览

封面话题

节选:

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教育革命正在全球发生。

曾几何时,“退休”二字与“退场”挂钩。而现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50岁以上的银发族开始分享自己退休后的留学经历。有的人在希腊学习考古,有的人在澳洲学习幼教,有的人在日本学习语言,有的人在美国学习计算机,有的人在泰国学习会计,有的人在瑞士修读MBA……他们中的一些人,奔着获得学位而去,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短期的游学项目。

当皱纹爬上脸庞,留学经历会带来怎样不同的生命体验?这场跨越年龄的求知冒险,又将如何重塑我们对“教育终身化”的想象?

我的生活,

与世界相融

节选:

今年是我走上游学之路的第11年。从2015年至今,我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自驾过美国66号公路,探访过神秘的南美大陆,追过挪威的极光,见过赤道的骄阳,路过南极的冰雪,漫游过伦敦的小镇……足迹遍布七大洲,已数不清去过多少个国家。对我来说,游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让我的青春得以延续。

56岁,

她在东京再当学生

节选:

“留学让我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更多时间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在谈及自己的留学生活时,56岁的阿英声音里透着欣喜。在社交媒体上,“叔叔阿姨”们退休后环游世界、短期游学甚至攻读学位的新闻已不鲜见。来自广西的阿英,正是这股“银发留学潮”中的一员。与许多退休后选择休闲养老生活的同龄人不同,阿英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踏上了前往日本学习语言的道路。结束第一学期的学习后,她对“活到老,学到老”有了更深的体悟。

退休后的十年,

为自己而活

节选:

我在2021年退休,当时孩子刚参加工作,暂时不用操心他结婚生子的事情,所以,我计划将50岁到60岁的这10年用来旅游和学习,为自己而活。刚好之前了解到机构提供的游学项目,非常喜欢。目前为止,我一共参加了五次游学,先后去了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和布里斯托,以及马耳他和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但口语不太行。我先生从事外贸工作,他的英语是我们家最好的。之前去国外旅游,总是他负责制定攻略,处理机票、宾馆这些事务。他非常羡慕我可以出去游学,也很支持我,这样等他退休后,我们两个人就可以像背包族一样去国外旅游。

认知银发留学:

一场静默革命的社会回声

节选:

曾几何时,“留学”这个词汇总是与青春画等号。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银发族背起书包,赴海外进行深造,与众多年轻人共享着“留学生”的身份标签。这场颠覆传统留学叙事的银发迁徙,会在这个社会激荡起什么样的涟漪?这群逆着社会时钟前行的中老年人,会在不同群体中引发什么样的观点碰撞?为捕捉这场静默革命的社会回声,本刊特邀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群,发表他们对“银发留学”的思考,希望通过这些声音拼凑出中国社会面对年龄革命最真实的认知图谱。

人生不设限,

银发游学正当时

节选: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升级。当下,越来越多50岁以上的“新退休族”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或者漂洋过海去游学,在世界各地学习语言、感受人文,用行动重新定义退休生活。

视界

节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前三大留学目的地分别为美国(295398人)、英国(145779人)、澳大利亚(93437人),其占中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8.92%、14.27%、9.15%——这三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占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作为美、英、澳三国吸收国际留学生最多的高校,纽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悉尼大学展现出强大的“虹吸效应”,其成熟的国际化路径对全球高校推进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政府—大学”关系的

多元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节选:

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一国高等教育制度形态和治理逻辑的重要窗口。从历史上看,现代大学的诞生与民族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其治理模式和制度演化轨迹深受国家治理理念与社会契约传统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府—大学”关系并不存在统一标准,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制度模式和治理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五种相对典型的“政府—大学”关系模式,为理解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多重逻辑提供参考视角。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模式并非静态划分,而是在全球化、市场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共同驱动下不断演化的结果;这些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尽管其在特定历史阶段内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但本质上仍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每一种模式的背后,既体现了各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传统、治理能力与发展诉求,也折射出“政府—大学”关系发展过程中不同力量主体之间的博弈及其背后的制度演进逻辑。

瑞典:

构建协同治理的课后服务体系

节选:

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衔接课堂教学与家校合作有重要意义。瑞典的课后服务肇始于19世纪末的济贫院,在百余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从社会福利到教育政策的转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治理模式和保障机制,成为全球课后服务发展的典范。

观海听潮

节选:

在孟加拉国,学校教室的木制课桌被叠成防洪平台,墙壁上的水痕记录了十年间七次洪水的最高水位。这个国家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频繁的严重威胁,其教育系统也因此而受到了巨大冲击。自2025年3月起,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前往孟加拉国达卡大学现代语言学院交换学习。在这片被称为“气候实验室”的土地上,笔者目睹了人们如何与教育的脆弱性抗争。

德国传统大学

与双元制之争

节选:

2025年2月,我在保时捷公司的实习接近尾声。趁着实习的余温,我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官方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讲述这段实习经历的文章。文章发布后,不少感兴趣的读者与我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对我的实习经历感兴趣,更想了解德国的教育体系如何促进个人成长,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说到德国的教育体系,就不得不提及其独特的实践导向。德国的高校不仅注重学术研究,还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这一点,我在企业实习期间深有体会。

家书里的中国

圆桌论坛

节选:

当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割裂、当校园围墙阻隔了学生真实的生产生活时,教育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存在?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积极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平台,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路。

在协同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三不原则”——“不追求轰动效应,要关注持续浸润;不迷信高端资源,要善用身边素材;不强调单向索取,要构建价值循环,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一是空间转化,将工厂车间、博物馆展厅转化为教学场景;二是知识转化,将产业技术、文化记忆转化为课程模块;三是人力转化,将科学家、企业技师、非遗传承人转化为教师共同体;四是成果转化,将学生作品、研究报告转化为社会服务产品。

......

学生素质提升不仅依赖于系统化的校园教育,而且离不开多方协作的成长支持网络。构筑以家庭为根基、校园为核心、社会为拓展空间的发展体系,是实现育人资源有机整合与功能协同的关键路径。2024 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根据政策指导,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教育集团明确以学校为主导,通过课程和活动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思想库

节选:

数智时代,短视频创作、在线学习、虚拟社交等已成为高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隐私保护、负能量信息和网络侵权等问题,不断冲击着高中生尚未成熟的道德认知体系。如何帮助高中生在数智浪潮中筑牢道德根基,成长为具有责任意识与批判能力的道德主体,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学家校社共育模式的

优化策略

节选: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并着重强调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此法律框架与政策导向下,深入剖析当前家校社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优化家校社共育模式,以切实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无论是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还是从社会资本理论来看,当前家校社共育均存在很多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在这两种理论视域下,中学家校社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

搭建多主体协同模式,

提升作业育人成效

节选:

作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学校的作业管理制度、教师的作业规划、家长的监督参与以及学生的自主完成情况,均影响着作业育人的成效。因此,在作业管理方面,学校不仅要做好内部顶层设计,还需要平衡教师、家长等各方利益,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协同治理理论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提倡在明确目标、规则和权责划分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在作业管理中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尤其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作业管理须建立“学校+教师+家长”的协同模式,并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提高作业完成效率,引导作业管理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实现作业育人目的。

实践

节选:

强健青少年体魄,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打造“家庭夯基、学校主抓、社会助力”的联动共育新样态。但从现实来看,很多父母认为体育就是“玩耍”,没有意识到其对大脑发育、意志锻炼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综合价值,难以摆脱传统“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对于体质健康的概念认知不清,偏重于对体重、身高等数值的关注,而忽略了心肺、肌力、柔韧性、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家庭体育面临支持匮乏的问题。首先是时间投入不足,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挤压了亲子运动时间,家庭体育活动缺乏规律性和持续性;其次是缺少专业指导,家长由于缺少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等方面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在运动中指导孩子规避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最后是内容和形式单一,家庭体育活动往往局限于散步、简单游戏等范畴,缺乏足够的趣味性、系统性和挑战性,难以长久地吸引孩子。与此同时,家校之间在学生体质信息、运动处方及实施反馈等方面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双方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为此,学校作为专业引领者,必须有所为,依托数据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推动家校资源整合、聚力培育家长力量;家长作为重要实操者,必须有所悟,转变育儿观念,将运动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身体力行,耐心陪伴,点燃兴趣。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为学生发展奠基

节选: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其方式与内容创新尤为重要。本文以南宁市柳沙学校与南宁市第五十四中学为例,通过分析这两所学校的具体实践,展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修+课程,

让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节选:

促进“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转化”,既是回归教育的初心,也是回应时代的呼唤。教育家精神是教育理想的凝练,应成为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指南。如何让这种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如何通过校本研修、课程改革、课堂创新等载体,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本文将从校本研修和课程改革两方面进行阐述。

筑牢基础、增强内核,

提升职业学校吸引力

节选: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但就现实来看,社会上针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依然不少。如何打破偏见,增强办学吸引力,是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在相亲市场比较流行两个词:眼缘和内涵。“眼缘”是外在形象、第一印象,“内涵”则指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风貌。“眼缘”能够帮助双方迅速建立起初步的好感和交流意愿,“内涵”则决定了双方能否在深入了解后依然相互吸引,并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关系。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来说,这两个词同样适用。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要增强吸引力,一方面,要提升“眼缘”,改善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让学生愿意来;另一方面,要提升“内涵”,增强学校办学的硬实力,让学生留得住。近些年,四川省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在这两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风向标

节选: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对科学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整理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有部分基于不同主题编排的、重复出现的知识。对此,学生若缺乏将知识融会贯通、勾连架构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就容易出现对知识记忆不长久、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为此,教师在备考复习中要积极尝试立足课标、尊重教材、围绕高考、依据生情,开展适度融通的微项目复习,对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力求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实现精准、有效备考。具体来说,教师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情境化、聚焦化、项目化,设计成具有明确主题、有一定知识容量且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微型复习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活化高阶思维,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性运用。

学前

节选:

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博物馆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空间。然而,当前幼儿园在创设博物馆时存在成人主导、功能固化等问题。一是儿童参与的表层化与形式化,体现为儿童话语权缺失、年龄适配性缺失等问题;二是环境创设的静态化与功能局限,体现为一次性创设倾向、教育功能单一化等问题;三是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缺失,体现为课程与环境割裂、家园社协同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博物馆的教育效果,影响了幼儿的学习体验。场馆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怎样才能碰撞出生命的火花?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幼儿园在创设“种子博物馆”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西施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

路径与策略

节选: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西施的故事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至今,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幼儿园教育集团地处西施故里,在学习、传承西施文化上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本文将从课程建构、环境创设、教师素养及家园共育四个方面,探讨在幼儿教育中融入西施文化的路径与策略,期望以此促进幼儿道德品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并增强其文化归属感。

基于CLASS模式的

幼儿园师幼互动评估实践

节选: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元素,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然而,当前师幼互动评估面临诸多问题,导致评估结果无法精准反映实际情况。CLASS(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模式,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师幼互动评估工具,以情感支持、班级管理、教学支持三大领域及42项详细指标,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框架。本研究旨在通过本土化改造CLASS模式,探索适用于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评估量表,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师幼互动质量的全面提升。

《光明日报》直属期刊《留学》杂志社,是隶属中国38家中央新闻单位之一的媒体机构。杂志于2013年创刊,是关注出国留学与环球教育的专业媒体。

2025年9月第1期

总第274期

留学君有话说

来源:留学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