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门门宦的创建和发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4:55 1

摘要:胡门仅次于北庄。是东乡族哎布里则地创建的一个比较大的门宦。哎布里则地名马伏海,祖居河州东乡红泥滩。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七岁就学,在本村清真寺读阿文,他青年好学,常负笈于里,云游四方,寻求良师,以图深造。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他与河州一些

胡门门宦

1.胡门门宦的创建和发展

胡门仅次于北庄。是东乡族哎布里则地创建的一个比较大的门宦。哎布里则地名马伏海,祖居河州东乡红泥滩。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七岁就学,在本村清真寺读阿文,他青年好学,常负笈于里,云游四方,寻求良师,以图深造。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他与河州一些同学去西安崇文巷

消真寺拜王尕锥阿訇为师,攻读经典,三年后回到家中。他声称于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斋月(伊斯兰历9月)二十七日晚上在西安崇文巷大寺遇見了4海子装?(伊斯兰教传说中的一位长存的“圣人”),“使他通晓了理学,知道了天人合一和浑化的奥妙。”从此,就开始了传教活动。

哎布里则地的经典知识广泛,并对天文地理有较深研究。阿文和波斯文都很好。当他声称遇见“海子若”圣人时,就取得了红泥滩附近八个村子的头人和大部分群众的信赖,积极拥护、支持他传教。

门官的拱北,一般都在创始人或继承人逝世后才修建,唯独胡门在创始人生前就由教徒出资在红泥滩和广河徐穆家修建了两处道堂和拱北。在修建拱北的八卦亭顶时,天花板上刻的太阳、月亮、星星以及日蚀、月蚀等运转变化情况,都是则地亲自设计的。则地没有去过麦加,没有朝过“天房”。他在晚年时,教徒已由东乡、广河发展到康乐、和政等地,信仰他的教徒已达八千余户,四万余人。当他的势力发展到康乐并威胁到穆夫提门宣的利益时,双方起了摩擦。

但由于则地知识广泛,能说善辩,在一次聚众数千人的讲经论道会上,终于击败了穆夫提门宦,从此,他在康乐也扎下了根。

则地殁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古历六月二十五日,终年九十七岁。则地在八十岁时,雪白的胡须突然变黑。这就给他创建的门宦,又贴上了一层鲜艳的金色。追随他的那些虔诚的好道之士渲染说:过去 “依底勸斯”活进天堂时,白胡子委成了黑胡子。言下之意,则地不是“凡人”,而是“筛海”,他传的教门一定是真的,是不容怀疑的。由于他的萌子如同“美髯公”,所以习惯上称他“胡子

太爷”,不称他的门宦为胡门。由于拱北建筑在太子寺

(现在的广河)故又有“太子寺门宦”之称。

哎布里则地,有五个儿子。老二哎卜伯克勒和老四吾麦勒早年丧命。老大欧斯麻乃、老三而里和老五世斯,及长学习阿文,成为驰名一时的大阿訇。长子欧斯麻乃官名马成彪,曾在东乡野松达板清真寺开学,他受则地祈雨之“米”,曾受甘肃总督之邀,乘轿祈雨,传说奇妙,颇有影响。他有三个儿于。长子肥三,生子马万有,是同治年起义领导人之一。三子而里又名马成虎,五十九岁时受其父则地之命,开始传教,为胡门第二辈教主。而里殁于欧斯麻乃之前,因此,教权实际上又操在老大欧斯麻乃的手中。这时,胡门势力较大,不仅控制着东乡、广河和康乐三县的教权,而且河州地方政权也受其影响。是胡门教权的最盛时期。

欧斯麻乃虽握有教权,但他的三个儿子(肥三、合尔巴尼、阿有都)学浅才疏。不能胜任教权。唯有三个侄儿,才华过人,都是大阿訇,人称胡门“三马”。“二马”是老五的儿子,“大马”“三马”是老三而里的儿子。而里生前授意叫“三马”格的如传教。但欧斯麻乃生前将教权交给了“大马”哲麻龙的尼。于是格的如不服。两人后来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格的如去太子寺传教,哲麻龙的尼在东乡红泥滩传教。

东乡红泥滩胡门 哲麻龙的尼,受欧斯麻乃的意旨,继任了胡门第三辈教主。由于兄弟两人发生分裂,他就住在红泥滩传教,故又成为红泥滩胡门第一任教主。他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天折。老四阿布伯克,又称洪济桥四师傅,从小攻读阿文,是个大阿

訇,继任了胡门的第四辈教主(红泥滩胡门的第二辈教主)。三师傅以黑俩斯接受了祈雨木,从事祈雨活动。阿布伯克有八个儿子,临终前,将教权传给了老八以的勒,他的官名马福良,教徒尊称“八爷”。曾在广河北街寺任开学阿訇,为胡门的第五辈教主(红泥滩胡门的第三辈教主)。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任东乡政协副主席,一九五七年八月十四日逝世。

马福良有三个儿子,老二、老三从农,老大以布拉喜满是个阿訇,又名马国泰。马福良将教权交给了大儿子马国泰,为胡门的第六辈教主(红泥滩胡门的第四辈教主)。马国泰在一九五八年前在唐汪唐家大寺任开学阿訇。一九八〇年后任甘肃省伊协常委,东乡县伊协主任,临夏州政协委员。

太子寺胡门

“三马”格的如与兄哲麻龙的尼分

裂后,即去太子寺传教,亦称胡门第三辈教主(也称太子寺胡门的第一辈教主)。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七阿訇较有才学,格的如将教权交给了老七(七阿

訇),成为胡门第四辈教主(太子寺胡门的第二辈教主)。七阿訇将教权交给了他的二儿子伯克二师傅,成为胡门的第五辈教主(太子寺门宦的第三辈教主)。

随后弟兄数人因争权夺利,又分为两派(老三为一派,老大为一派)。伯克二师傅临终前将教权传给了大儿子马国忠,他成为胡门第六辈教主(太子寺门宦的第四辈教主)。马国忠坐镇太子寺拱北,指派所属清真寺阿訇,教权比红泥滩胡门较大。一九四九年解放后马国忠曾任广河县长,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逝世。现在广河三百四十五处清真寺中,太子寺胡门就有一百四十一处,占百分之四十多。

2.胡门门宦的宗教活动特点

则地曾在陕西西安崇文巷清真大寺就学,他受格底目的影响较深。虽然他声称在西亥得到了“数门”。

传授虎夫耶学理,但其宗教仪式仍与格底目大同小

异,主要特点是:则地在宣传尽性复命的道理时,多以典故指点教徒,如“万物一理聚墨池,千古妙想出大笔”等类似预言,往往难解不易懂。

在开斋时,不见星星,不能开斋。在过“圣纪”或为先人作祈祷活动时,须念《穆豪曼斯》(原来念《卵路提》,后来不再念了)。礼拜打坐和做“讨白”时,举“食指”,与北庄不同(北庄不“举指”)。给亡人(死者)站“整那则”时,脱鞋并 抬手三次。以《古兰经》转“费达”。礼拜和干“尔曼里”之后的举“都哇”,必须擦两次面。

由于过去的教争而与北庄不通婚(现在已消除了这一隔阂)。不主张食兔肉,成为与其他教派门宦显著区别之一。

胡门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唉立夫”(“I”)的解释。他们说“唉立夫”(“I”)表示“一字分三,三字归一”。也就是说“真主、圣人、穆民归为一体”。“唉”指安拉(真主),“立”指圣人,“夫”指穆民。就是安拉、圣人、穆民三位一体,合起来就是“唉立夫”(“I”)。他们的根据是,穆圣曾说:“安拉米朗那西,卧立穆唉密路兰,敏尼”,其意是“我是从呼达上来的,一穆民从我上来的”。

他的这一解释,遭到其他派的反对,但谁也驳不倒他的这个论述。这种观点。在刘介廉的著作中也有论这。①其实这是“苏非”派的主要论点之一。

3.胡门的政治活动

哎布里则地的老三及其后代掌握了教权。老大的

后裔掌握了地方政权。

胡门的政治活动始于同治反清起义。哎布里则地的长子欧斯麻乃,有三个儿子。长子肥三,生有一子,名马万有。马万有在同治初年,同北庄的马悟真、花寺的马永瑞、穆夫提的马云以及马占鳖(花寺)、马千岭、马海晏、闵殿臣(格底目)等起义反清达七、八年之久。马占鏊等投降清廷后,马万有不愿受职,他给马占鳌说:“我们闹到这个地步,作了官如何对得起老百姓,我只要保全性命就行了”。于是马占鍪、马悟真、马千岭,马海晏等受了职。唯有马万有本人解甲归田,没有受职,又怕左宗棠怀疑,遂令四子马福寿参加马占鳖的马步三营军队,参加镇压起义群众的罪恶活动。马福寿,官至统领,故称五统领。他在官场中取得了重要职务,成为河湟显赫一时的人物。马福寿随童福祥,马安良、马福禄、马福祥,马海彦等在北京打八国联军时,十分勇敢。他攻打法国使馆,挖地洞,炸使馆。最后和马安良保护慈禧到长安,受到清廷信任。从此,他的子孙也相继充任反动政府要职,成为压迫剥削河湟人民的反动统治者之一。在清末民初马万有的长孙马国礼,曾任西军后路分统。五统领马福寿之子马国民任西军营长。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陆鸿涛任甘 肃省主席时,马国礼任事业厅厅长。马福有次子马国栋从四川驻防返回甘肃后,刘郁芬诈去白洋士万元。一九二八年马仲英围攻河州,战火延烧甘肃时,刘郁芬为了应付事变,推行所谓“剿抚兼施”的方针,又任命马国栋前敌副司令,委马国礼为战地政治委员会委员。

用拉拢才段,分化回族、东乡族中的重要人物。马国栋、马国礼在解决马仲英围困河州城时,弄得几乎丧命,但刘郁芬怀疑不信任。刘郁芬在攻打三甲集时,竟把马国礼的两个侄子以“匪类”打死,甚至企图处决马国栋。马国栋既受河州回民的反对,又得不到刘郁芬的信任,两头不得好,遂借故回了家。

马万有的第五子之子马国仁曾任陇南总兵和镇守

使,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古历四月在天水堵击白朗时被击毙。总之,胡门在清末和民初曾一直充任反动政府的重要职务,不仅他们个人升官发财,而且对胡门的巩固与发展同样起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得不到西北“三马”的信任,遂渐退出了官场和军界,成为地方乡绅。

4.胡门与北庄的根本矛盾

前面谈到北庄与胡门曾因一音之别而起纠纷,这仅仅是个导火线,并非实质,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权利之争。民国初年,北庄马璘紧跟马安良欺压河湟回军各派政治力量(光绪二十一年胡门的热果被他们杀害),后又勾结国民军,名为作回军与国民军之间的调解人,实际上是依靠国民军给回军施加压力,作了“以回制回”的工具。这时,胡门的军阀既受马安良的排挤,又受到国民军的不信任。因此,对骄横一时的北庄马璘,非常不满,矛盾很深,有一触即发之势。一次汪百户一个胡门教徒叫八盖的,到科托北庄教徒中玩赌,被北庄门宦清真寺的阿訇抓去、非刑拷打后宰了。于是双方经常动刀戈。后因“旦罕”(北庄念法)

与“且乎”(胡门念法)念法不同,引

起争吵。于是以胡门为一方,在其他派系的支持下,与北庄门宦大动刀戈,双方死伤了不少群众。从此,给仇很深。互不通婚。直到依黑瓦尼传教后,双方均受到威胁,于是又和好起来,一致对付依黑瓦尼。

(八)鲜门门宦

鲜门以其创教人之姓而得名。鲜门的创始人是鲜美珍哈知,又叫柱子太爷。青海湟中人,生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殁于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终年七十八岁。他在青海西宁受传二十五世圣裔赫达叶通拉希的教理。后在麦加期觐时,接受了虎夫耶学理,回国后,坐静参悟,取名“阿来福费赫勒”,开始在青海西宁等地传教,信其教者较多。晚年曾著书论述过伊斯兰教的理学,逝世后均都散失而没有遗留下来。他殁后教徒和家属给他在西宁市的南滩修建了拱北,名日福寿堂。他的第二辈继承人是他的长子鲜爷,教徒称“华者太爷”,在青海、兰州等地传教,只活了五十多岁。第三辈接替人的名字叫鲜诚德,教徒称为川里太爷。川太爷逝世后,因“新白太爷”的儿子争夺教权而发生了分裂。新白太爷的四子分为一派,掌管青海教权和财权,在青海一带继续传教,教徒称

“四太爷”,是青海鲜门的第四辈接替人。他殁后由其子鲜玉风继承,为青海鲜门的第五辈太爷。解放后,鲜门家族迁往新疆,接替人终止。三子鲜林园分为一派,迁居西吉传教。鲜林园逝世后,将教权交给了三子鲜纯一,为西青鲜门的第二辈太爷,于一九五六年逝世。

鲜门的拱北,几经迁葬,陷于混乱,据调查有四处装 ,一在西吉肖河城的前岔,称沩前岔拱北;一在国原城的挂马沟森为挂马沟拱北;一在兰州,称沩当州蓬花池获北,一在背海,教力八站沟我北。这些铁北大部分已在原处消失了。

鲜门创始人鲜美珍,是个有学识的虔诚教徒,他生前并没有选择接替人,他逝世后,他的家族为了经济利益,既修建拱北,又接班传教。

鲜门的主要主张是重坐静修道,而对“五功”较为松驰。他在道乘修持方面,神秘色彩非常浓厚,干“尔曼里”时,紧闭门户,参加者点香炉围绕香桌低念赞圣词。然后向着香炉叩头。叩头完毕还要与教主“拉手”,并吻教主的手心,名日“沾青”。

鲜门的主要节日有两个,为古历九月二十八日,一古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在这两个节日要过“尔曼里”,到时教徒聚集道堂念经、上坟并送给“太爷”钱、粮和牛羊等物。

(九)刘门门宦

刘门的创始人叫刘伯阳,生于顺治六年十月七日,殁于清乾隆二年七月十三日,享年八十九岁。兰州市人,是鲜美珍的学生,群众称力“刘爷”。鲜美珍逝世后,他以鲜的学生身份在兰州市传播其宗教主张。

刘逝世后,教徒为其在兰州市西津桥修建了拱北。故称桥子拱北,或鲜门拱北,又称明德堂。清同治年换北被焚毁,后重建墓庐,一九五四年前移华林山,故又称为“华林山离坪拱北”。广九四一年以来的负责人是刘希天。

(十)小刘门门宦

小刘门始祖的名字无可考,只知他是毕家场始祖马宗生的第四个儿子。那时由于马宗生贫寒多子,遂招赘于刘姓。后来继承其父教旨,在兰州传教。發后葬于兰州市小西湖,后人为其修建了墓庐,名曰:

“小西湖拱北”,又称“小刘门”。实际上是毕家场门宦的一个小支派,教徒少,影响不大,一九四〇年以来的主持人是马荣。

(十一)丁门门宦

丁门的创始人是丁香,祖籍甘肃临潭,由于去麦加朝过“天房”,又有丁哈知之称。嘉庆年间游学新疆时,曾在“叶尔羌道堂”(沙车道堂)求学,接受了该道堂教旨,在兰州、河州一带传其主张,殁后教徒在华林山修建了拱北,名日“丁门拱北”。四十年代的主持人是尕阿訇。丁香重视自己的“干功”,没有积极发展教徒。他临终时,也没有指定接替人。

据传丁哈知生前曾强调说,“教门要自己干,教门由

谁挼替,真主有安排。非人所能料,我没有能力指定谁是传数门的”。所以在他逝世之后,蒋没有人继不他传的教,是与他的这种思想有关系的。

(十二)通贵门宦

平凉“桥店马”阿訇,在兰州接受了马文泉的教旨,回平凉后,干功传教。民国初年马金贵拜平凉

《桥店马”阿訇为师,学习经典,并跟随桥店马静修参语,于“妥若格提”。桥店马逝世后,马金贵在银川通贵等地传教,并创建了通贵门宦。马金贵学识贫乏,社会身望不高,信其教者不多,但由于他话动能力强,甘、宁、青穆斯林也知道有此门宦。他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逝世。后来他的儿子马光林为其修建了墓庐,继承其父传播通贵门宣的主张通贵门宦,重视念“则可若”,有时疯疯颠颠,不知所为,因此,引起其他教派门宦的反感,被视为“外道”,斥之一笑。它的主要节日是正月士三日(马金贵的亡日),届时聚集教徒,大过“尔亟里”,借此,获得经济收益。

(十三)洪门门宦

“洪门”以创始人之姓而得名。传教中心在同心,海原和固原等地,教徒约二万余人。“洪门”的创始人是洪海儒,字寿林,道号酸豪班则玛尼•尔则祖。宁夏同心人。

1.洪门的传教活动

清末,“凉州庄太爷”,在甘、青、宁一带传教,门徒较多,教徒不知其名,只称为“凉州庄太爷”。凉州庄太爷逝世后,葬于兰州徐家湾,称为徐家湾拱北。他的学生洪海儒从凉州庄妻子手中以重礼获得了凉州庄的“传教大印”,打着接替凉州庄教门的牌子,在洪岗子设立了道堂,开始传教,被称为洪门或“洪岗子”门宦。洪海儒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去世。他生前曾收同心的周兆仁和海源的丁万明为“海里凡”。从此,洪门又分为两支,继续在同心传教。周兆仁于一九四八年逝世,由马伯华继承。丁万明于一九四九年去世,由王进禄继承。

洪门的宗教特点,主要有十戒:即戒烟酒、戒放高利贷、戒卖寡妇、戒忤逆父母、戒色、戒赌、戒挑拨是非,戒贩卖毒品、戒盗窃、戒欺侮孤儿。他们还重视老人家的“口唤”,把老人家看作能消灾兔难的非几人。同时重视念“讨白”。每逢节日教徒都要讲老人家念“讨白”,求“恕饶”。

洪门的主要节目为;古历七月二十四目(洪海儒逝世日),古历八月十九日(凉州庄殁目)和古历十月二十日(洪海儒祖父亡目)等三个大节日。届时大干《你墨里”,借此收受教徒的钱、粮和牛羊等。

2.洪门的道统源流

洪门的道统来自伯哈稳的尼•乃格什板顶耶派。

他们的始祖是甘肃安西县大湾村的“安西大湾太爷”(道号苏丹•阿兰)。大湾太爷传给青海湟中的康成太爷(道号阿布都拉、尕的)。康成太爷传给青海

“大通太爷(道号穆尔赛力•阿卜德•依本•自什尔)。大通太爷传给甘肃景泰的碱沟井太爷(道号华者•吉尼•西尼)。碱 沟井太爷,姓马,传教于兰州,殿后葬于徐家湾。同治末年,他的家族和教徒为他修建了墓庐,称为徐家湾拱北。碱沟井太爷传给了甘肃“凉州庄太爷”(道号甘优蒙•则玛尼)。他传教于甘、宁、青,殁于兰州,与碱沟井太爷同葬一地。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