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转化率超78%!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07:45 1

摘要:“这是我们之前最成功的一个品种,定名为‘镇麦12号’。该品种经过第二轮续签,成为镇麦系列品种中转让价格首个破‘千万’的品种。”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负责人李东升拿着装有“镇麦12号”样品的瓶子,言语中尽显对团队成果的由衷喜悦。

近日

市农科院的官网上

挂出了一则转让公告

转让的主体是

名为“镇麦20号”

小麦新品种

而这已经是该院近年来

转让的第17个小麦新品种

书写出了“镇”有良种的

喜人篇章

摄影:黄帅

“这是我们之前最成功的一个品种,定名为‘镇麦12号’。该品种经过第二轮续签,成为镇麦系列品种中转让价格首个破‘千万’的品种。”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负责人李东升拿着装有“镇麦12号”样品的瓶子,言语中尽显对团队成果的由衷喜悦。

在小麦研究室的新品种培育谱系表上清晰地记录着各个成绩,按照育成的先后顺序,分别为按照育成先后顺序,依次为镇麦3号、4号、5号、6号、168、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 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0 号、21号、22号、23号、25号、26号、29号。

“目前,我们培育的23个品种中有18个品种完成了品种转让,转化率达78.3%。每个品种都在转化后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对于这些新品种的背后故事,李东升如数家珍, “镇麦4号”为最早转让的品种。 “镇麦168”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首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显著增强了本麦区小麦的商品性和竞争力。自镇麦168审定以来,其在苏皖两省的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总经济效益超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镇麦系列还多次拿下高产纪录。2022年,镇麦12号在扬州市创造了714.2公斤单产纪录。同年,镇麦15号在江苏省苏南麦区创下576.1公斤的高产纪录,更在苏中地区稻茬小麦种植中获得亩产761.6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强筋小麦亩产记录由600公斤到750公斤的突破。2025年,镇麦29号获得了苏中地区稻茬麦百亩连片实收测产637.6公斤的单产纪录,彰显了“镇”字头品种对我国提升大面积粮食单产的新贡献。

品质优、产量好的镇麦系列品种连续多年入选省部级主推品种,其中,镇麦12号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和首届《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骨干型品种。

“据江苏省农技推广信息统计,2022-2024年镇麦12号是江苏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品种和淮南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23年和2024年秋播,在江苏省淮南麦区仅有的五个种植面积超百万亩以上品种中,镇麦12号、镇麦15号和镇麦18号占据三席。”李东升表示,2022-2024年,镇麦系列品种累计在苏皖两省应用面积达2528.63万亩,创造总经济效益36.1亿元,有力促进了强筋红皮小麦产业的发展,彻底开创了我国淮南小麦种植的新格局。

好品种创造好价格。如今,镇麦系列品种累计转让金额超5700万元,单个品种最低转让价格保持在300万元以上。粮贸商和面粉企业对镇麦商品粮,加价订单收购,种植户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小麦育种从来不是一项“短期活”。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眼里,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严谨的流程,通俗地说,就是 “十年磨一剑”。

“我们首先需要确定‘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等育种目标,然后创制育种材料(亲本选配与杂交),选择合适的‘母本’和‘父本’品种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然后进行多轮次的后代选择。”小麦室副主任陈琛博士笑着说,这就像拆盲盒。在数以万计的植株中,根据抗病性、株高、穗型、熟期等表型,初步选出有潜力的单株或单穗。在农艺性状逐渐稳定后,还需进行初步的产量试验、品质测定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表现优异的品系。

有了海选的初步品系,农业科技工作者还需要在其中完成精挑细选。而其中的每道工序,都是以年为单位。“将筛选出品系在试验田进行更精确的产量比较,全面评估其农艺性状、品质和适应性。这个过程通常要重复2-3年,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之后还要通过1年比较试验、2年多点试验,综合表现优异的品系才有机会参加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产量、品质、抗性均符合审定标准后,最终才能进入生产试验。”

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每名同志的皮肤都是健康的小麦色,用他们的话说,不常年在田里晒一晒,怎么能选出好种子。

审定并转化的小麦新品种交由种子公司进行大规模繁殖和推广应用。“从杂交到新品种上市,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李东升如是说。

做好小麦育种工作,关乎种质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而提升育种的成功率,是近年来市农科院育种团队不断发力的方向,这其中离不开科技赋能的鼎力支持。

作为市农科院小麦育种工作的领队,李东升亲身经历了过去育种的“艰难岁月”。“传统的小麦育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育种家的经验和肉眼观察,不仅效率低、周期长,很多时候是依靠经验,碰运气。”

摄影:王呈

为改变这一低效困局,近年来,市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将传统育种和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一年多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基于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和分子基础,通过分子标记筛选,多基因聚合等手段,进行定向、高效地选育小麦新品种。

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小麦育种更多的可能,也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育种方向。

“在小麦育种方面,我们将镇麦品种的强筋与多抗的特色更加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选育专用小麦新品种,在‘特色上’做文章。”李东升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在非理想条件下稳定产出的抗逆稳产型品种方面,研究室更加聚焦抗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害的抗病性和耐旱、耐寒、耐热等抗逆性品种选育。在特色功能性品种方面,将着重研究抗性淀粉、小麦品种或花青素含量高的彩色小麦品种等,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适宜机械化生产方面,将着重研究更多株型紧凑、抗倒伏、落黄一致、籽粒脱水快的品种,以适应大规模机械化收割和现代化农艺管理。

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市农科院将

继续深度融合多学科技术

针对多元化的产业需求和挑战

定向培育各种“特色”小麦新品种

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