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考霸”:14岁女孩高考750分56岁老头27次高考创记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0:56 1

摘要:说起来,“考”这件事,大概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魔力。哪怕现在不是科举的年代了,大家聊起来还是绕不开考试,谁家亲戚的小孩考得好,谁家小区状元榜又挂上了,下楼买菜都有邻居打听分数。这种气氛,就像过年一样准时上演。可是你千万别以为考试只是普通人较劲的事,从古到今,正

说起来,“考”这件事,大概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魔力。哪怕现在不是科举的年代了,大家聊起来还是绕不开考试,谁家亲戚的小孩考得好,谁家小区状元榜又挂上了,下楼买菜都有邻居打听分数。这种气氛,就像过年一样准时上演。可是你千万别以为考试只是普通人较劲的事,从古到今,正经八百的“考试之神”和“考场疯子”层出不穷,有人考到天昏地暗,也有人一闹绝世听说出生不足一年就被封为状元,谁能想到这“考试江湖”,其实比电视剧精彩得多。

换个话说,你要是去查查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考神考霸,真能给你整出一锅“人才谱”。有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则让你怀疑人生:这也能算本事?说正经的,何碧玉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她14岁那年高考满分750分,现在看都觉得天方夜谭。我们小时候考个70分家长都乐呵两天,人家初中刚毕业就闯进了全国顶级赛场,而且压根没人能破她这个“神迹”,不管各路牛娃怎么卷,分数线再怎么难,这个纪录就像是故意设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

你可能好奇,这样的“自律型天才”到底什么样?我有朋友在河北那几年读书时就听说,何碧玉每天都是第一个进教室,老师还没来她已经在刷题了。每当放学,别的孩子溜出去打球、逛小卖铺,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据说她妈妈没少劝她要劳逸结合,但何碧玉就是不听,完全沉浸在自己和课本的较量里。最神的是,她小学毕业时才10岁,就已被选进了全省超常教育班,那里藏着一堆天之骄子——据说进班当天,家长们把教室门都挤塌了,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差不多也是个神童。可最后呢?何碧玉用4年,硬是把小学六年、初中、高中的课一锅炖了,学完之后赶去参加高考,那年她的教室墙上贴满了“少女状元”的横幅。

1999年高考命题不见得简单,可何碧玉就有这股自信——人家不是“碰运气”,而是“胸有成竹”地进考场,写完卷子还提前交了;老师看完都愣了:满分750,这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那一年,她成为清华大学的新生,还没进校门就被各路媒体堵个水泄不通,“神童”“天才”这些词像砸大白菜一样往她身上贴。班上的同学把她当偶像,老师干脆每周拉着她分享学习方法。但说句题外话,后来清华不少教授都说,比起那些被家长逼得头破血流的孩子,何碧玉却是“自己把自己逼上天”,小小年纪已经养成了极强的自控力。很多人羡慕她能一路顺风,考场从不失手,但细想也蛮心酸,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其实很少有“童年”这种东西。

大学毕业之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国内继续“考证”,而是飘洋过海去了美国深造——华盛顿大学、神经学博士,后来又进了纽约大学医学院,做到助理教授。不少人问她,国外和国内哪里压力更大?她只说了一句:“我喜欢能安静地做研究,不喜欢那种一考定终身的感觉。”多少当年追着她的报道的人,后来也都淡忘了她的故事。只不过在真正懂得学问的人眼里,这娃其实已经悄悄活成了别人一辈子都追不上的“职业状元”。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考场”当成舞台风生水起。印象最深的还是梁实,这个四川的老哥活脱脱就是“高考钉子户”的祖师爷。你没听错,从1983年开始,梁实几乎就没再离开过考场。28次高考,平均一年一场,活成了考试生涯里的“老干部”。家里亲戚都劝他:“人到中年了,转行算了!”但梁实偏不,他就是死磕高考,不上重点本科誓不罢休。最逗的是,他爸妈都是老师,一直觉得儿子能考个名牌大学给家里争光,可现实却连年让他们提心吊胆。梁实第一次高考落榜,别人都开始打工了,他居然又扎进复习。连续三年,没有考上他想去的大学。他自己也承认,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被考试“上了身”,一闭眼做梦都在写卷子。

2001年高考年龄限制一取消,梁实等得好像彩票中大奖。“你说世界变了,年轻人一茬茬冒出来,我这老伙子还能再拼一把。”到后来,他和儿子一起参加高考,结果是儿子考上了大学,老汉子还继续奋斗。邻居都笑话,说这下你可以安心了,孩子替你圆梦了。但梁实嘴一撇:“我不是替谁考,我就是自己想考!”他觉得,考不上自己不甘心,就像钉子一样钉在考场地板上,拔都拔不出来。去年成绩出来,还是差了几十份,他站在学校门口,背影多少带点落寞。但你要说他是笑料倒也没那么简单,毕竟这种执拗,说白了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一种老顽固的精神,有的人把它用在考场,有人用在生活。

说到科举的顶级“悬案”,就绕不开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身世和命运,说“生不逢时”都嫌轻巧。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也不让他干农活,就是逼着书里找出路。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前途一片明亮。可惜啊,这出“宫廷状元剧”只演了八年,清朝就像一口快熬干的大锅,彻底灭了。为挽救江山,刘春霖还被送去日本读书,国家包了学费。没想到等他读完回来,大清早就土崩瓦解,军阀乱成麻,满城都是一身戎装的诸侯。

就这样,满腹经纶的刘春霖基本只能宅在家里。袁世凯,那个一度想自封皇帝的大头,找刘春霖来拉旗帜,给了个总统府秘书长的肥缺,但好景不长——袁自己皇帝梦破,军阀打得你死我活,刘春霖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名状元”,到哪都有人敬,却也哪都不受用。他见惯了权谋冷暖,甚至连溥仪在东北做伪满洲国皇帝,日本人也来游说他当北京市长。刘春霖直接一句“恕不奉陪”,干脆归隐。有人说他做状元是历史的巧合,更多人觉得他是旧制度岌岌可危时的一抹象征,那时候的状元已不再是荣耀,而是孤独的标签。

历史这摊水里,荒唐事也是一捧接一捧。一说到宋代,有个九个月大的“小状元”,这听起来像是官场讽刺剧,其实就是秦桧的孙子硬生生捧上奖杯。那年科举考官想巴结权臣秦桧,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把自家还在吃奶的娃推上状元,连被褥都还带着。青灯苦读的考生没几个服气,群体上书求个公道。结果朝廷最后让步,把状元身份撤了给了榜眼,“零岁状元”成了笑话一场。这种官场运作,真是把中国科举操办成了自家后院。

同样离奇的还有最年长的状元尹枢。唐朝那阵子,他72岁高龄,老得满头白发,还自己毛遂自荐去考试。考官杜黄裳愁得满头汗,年轻的小伙子全都少言寡语,唯独尹枢胆大心细,主动上前帮忙。写名单时,他一口气帮主考官点齐三十多名考生。主考官当场感慨:名单已定,天下皆服,就是状元不好定。尹枢也不含糊,大声说“非老夫不可!”大家都在一旁偷笑,知道这主考官也只好顺水推舟。尹枢状元没捧几天就去世了,世人只记得他家“梧桐双凤”的故事——二十二年后,他弟尹极也考上状元,好像兄弟俩唱了一出“家族自励”的戏。

讲到郑冠,那是中国科举史上最有味道的人物。据说他31岁文举状元,五年后武举又中状元。会写赋能舞刀弄棒,这样的双拼状元放在唐朝也属罕见。奇怪的是,这人考完两次状元就神秘消失了,史书上连名字都难觅踪迹。有人说他不爱做官,有人干脆把他写成穿越小说里的“隐藏高手”。无论咋样,这样的天才,来去自如,比状元更传奇。

有人能轻松拿下状元,也有人命数太短,像明朝的陈䢿,花了20年苦读,状元只做了20天就被朱元璋处死。南北考生斗争,主考官被牵连,他刚捧了状元牌想开门新生活,结果一口气被朱元璋“车裂”收场,榜单上南方考生全部降罪,北方士子重新补录,弄得人心惶惶。你要是遇上这样的朝代,运气再好也白搭。

武举考场里的怪才也不在少数,马全这人陕西出身,少年便是武举人,20岁考中探花,结果因为不懂官场规矩被罢官。没过几年,改名归来又拿下状元,乾隆皇帝亲自钦点,这样的“文武双探花”,今人提起来还摇头称奇。

你说武状元可以靠关系吗?那9岁的朱虎臣说不。他殿试一场,连射十箭九中,出口成章评论兵书,答辩滔滔,最后皇帝赏了他一个状元头衔。不是后台硬,而是本事过硬。随便谁看都要服气。

最后说个奇葩,西夏第八任皇帝李遵顼,40岁中了状元,后来干脆当了皇帝,甚至成了太上皇。小时候苦读诗书,一手好字,没想到状元到手后连带把皇帝帽子戴上,“双份荣耀”让人只能感叹。权力和功名,有时候就像抽奖一样,轮到谁就是谁,可惜李遵顼只干了12年,传位后做了甩手掌柜。

回头看看,这些“考场英雄”各有各的命、各有各的难。有人闪耀一时,有人苦熬半世。你问他们到底想啥,或许人生最终不在于那些头顶的光环,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吧。考场千年,最后那一张试卷,其实还在我们每个人手里——你说你会怎么写?

来源:智勇双全荷叶Nt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