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深圳勇立开放潮头书写“特区奇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9:07 1

摘要: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来,从昔日边陲小镇到今日国际化大都市,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始终奔涌着时代的潮声。不论是城市战略和基层治理,还是从政府引导到企业创新,再从社区服务到居民融合,开放已深入深圳的“神经末梢”,成为特区最鲜活的注脚。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来,从昔日边陲小镇到今日国际化大都市,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始终奔涌着时代的潮声。不论是城市战略和基层治理,还是从政府引导到企业创新,再从社区服务到居民融合,开放已深入深圳的“神经末梢”,成为特区最鲜活的注脚。

开放不止步,促进资源双向流动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国际货运区,每天都有上百吨来自全球的生鲜、零部件和科研样品进出。五年前,深圳开通了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深圳)”,跨境电商商品从深圳仓库装车出发,只需十余天便能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速度,正是深圳开放格局的一个缩影。

8月26日在深圳人才公园拍摄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毛思倩 摄)

如今,深圳已成为跨国企业竞相布局的热土。全球前十大芯片企业中有7家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这里汇聚了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

去年以来,已有特斯拉、松下、安达、德科等跨国企业的高管,以及中国欧盟商会、英中贸易协会等商贸协会代表专程访问深圳。他们考察当地工厂,与生意伙伴洽谈。尽管国际贸易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增多,但他们投资中国的热度不减。

今年1月,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奠基仪式在深圳举行。建成后,新基地与现有的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以“双址运营”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构成西门子医疗(深圳)创新产业园,总体规模将达到现在的3倍。

西门子医疗董事会成员陶琳说:“放眼全球,中国始终是西门子医疗驱动增长和创新的源泉。我们将充分发挥公司的全球资源和本地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国医疗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中,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注入新动力、为全球合作创造新机遇。”

在深圳市的工业大区宝安区,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中德(欧)产业示范园正成为中德(欧)高水平产业科技合作的主要载体。示范园已引进全球著名技术转移机构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全球领先的机床和激光技术方案提供商德国通快集团等诸多德国企业、机构,表达入驻意向的有德国阿吉斯装备制造集团、德国莱茵TUV集团等逾60家企业。

“宝安区提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的目标。德国企业的到来,不仅可以加速全球领先技术在中国落地,还可以不断带动中国本土创新。我们提供的政策、人力、原材料、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德国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示范园运营方负责人说。

深圳妈湾集装箱码头(毛思倩 摄)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信局与区政府成立联合招商办公室,在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共同开展招商专项行动,前往国内外几十个城市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海克斯康等重大项目落地,与奔驰、意法半导体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深圳还实施“工业上楼”等计划,让产业空间更大,企业信心更足。在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曾辗转多个工业园区的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终于找到了“家”。

“优质产业空间价格合理,高使用率也留足了企业未来生产升级所需的空间。”公司总经理周建华说。

“开放,不只是把资源‘引进来’,更是资源的双向流动。”龙华区委常委、区委(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智表示,“深圳正在跨境数据流动、绿色金融、数字货币等前沿领域探索制度创新,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正成长为配置全球资源的高地,为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12月,深圳举办全球招商大会,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700家企业及机构代表参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超200家。围绕“20+8”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圳加大先进制造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电动汽车、无人机、新能源电池等“深圳制造”,不仅走出国门,更在欧美、东南亚市场形成品牌影响力。

数据显示,深圳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出口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额稳居全国第一,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无论是全球资本、人才还是技术资源,都在这里实现“双向奔赴”。

基层勇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如果说深圳的开放格局是骨架,那么基层的国际化服务就是让骨架运转的“血脉”。深圳(龙华)国际合作中心正是这样一个涉外业务“总客服”,用开放友好的姿态,努力成为中外企业、机构和人才的“落地伙伴”“全球伙伴”和“出海伙伴”,为服务对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从社区到全球,龙华国际合作中心架起了开放的桥梁。“作为深圳最大的区级国际合作平台,我们每年举办250余场国际活动,帮助辖区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龙华区委(政府)办副主任林孝鹏介绍,中心已连接500多家国际机构和商协会,合作网络遍布130个国家和地区。

从深圳莲花山山顶俯瞰城市中轴线(梁旭 摄)

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出海、ESG、国际仲裁等领域,龙华国际合作中心已组织160余场国际经贸促进活动,惠及超过1万家次企业,吸引近20万人次线上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中心促成50余家辖区企业达成超100亿元的采购订单和意向。

与此同时,作为辖区国际资源的“连接点”和出海企业对外推介“新窗口”,龙华国际合作中心还把深圳的发展经验推向世界,利用接待130多个国家的官员代表和企业的机会,组织对接数字经济、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园区和企业,展示深圳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龙华国际合作中心不断探索“国际社区+文化交流+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目前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0余名中外朋友积极参与,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林孝鹏说。

为了让外籍人士更好融入城市生活,龙华国际合作中心设立了来华工作许可服务站、国际税收服务站等5个涉外服务点,提供从政策咨询、签证居留指引,到租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服务,累计办理涉外业务近万件。许多外籍人士表示,在中心办理业务更加便捷,国际化体验也更好。

西班牙企业负责人丽塔·希门尼斯在深圳生活多年。她说:“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深圳作为一个开放、友善、包容的国际化都市的魅力。多亏了龙华国际合作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我才能和潜在的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更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龙华国际合作中心还深度整合涉外服务资源,提供500多项政策、法律、商务等咨询事项,设立涵盖43种语言的多语种服务窗口,为企业出海和外资落地提供从政策解读、法律支援到国际人才对接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这种在基层层面实现的高效服务,正在成为深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鲜活注脚。

服务暖人心,文化融合人心互通

开放不仅是经济的互通,更是人心的连接。

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作为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地方,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招商街道依托南山国际化交流中心、招商街道境外人员服务中心等平台,提供来华工作许可、法律法规、本地生活综合指引等一站式多语种咨询服务,并常态化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外社群互融,被评为深圳市首批“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和“国际化商务交往示范街区”。

蛇口邮轮母港设置了南山区招商街道国际化服务驿站,配备英语、日语、韩语等志愿者及社工,为旅客提供多语言翻译、文旅指引、答疑等服务,消除“抵深第一站”的语言壁垒。驿站自2024年6月建成以来,累计服务国际邮轮旅客超5万人次。

夜幕初上的深圳后海片区(毛思倩 摄)

南山国际化交流中心还打造“文化体育类”品牌活动,促进中外居民交流。中心会定期组织“中外友谊海滨跑”“追逐落日爬山”等户外活动,举办国际学校与本地学校的校际足球联赛、青少年国际夏令营;为国际社群开设尊巴、瑜伽、架子鼓等常规文体课程,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和轻松自然的社交场景。这里还重点孵化了以外籍健身社团引流的核心IP活动——“游戏之夜”,目前已吸引来自美、英、法等20个国家的超过2500人次参与。

在深圳,外籍居民能体验中式书画、南美手工、法国时尚、葡萄牙艺术,还能走进大浪时尚小镇、观澜版画基地、牛湖水碧道等特色文旅景点,感受深圳的创新与活力。

深圳全球传播使者、美籍演员吉姆·菲尔伯德说:“深圳在公园设计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为我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与人交流的好地方,我要为深圳点赞!”

45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深圳不断刷新速度与高度。而今,这座城市正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迈向全球资源配置的前沿高地。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9月4日第10版

编辑 何娟

来源:柠檬酸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