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011|从非遗技艺出发,林芳璐用纤维艺术书写女性力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6:17 1

摘要:林芳璐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2023三年展作品《她的四季》的展览现场,展示了女性传统工艺给当代雕塑形式注入的崭新力量。而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已被美术馆收录作为永久馆藏。

林芳璐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2023三年展作品《她的四季》的展览现场,展示了女性传统工艺给当代雕塑形式注入的崭新力量。而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已被美术馆收录作为永久馆藏。

很多人认识林芳璐,是从Loewe基金会手工艺奖开始。2021年,她以云南白族的扎染为媒介,创作出呈现丰富纤维机理,又饱含女性情感的复杂性与力量感的作品《SHE》,让她成为首位赢得该奖项的中国艺术家。

获奖,对林芳璐来说,只是一个起步。如今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她以其独特的纤维艺术语言,将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表达完美结合,逐渐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林芳璐荣获Loewe基金会手工艺奖的作品《SHE》

香港半岛酒店大型环球艺术项目「艺术回响」现场。该项目由英国V&A博物馆携手半岛酒店集团共同发起,意在呈献中国当代手工艺的非凡魅力。林芳璐受邀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她给予的爱》(She’s Bestowed Love)。

在大多数社会的习俗中,女性都担负着家庭中缝补浆洗的工作,一代又一代地养成了她们对纤细针线和柔软织物的接纳,母爱天性的驱使,纤维材料的温情与母性的温柔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联系,如婴儿襁褓带来的慰藉,使大多数女性对纤维材料情有独钟。

深藏于林芳璐童年记忆深处的一个画面,便是放学后待在妈妈裁缝店里的时光,布料和针线充满无休止的缝和、反复与重叠,在空间里编织、流转。然而纺织与女性,纤维艺术与女性主义,这两组看似天然的联系,实为社会建构和反抗这种建构的结果,纺织背后承载着太多背后女性不被看到的劳作和能量。而基于当下语境的纤维艺术以其呈现复杂又独特的纹理、色彩和形式化作女性艺术家思想的沃土,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林芳璐在作品《SHE》的制作现场,她特别享受这种布料堆叠、交织并最终重生的过程。“这是我作为创作者最为感动的时刻——布料逐渐从一个个简单的平面,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巨型装置。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织物,而是承载了情感、记忆和故事的载体。当这些布料堆叠起来时,它们不仅仅在空间中占据了位置,更在我眼前逐步成型,仿佛成为了一个有着自己思想与呼吸的存在。”

林芳璐的艺术之路始于中央美术学院,她在研究生期间偶然接触到云南白族的扎染技艺,从此与这门古老的手工艺结下不解之缘。她深入大理周城村,向当地的白族女性学习扎染技术,从绘图、扎花到染色、固色,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

她的作品《SHE》以扎染为媒介,呈现了丰富的纤维肌理,又能让人感受到从心底爆发出的那种力量感,展现了女性情感的复杂性与力量感,荣获2021年Loewe基金会手工艺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此后她又深入贵州苗寨,研究侗族的亮布工艺。亮布的制作过程繁琐而艰辛,需要经过多次染色、捶打和晾晒,才能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林芳璐将这种工艺融入《光与锤子》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坚韧与创造力。她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也是对女性劳动价值的重新审视。

亮布带给林芳璐的视觉冲击在于一种强烈的反差,它明明是纤维质地,却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金属质感。这正如她理解中的女性特质,兼具柔软与坚硬。不仅如此,她还看到了将其转变为一种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并最终实现了她的创作。

林芳璐对古老手艺的艺术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中,她不仅为非遗技艺注入了当代艺术的活力,也为女性精神的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她用双手编织出非遗与当代艺术的桥梁,用心灵诠释出女性力量的深邃与广阔,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与女性情感的共鸣。

每一次扎染后的图样都带有独特的印记,这些图案像是自然的痕迹,具有某种内在的秩序。林芳璐在油画中运用相似的构图与色彩技巧,反复迭代这些扎染的图形,使它们更加丰富、复杂,同时又保留了扎染的灵动感和自然质感。

林芳璐的工作室里堆满了接下来要去香港半岛酒店展览的半成品与线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未完成的气息。这种“未完成感”是她刻意为之的,仿佛每一根线、每一块布都在等待某个瞬间的爆发。

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细节都能激发她的创作欲,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变化。她说:“我希望创作本身充满开放性和流动感。我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它代表着创作的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可能,正是她艺术生涯的核心——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艺术的独特表达。线轴缠绕着记忆,布料堆积着故事。十年前制作的椅子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也成了她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的见证。

在苍山下洱海畔生活的白族人,一生都离不开蓝白扎染。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长过程中穿戴的衣物、婚恋嫁娶时的信物和彩礼都有扎染的面料。那一抹深邃而纯净的蓝,正是来自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也称蓝草)。作为一味中药被我们而熟知的板蓝根,另一个隐藏技能竟然是染布。图为林芳璐在苍山的板蓝根地里松土。

林芳璐第一次踏上云南的土地是在2014年,那时的她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像是一个迷失在时间里的旅人。为了找到一个自己既感兴趣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她做足了调研和考察。偶然间她闯入了白族的村落,然后看见了扎染,那是一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民间非遗工艺。

第一次看到白族织娘们在村落的染坊里染色,扎花布在地上堆积成小山,林芳璐觉得震撼无比。她说:“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这样丰富又有力量的艺术品摊在地上。这就是她们的生活,刻在她们骨子里的东西。”

2016年,林芳璐拍摄的扎染制作现场

扎染工艺中,最让她动容的是“扎花”这一步骤。织娘们先在布上手绘图案,再用针线把画好的花纹缝到一起。十几种不同的扎花手法,配合无数种图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充满雕塑感。最后,剪掉线头,只留下布面上染好色的图案。然而林芳璐却观察到,“这一剪刀下去,之前所有的扎花工艺都不会被看到了”。这让她联想到亚洲女性乃至全球女性的境况:“付出了很多,却不被看到,最终呈现出来的价值是被低估的。”

林芳璐镜头下的白族老人

在苗族采风的林芳璐

视觉呈现虽然是作为艺术家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材料所承载的情感、学术价值和文化背景也不能被忽略。田野实践不仅让林芳璐有机会直面当地文化的根脉,还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式,梳理出独特的一套田野调查方法论。

“我总是试图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交流,去理解这些传统技艺的深层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是它们的形式。我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记录者和介入者,把这些本土的手工艺转化为我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在创作时,我也尝试去融入自己对这些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而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我个人艺术创作中独特的人类学视角。”

对于林芳璐来说,染布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布料本身的一种创作。“你可以把布料看作纸张,而染缸里的植物则成了我的颜料。每一次将布料浸入染液中,它不仅仅吸收颜色,更像是吸收了植物的精华、自然的图案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故事。每一缸染料,就如同画家调色板上的一抹色彩,植物与自然的元素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布料在层层浸染中,逐渐蜕变为独一无二的表达。通过这个过程,我仿佛与寰宇之间进行着某种对话,每一折布料、每一滴色彩,都揭示了布料与环境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学会白族扎染技术后,林芳璐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突破自己,她又来到了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村落,学习“亮布”工艺。她说:“只有身体力行地走进乡村去,我才有话语权。”传统的亮布制作是由侗族织娘们从大山深处采摘蓼属植物,并从中提取靛蓝,与米酒混合制成染料。待布料完成染色后,五六位女性反复在表面涂抹蛋清,开始用小锤子捶打,反复多次,有时甚至高达上亿回,直至布面闪现出亮色。那种不可思议的金属光泽让人感受最强烈的,是某种能量的交织与碰撞,再次带给了林芳璐极大的震撼。

林芳璐在侗族采风期间,拍摄的侗族传统亮布制作现场

林芳璐的纤维艺术创作离不开色彩,这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的扎染工艺的传承,更是因为色彩对于她来说有独特的意义。比如2023年的最新系列作品《切肤之上》,红色象征着血液,紫色和黄色则象征着淤青。

林芳璐的个展“切肤之上”是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场对人类脆弱的深刻反思。

如果用一件作品概括她至今的艺术生涯,她也是选择这一系列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中,她首次使用鲜艳的红色进行创作。红色代表着血液和生命,象征着女性的力量与坚韧,通过身体中的动脉向四肢输送氧气和养分。其他颜色则代表着肌肤之上,承载着数百年来人类文明中集体性的忽视和欺凌所留下的痕迹。

林芳璐个展“切肤之上”现场

“作为女性艺术家,性别、生育、家庭责任确实会对我的创作节奏有所影响,因此我希望能深入探讨身体、痛苦与治愈的主题,同时我将‘痛苦’与‘治愈’视为一种并行的力量。痛苦,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内心经验,而治愈,则是我们与痛苦共处的过程。在创作中,我希望通过纤维艺术的‘包裹’与‘缠绕’呈现这种情感的交织,让观众感受到与之共鸣的力量。”林芳璐说话时内有钢骨,却又柔声细语。

在全球疫情之后,社会的变动给了她更多反思的空间,尤其是在纤维材料的使用上,林芳璐有了更深的情感投入。“我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加敏锐的感知,正是这些‘脆弱’促使我不断在创作中探讨‘治愈’的可能性。”近年来,全球艺博会频繁出现纤维艺术热潮。林芳璐认为,这并非只是短暂的风潮,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觉醒。她说:“随着全球艺术界对纤维艺术的重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更多的当代语言。”

这是林芳璐首个以亮布为媒介的系列作品《光与锤子》。由于人力成本问题,侗族手艺人对最初的工艺做了一定革新,以尽量缩短工期,满足现代的生产需求。但林芳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当地的手艺人一起碰撞,回归这门工艺最原始的状态,最终找回了亮布诞生之初的那种光泽。

AI生成艺术正在颠覆创作逻辑,但林芳璐更倾向于坚持手作的精神。

“纤维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和不可复制的创作方式,它蕴含了人的情感和时间,而这些是技术所无法完全替代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时间,手作的“不可复制性”正是其价值所在。她说:“艺术不仅仅是形式的表现、内容的选择以及材料的运用,更多的是思想的表达,以致于传递出更多的艺术性格。”正如她通过纤维艺术,探讨了生命、痛苦与治愈的主题,传递出女性在历史与文化中的坚韧与复原力。她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是对文化、性别、生命等主题的深刻反思。

从北京搬到上海后,林芳璐的工作室也是她的家。在这样的职住空间里,一切是安静的、沉静的、修行式的。林芳璐在工作之余会保障自己每日的阅读时间,宽敞的工作室一角放着三个书架的书,随便抽取一本,上面都有她翻阅过的痕迹。最近林芳璐正在看尼克斯·卡赞扎基斯的《希腊人左巴》,“它让我觉得松弛,且能从另一个视角去审视我走过的路。”

林芳璐的艺术创作从白族扎染开始向外延展,侗族的亮布、苗寨的百褶布、黎族的织锦……其边界也越来越宽,甚至诞生了“世界古老手工艺艺术计划”的理想,去探索全球各地包括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其他风格迥异的手工艺,去创造更多可能。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的执行进度比我预期的慢,但我依然在逐步推进。比较艰难的部分是前期的筹备部分,我必须要深入地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以防出现‘文化挪用’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希望在未来,人们能通过我的作品去认识到更多的古老技艺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并摘除固有认知所构建的标签。”关于未来,林芳璐还有无限的想象。下一步,她计划突破静态装置的形式,尝试结合行为艺术或生物材料,去探索所有关于纤维艺术美学的可能性。

编辑/张慧

采访、撰文/张慧

妆发/Tina蒂娜

摄影/林宙 设计/YAN

新媒体编辑/Summer

新媒体设计/Shanta

来源:InStyle iLad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