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剧:滨州人的乡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7:12 1

摘要:这个味道源自土地,生长于土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很多故事、很多荣耀——最早,就为一口饭,灾民卖唱,磨出了这韵味;“吕剧版图”非常大,一代代吕剧人闯关东、下江南、入新疆,帮助组建吕剧团百余个;为演好李二嫂,郎咸芬在博兴刘大嫂家住了三个月,翻麦场、拉碌碡、做针线,洗掉

吕剧,滨州人的乡愁,滨州人的腔调。

这个味道源自土地,生长于土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很多故事、很多荣耀——最早,就为一口饭,灾民卖唱,磨出了这韵味;“吕剧版图”非常大,一代代吕剧人闯关东、下江南、入新疆,帮助组建吕剧团百余个;为演好李二嫂,郎咸芬在博兴刘大嫂家住了三个月,翻麦场、拉碌碡、做针线,洗掉学生气,让《李二嫂改嫁》一炮而红……

今天,我们走进全国八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吕剧。

从“跑门子”到“盘凳子”,发展为“拉地摊”再到上舞台

吕剧是怎么形成的?

清同治年间,博兴纯化、阎坊一带灾荒连连,民众离家求生。陪着笑脸唱曲,一批民间艺人涌现。如刘官庄村民张兰田善演狠婆子,村民张连信能演生角、旦角。他们与王文村艺人孙中新、周刘村艺人刘峦峰等人切磋技艺、排练演唱,并组起戏班子。孙中新先是推荐张连信为“班头”,后又在刘官庄收了张树德等徒弟。

从“跑门子”到“盘凳子”,发展为“拉地摊”再到上舞台,艺人们爆发出惊人的的创作能力。他们将《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小段子扩展成以章回小说为底本的长段,由“秧歌戏”发展为“坐腔扬琴”,后又成为“化妆扬琴”。1911年,他们将五音戏《王小赶脚》再创造后搬上舞台,演出轰动一时。1919年,他们进军济南,深受好评。

随着“顺和班”“张家班”“庆和班”“义和班”这些庄户剧团崛起,艺人们频繁跑济南、淄博等地演出,刘官庄扬了名:“刘官庄的大人小孩说话都有吕剧味,连拉风箱都是吕剧腔。”“妇孺皆会唱,家家有琴声”“人人会哼唱,村村能搭台”……

1946年,刘官庄成立了业余吕剧团,1948年改为“新民吕剧团”,1951年改称“鲁兴吕剧团”。这个剧团,是山东省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吕剧团。而博兴县吕剧团、滨州市吕剧团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52年,原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提议,用中国音乐十二律之“六吕”中的“吕”作为剧种名称,此提议被众学者采纳,从此“吕剧”成为统一称谓。 跟着渤海子弟兵“南征北战”

2019年12月,大型纪录片《寻根·吕剧》节目在央视播出。

通过该片,我们看到了更完整的吕剧版图——自19世纪末开始,数以百计的博兴籍吕剧艺人先后被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河北、江苏、福建、内蒙古等地聘去传艺建团。鼎盛时期,全国专业吕剧院团有近百个。比如,张墨林1958年去辽宁省旅大市任导演,帮助成立了旅大市吕剧团;张玉升1959年去辽宁省丹东市任导演,帮助成立了丹东市吕剧团;1959年,王希文、胡守珍、赵树清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聘去任导演,成立了哈尔滨市吕剧团;1959年,张俊成被江苏省东海县聘去,教拉坠琴。1960年,东海县吕剧团成立,在博兴老艺人张传海、张玉升等人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迅速,成为洋溢着齐鲁风情的“江苏吕剧一枝花”。

其中,最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跟着渤海子弟兵在天南海北组建的那些吕剧团。比如,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建筑第二师吕剧团团长张友斌、导演张振淮,都是刘官庄人。1962年6月,该团下放,成为今天的伊犁州吕剧团。

2021年4月,江苏省演艺集团东海吕剧团新戏《英雄之铭》在滨州影剧院上演。让人感慨的是两地剧团60余年的情缘——20世纪60年代初,我市吕剧团很多老艺人曾去当地辅导节目,1979年东海吕剧团20余人来滨学习半年,此后更是合作扩展,故事不断。

吕剧传承有希望

1996年,阎坊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吕剧艺术之乡”;2004年,阎坊镇复名为“吕艺镇”;2008年吕艺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永远都忘不了吕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那一天。”说到这里,吕剧艺人张传法嘴角上扬,却眼含热泪,“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有人欢呼,有人鼓掌,还有人兴奋得从椅子上蹦起来”。

今天的戏窝子,好戏不断,新苗在成长。博兴市民文化中心、吕剧博物馆、吕剧起源馆及50处乡村大舞台的建成,为吕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吕艺镇,吕艺镇的“庄户剧团”演出活跃,结合“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每年巡回演出达400多场次。

早在1995年,吕艺镇的京博希望小学就将《吕剧》编印成教材,纳入每周一节的吕剧课程,向学生介绍吕剧的历史、唱法等知识。2024年滨州市吕剧院与鲁北技师学院合作,共建“吕剧学院”。据学院班主任姜晨介绍,学院目前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和“学校+剧团”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由滨州市吕剧院的专业演员来校授课。这些学生已多次登台演出,他们参与的《烈烈渤海红》获得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长调悠悠》入选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风尘女杰》登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的舞台……

今天,吕剧在走向世界。比如,博兴第六代吕剧传承人鲍学铭是不少外国戏迷的“师父”。如乌克兰籍主持人、演员耶果2018年来到博兴,鲍学铭用一周时间带他在刘官庄体验生活、学习方言、拜会老艺人。近几年,耶果将多个吕剧唱段带到了电视节目上,如央视《开讲了》。

百年吕剧,滨州人的乡愁,它依然在大街小巷唱着根植于大平原的曲调、故事。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