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中的战旗方队,为什么单独给了 “杨靖宇” 这个名字接近 20 秒的特写?又为什么在阅兵前的暖场环节,将 “松花江上” 作为全场第一首歌来演唱?而这反复出现的 14 这个数字背后究竟又代表了什么?细节,全是细节。
九三阅兵中的战旗方队,为什么单独给了 “杨靖宇” 这个名字接近 20 秒的特写?又为什么在阅兵前的暖场环节,将 “松花江上” 作为全场第一首歌来演唱?而这反复出现的 14 这个数字背后究竟又代表了什么?细节,全是细节。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讲一讲这些细节背后的故事。
就当全网都在讨论九三阅兵中武器有多么尖端的时候,大家注意到没有,本次阅兵走在所有先进装备武器前面的,正是这个由 80 面战旗组成的战旗方队。这每一面战旗的背后,都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史。
而这其中的 “杨靖宇” 支队,不仅第一个铺满了直播屏幕,还给了足足 20 秒的特写。这几年网上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来带节奏,说东北在抗日战争中没什么贡献。看完杨靖宇的故事,你就会知道,事实绝不是这样。
杨靖宇,他是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 年 918 事变之后,日军入侵东北,当时年仅 27 岁的杨靖宇,就成功在东北整合了多支抗日游击队,后来甚至成为了抗联中战斗力最强、对日寇威胁最大的部队之一。
1940 年,杨靖宇因被战友出卖,在吉林省濛江县被日军包围。当时的东北足足有零下 40℃,他双脚冻伤,手臂淌血,还在五天五夜没吃任何粮食的情况下,和敌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到牺牲时年仅 35 岁。
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掷地有声的反问到:“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
在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日军甚至还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战斗到最后一刻?于是日军不仅砍掉了他的脑袋,还剖开了他的遗体,结果震惊了所有人,杨靖宇的胃里找不到一粒米,只有那些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这个事实甚至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官兵,也让他们见识到了属于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意志。
而就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吉林省濛江县从此也就改名为了靖宇县,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也改名为了 “杨靖宇支队”。而阅兵中的这面旗帜,就代表着由杨靖宇将军亲手创建,并在东北抗联斗争中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部队。
其次,请大家再思考一下,九三阅兵中反复出现的 80 和 14 这两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80 大家应该都懂,是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
而 14 就很耐人寻味了,比如在快结束的时候,7 架歼 10 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拉出了 14 道绚丽的彩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年号台上,有 14 只和平鸽的雕塑;负责演奏背景音乐的联合乐团,也有整整 14 排。为什么要反复强调 14 呢?因为它承载着一段长期被人们忽略的历史真相:中国人民的抗战从来不是 8 年,而是整整 14 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老是习惯说八年抗战,因为那是从 1937 年 “卢沟桥事变” 开始,日本全面侵华算起的。
但其实,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军侵略东北,东北就已经成为了抗战最前线。从 1931 到 1933 年,30 多万的东北义勇军与日军拼死血战,喊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口号:“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这里面许多血与火的故事,甚至都没能留下完整的记录。所以,只有 “十四年抗战” 才能全面反映出日本的侵华罪行,也才能最完整、最客观的还原中华民族的抗日全过程。
这时候你再回想一下,阅兵现场,合唱团奏的第一首歌为什么是《松花江上》?就是因为那是抗战的起点,也对应着九一八事变,同时我们的杨靖宇将军也正是牺牲在这里。
回头再看这场阅兵,是不是恍然大悟了,80 面旗,四首歌,14 年,浓缩了一整部抗战大片。这些细节,都是对这段历史最深沉的致敬
来源:夏夏这顿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