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看了一篇小说,讲的是真假千金的故事。真千金被亲生父母接回后,假千金表面上对她关怀备至,还热情地把她请进房间送礼物,显得格外亲热。可没过多久,假千金就声称自己珍贵的钻石项链不见了,一口咬定是真千金偷的。真千金百口莫辩,反复解释自己根本不知道项链的存在,更别说
昨天看了一篇小说,讲的是真假千金的故事。真千金被亲生父母接回后,假千金表面上对她关怀备至,还热情地把她请进房间送礼物,显得格外亲热。可没过多久,假千金就声称自己珍贵的钻石项链不见了,一口咬定是真千金偷的。真千金百口莫辩,反复解释自己根本不知道项链的存在,更别说去拿。然而,她的亲生父母却不肯相信,总觉得她从小在贫困中长大,心生嫉妒,才会做出这种事。他们甚至说,想要什么可以直接开口,但偷窃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可问题是,他们从未想过查证,也从不考虑真千金的处境,只是固执地认定她品行有问题。真千金无论怎么辩解,都无济于事。这让人不禁想到,很多时候,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愿意相信什么。
当一个人突然对你说“你怎么这么自私”,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反驳:“我没有!我上次还帮你做了这个、那个……”于是开始拼命列举证据,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反应就是典型的“自证”。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被接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归属感和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一旦我们的形象受到质疑,就会感到被排斥,于是本能地想要挽回。可问题在于,当你开始自证,其实就已经把定义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别人。
一旦你开始解释,你就陷入了被动。就像《人世间》里那句台词所说:“解释这个东西,一旦开始,就已经输了。”因为你越解释,对方就越有空间质疑,你永远无法满足一个早已下定结论的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逆向合理化”,意思是当一个人对你有了某种判断,他会自动把所有行为都往那个方向解读。你做的好事,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你做的小事,会被忽略不计。就像那个怀疑邻居偷斧头的人,找不到时怎么看都像贼,找到了再看,一切如常。
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李小龙曾说,他不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只怕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那种“练了一万次”的,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确认偏误让我们只看见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如果你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那你准时是偶然,迟到是必然。真千金的父母之所以不信她,是因为他们早已认定穷人家养的孩子必然品行不端,而自己养大的孩子绝不会说谎。他们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一个能支撑他们信念的说法。
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他们懂得“谁主张,谁举证”的道理。当有人指责你,你可以平静地问:“你有什么依据吗?”把举证的责任交还给对方,而不是慌乱地自我辩护。奥普拉说过,她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她已经学会自己认可自己。这种内在的稳定,来自于日常的积累。每天记录三件自己做得好的事,回顾自己的成长,慢慢建立起不依赖外界评价的自我体系。
当你内心足够坚定,别人的质疑就像风吹过山岗,虽有声响,却无法动摇。你不需要向每一个质疑你的人解释,也不必让所有人都理解你。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话。把身边的人分成重要、一般和不重要三类,只让重要的人影响你的情绪,其他的,轻轻放下。
如果有人再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你可以微微一笑,说:“哦?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简单回应:“那是你的看法。”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世界上最累的事,就是试图向别人证明自己。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说服一个不信你的人。真正的自由,是不再需要向世界证明你是谁。当你不再急于解释,你才真正掌握了定义自己的权利。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不需要处处争赢。安静地做自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