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一生频繁被贬谪,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事至如今,很多地方也都有苏轼的纪念馆或者故居。这些纪念馆或者故居中,都有这么一首词,那就是《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本文约1500字。
苏轼一生频繁被贬谪,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事至如今,很多地方也都有苏轼的纪念馆或者故居。这些纪念馆或者故居中,都有这么一首词,那就是《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笔者几乎去过所有苏轼贬谪过的地方,说起苏轼,每个地方的讲解员或者地方人员都会讲起“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是,问起此句来源,大都不知,更有甚者,一口咬定就是苏轼原话,是苏轼自己流放的体会。
殊不知,大部分诗词中都有渊源和背景。
绝非作者埋头凭空而作。
要深析这首词,必须从苏轼的一个同僚皆朋友—王巩—说起。
清代学者陆心源在他的《宋史翼‧卷二十六(王巩传)》中详细记载了王巩生平。
王巩比苏轼年小十一岁,两人算是同龄人,而且同朝为官。
王巩与苏轼是诗酒好友,两人经常连夜喝酒谈诗酒,乐此不疲。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爆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此案牵连甚广,王巩“坐与苏轼交通,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盐酒税”。
苏轼自己只是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而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这使苏东坡很内疚,他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王巩家有好几个歌女,其中一位叫宇文柔奴的歌女最为蕙质兰心。“乌台诗案”后,家奴歌女纷纷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巩共赴宾州。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10月,王巩奉旨北归,路过黄州,得以宴请苏轼。
苏轼发现柔奴的歌声更为甜美,容颜也更红润,苏轼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为赞赏,立刻填词《定风波》。
后来,此词传开,“点酥娘”柔奴在京城名声大噪。王巩与柔奴的宾州之恋成了坚贞爱情的诠释。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图1 王巩与宇文柔奴
上半阙“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是写王巩和柔奴的丽质天成。
后三句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写柔奴的歌声曼妙,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当然,也能让人心中宁静。
下半阙“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是写柔奴北归之后,更见年轻,容光焕发。
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后边两句是词人与柔奴的问答,也是本词的千古名句。
词人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谁知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答句虽然柔弱,却铿锵有力。表现了柔奴旷达与乐观,当然,这也是词人自己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杨湜在《古今词话》评价道:“其句全引点酥之语,云云。点酥因是词誉藉甚。”
图2 宾州县
本词最后两句有白居易诗的影子。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很显然,词人这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受到了白居易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
柔奴,白居易,苏轼都是旷达之人,故有此旷达之语,这也是苏轼为什么盛赞柔奴的理由。
图3 苏轼
来源:观澜文化传媒